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國民
據報道,駐科爾沁沙漠邊緣的瀋陽軍區某部,採取治理生態環境的辦法,幫助駐地群眾脫貧致富。一些省市地區不僅來人考察,就連外國專家也不遠萬里紛紛到這裡“取經”。筆者禁不住為這種扶貧模式拍掌叫好。
何為“生態扶貧”?就是從治理駐地生態環境入手,讓山青了,水綠了,田肥了,把“風吹石頭跑,山上不長草,地裏不長苗”的沙漠化土地或荒漠,變成一道道綠色屏障,爾後向生態要經濟效益。某部探索出的這種生態扶貧的路子,值得我們效倣。
幫助駐地群眾脫貧致富是人民軍隊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然而,為什麼有的地方連年幫群眾脫貧,卻見效甚微,甚至“山河依舊”,不見百姓致富呢?這恐怕與我們長期以來一味地“春耕幫生産,秋收幫打糧”有關。應該説,如此扶貧,在個別地區不失為一種好辦法,可幫助一部分群眾渡過難關,但對土地貧瘠,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僅局限於此,卻未必是長久之計。而生態扶貧,雖然時間長,見效慢,但可從“根”上幫助群眾擺脫貧困,可使子子孫孫,一代又一代人受益於良好的生態環境。而且,還可通過綠化大地,防止水土流失,控制污染,再造秀美山川,為我國環保做出貢獻。
某部搞生態扶貧,整整幹了20年。他們的成功,很重要的一條靠的就是不畏艱苦、連續作戰的精神。因此,我們搞生態扶貧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一茬領導一個調,要始終如一地立足長遠,按照既定工程的規劃,一步一個腳印地下真功夫、苦功夫,堅持下去就會終有所成。當然,提倡生態扶貧,並非否定其他扶貧方式,還是要從實際出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