重慶尚有47萬“高山移民”,將是今後扶貧開發重點
11月6日,郵電大學,150名大學生奔赴雲陽等21個國家級扶貧重點縣開展扶貧工作 記者 李化 攝
“到2007年,我市農村絕對貧困人口由505.01萬人下降到50.43萬人,減少了454.58萬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2736元。”近日,市扶貧辦負責人説,30年來,我市扶貧工作實現了從救濟“輸血”到開發“造血”的徹底轉變。我市尚有47萬人居住在高寒地區,今後將通過“高山移民”拆掉窮窩,減少山村。
8年前買油靠玉米換
廟堂鄉,位於巫山縣與湖北神農架林區接壤的邊遠山區,曾是不通路、不通電、不通電話的極貧鄉。
“8年前鈔票也算稀罕物。當時點煤油燈,買油全靠玉米換。”劉忠文説,最近的幾年間,他學會了許多新名詞,比如手機、摩托車、自來水。如今這些東西老劉家裏全有了。村裏的年輕人紛紛進城到沿海打工掙錢。
老劉記得,以前村裏半年難見到一次郵遞員,如今三天兩頭聽見郵遞員喊鄉鄰的名字,“快來簽字領匯款單!”
這裡發生的改變正是我市扶貧開發工作成效的一個縮影。據數據顯示,直轄之初,全市溫飽線以下農村貧困人口達366.42萬人,這相當於每7個農民中,就有1人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同時,50%以上的村不通公路,20個鄉不通電。
貧困村如今變小康村
在秀山,種植面積達6萬餘畝的金銀花被鄉親們稱作“金銀礦”。孝溪鄉上屯村,原是全縣最有名的貧困村。2000年,縣裏把金銀花作為扶貧支撐項目,村民的積極性高漲,現種植面積達到500余畝。現在,村裏進入盛産期的金銀花,每畝平均收入在1000元以上,高的超過2000元。不少人靠賣金銀花還了債、蓋了房,還有了存款。貧困村變成了小康村。
直轄以來,我市確定柑橘、榨菜、辣椒、中藥材等優勢産業作為扶貧産業,並推行“業主+科研單位+農戶”的組織形式,形成了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
目前,武隆的山羊、涪陵的榨菜、城口的野生菌和乾果等,已成為當地貧困農民脫貧致富的骨幹産業。如今,這些扶貧産業帶出的“土特産”紛紛有了品牌商標,除暢銷市內市外,有的還飄洋過海上老外的餐桌,幫國家掙回不少外匯。
免費培訓青壯年技能
“從到學校學完手藝,再進企業就業,可以不花一分錢。”開縣龍安鄉的湯小龍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2005年8月,經扶貧單位及學校嚴格審查,小湯成為全市首批進行扶貧培訓的學員之一,免費進入職業學校學習電子技術。3個月後,他被深圳一家企業相中,現在月工資已達到1800元,家裏欠下的8000多元的債務早已還清。
據介紹,2004年以來,我市累計資助貧困戶子女就讀中職7.4萬人,培訓轉移貧困勞動力5.41萬人,還組織貧困戶有序輸出務工10多萬人。
相關連結
30年扶貧數字成就
(1)“八小時重慶”公路交通骨幹網初步建成,鄉村公路網基本延伸到村。僅直轄以來,累計新增及改擴建鄉村公路6.56萬公里。
(2)農村電力供應惠及絕大多數農村。用電農戶比例達到99%以上。
(3)新增和改造基本農田110萬畝。
(4)到2006年底,100%的行政村通電話。 記者 聶飛 實習生 王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