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青川縣馬公鄉,一輛載著貨物的車開往村裏。地震後有些移民重回馬公鄉。本報記者 韓萌 攝
8月13日,馬公鄉,朱桂芳的公婆在自己家的窩棚附近。
8月中旬,馬公鄉,電力工人在搶修地震破壞的電線電纜。
8月13日,馬公鄉政府,大家聚在電視前看奧運會。本版攝影 本報記者 韓萌
核心提示
地震後,在次生災害的威脅下,青川縣的3000人被緊急移往劍閣縣和元壩區。他鄉重生,一個攙雜痛苦的適應過程。而突然傳來的故鄉將重建的消息,在移民的適應期內颳起了旋風。
政府希望移民不要返鄉,但對於移民來説,故土是難抵的誘惑。
事實上,重建的資訊尚不確定。在重建規劃尚未明確的情況下,災民在他鄉和故土間流動或猶豫著。回來的人則在窩棚裏觀望和等待。
不到三個月,青川的移民經歷了一個選擇的輪迴。
走還是留,重新成為一個問題,只是起點和終點發生了倒置。
兩個多月前,6月3日,遷往同在廣元市的劍閣縣,大巴上的青川縣馬公鄉人少有離去的悲傷,想的多是在劍閣的嶄新生活。
8月11日,在馬公鄉,他們敞著衣衫,蹲在路邊隨意聊著,自然得好像從未離開過。
只是偶爾會被人嘲笑一下,“劍閣人回來啦”,大家善意哄笑。
名義上他們確實已是劍閣人。他們是青川第一批永久性移民。
有的移民已決定永久性回來。有的在新地方生存下來。有的還在觀望。
移民返鄉
預計三分之一的人回歸
返鄉的朱桂芳目前住在窩棚裏,她説“我還不信馬公能餓死人”
8月4日,朱桂芳背著30多斤紅辣椒,從劍閣縣的王河鎮回到了青川縣馬公鄉。
劍閣的辣椒便宜,6毛一斤,她攢了兩個月。回來前,她把分的地還給了鎮裏。地上種了莊稼,熟了她會去收。
她説覺得踏實了,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
房子塌了,地基衝沒了。一家人在一塊玉米地旁搭了個窩棚。等玉米收了,他們就能蓋房了。
每天一家人去挖沒被沖走的馬鈴薯。孩子在帳篷小學復課了。馬公的路一下雨就斷。她走兩小時去相鄰的鄉買鹽巴和菜。
朱桂芳覺得生活就要恢復正常了。鄉上在重新架電線,馬公的男勞力都去幫忙。
提起劍閣,她皺眉。馬公海拔1000多米,天氣涼爽,劍閣熱,蚊子也多,“一個胳膊上趴9個”。吃的不是溪水,是井水,一燒水壺裏都是水垢。劍閣種水稻,水裏一尺多長的黃鱔到處鑽,把她嚇得不行。在她看來,馬公有礦,有藥材,都能變成錢。劍閣只能種地。
總之是青川好。唯一的不好,是有滑坡,有餘震。但她説,劍閣也搖地震,反正都搖,就聽天由命。她説和她一起到劍閣王河鎮的馬公人,大半要回來。地基沒了,就買別人的地基。地沒了,就去找地,“我還不信馬公能餓死人”。
馬公鄉黨委書記黃興文説,馬公鄉人口1938人,地震遇難百餘人。震後向外移民1255人,現在回來了300多人。還有人不斷回來。“預計最後回來的人數有700人”。
青川的石壩和紅光兩個鄉的移民也有不少人回來。廣元市移民異地安置小組副組長李智説,估計最終回流的移民能夠佔到總數的三分之一。
廣元市希望移民能安置下來,不要返鄉,不過對於返鄉的移民,他們也只能勸説。
黃興文説,對於返鄉的移民,他們能做的就是讓他們找個安全的地方待著。
來回間的代價
再折騰也要回鄉從頭再來
要走的那幾天,牛販子豬販子把價格壓得很低,當時村民董天發心疼得直掉眼淚
回來的朱桂芳,現在最大的擔心是蓋房子的事。以前可以給幫工一天兩頓肉,現在只能供得起一頓了。
從5月底去劍閣,朱桂芳又來回到青川4次,路費加上食宿,花了一千多元,“一頭大肥豬沒了”。
更讓她心疼的是家裏那頭大牯牛。平時五千元捨不得賣,移民時她只賣了三千。
當時賤賣牲口,幾乎是回來的移民提起來就搖頭的話題。
一頭老母豬賣了五百,三頭牛賣了五千。要走的那幾天,牛販子豬販子挨家挨戶收,價格壓得很低。
“賣得肉痛。”當時村民董天發看著還能生崽的母豬被拉走,眼淚直往下掉。他説那時候都以為不回來了,不賣掉,一分錢都沒有。
後來,他花一千元雇了輛車,把家裏搶出來的凳子、電視、洗衣機都拉到了劍閣。現在他要再雇輛車,把東西拉回來。折騰一個來回,補助款基本都花光了。即使如此,董天發依然願意回鄉從頭再來。他説在住了40多年的村子裏,才活得有盼頭,他不喜歡遊蕩。
而對於14歲的李乙輝來説,回來意味著原來的夥伴又能聚在一起。
他的父親何仕光在塌掉的屋前收拾殘磚,説了一句,“劍閣好,那是劍閣人民的”。
當初的決心
“抬也要把人抬出來”
命令説“馬公鄉要一個不剩”,5月20日開始,鄉幹部所做的全部工作就是勸人離開
作為馬公人民,他們曾以為馬公將永遠消失。
馬公、石壩、紅光是青川地震中受損最嚴重的三個鄉,馬公尤甚。
馬公只有4個村,位於青竹江河谷,是青川的邊界。村民散居山間,景色優美,但災害頻發,已連續三年遭災。
地震在馬公境內形成了6個堰塞湖,多處山體滑坡,最長的滑坡十幾公里。“在馬公,再找不到三畝的平地。”黃興文説。
地震後,地質專家踏勘了這三個鄉鎮,認為不再適合人居。廣元市市委書記羅強當時介紹,這一地區處於斷裂帶上,不適合生存。三個鄉鎮的部分災民隨後被緊急移往劍閣縣和廣元的元壩區。
那時,關於馬公最常被引用的一個判斷是,“再無重建可能”。黃興文當時接到的命令是,“馬公鄉要一個不剩,抬也要把人抬出來”。
5月20日開始,馬公的鄉幹部所做的全部工作就是勸人離開。
“鄉幹部説有八級地震,還有火山爆發。”董天發説,剛經歷了地震的他被嚇壞了。而鄉上關於馬公不再重建的消息讓他最終選擇了移民。馬公都要沒了,還留下做什麼呢。不通路,不通電,怎麼生活?
有些老人是被部隊抬出來的。還有一些老人抬也抬不走,黃興文讓他們找相對安全的地方暫時呆著。
5月25日第一批青川移民被軍車拉到劍閣時,劍閣還沒完全準備好。6月3日的第二批要從容得多,他們被定點拉到不同鄉鎮,安頓下來。6月23日,兩個縣的公安局開了一個協調會,移民的戶口正式由青川遷到了劍閣。
鄉幹部不斷動員馬公人出來。走的人越來越多,準備留下的人越來越少。7月14日,廣元移民異地安置小組組長白耀憲到了馬公。他講地質災害的嚴重性,希望災民離開,不要再猶豫。
這一次又有不少人報名離開。按黃興文的統計,此次遷移後馬公鄉將只剩下200來人,一個小村的規模。
他想,這個村劃到另一個鄉,馬公就可以取消了。
本報記者 張寒 四川綿陽報道
□專題統籌 本報記者 閭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