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曙光基金評估報告日前發佈
貧困大學生最接受哪種資助方式?近日,由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主導的中國曙光基金評估報告日前正式發佈,結果顯示,將“無償資助”與“勤工助學資助”兩種方式相結合的“回報型受助”最受學生歡迎。同時,滬上各高校也在積極幫助受資助的貧困生勤工助學,自強自立。
勤工助學讓“輸血”變“造血”
上海西南片某高校大四學生小施家境貧困,學校不僅減免其一年學費,還為他提供了助學金。但出於種種原因,小施拒絕了這筆錢。
面對這種情況,學校老師優先為小施提供各種勤工助學崗位。慢慢地,小施便接下了不少“活兒”:為學生做家教,擔任圖書管理員,為每個寢室送報紙……“儘管送一份報紙1角錢,但這是自食其力所得,我掙得心安理得!”小施説。
小施表示,資助不僅僅是給錢,而要讓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增強學生的交往能力。“關鍵是要給一個提高能力的機會,才能變‘輸血’為‘造血’。”
九成受助生對社會實踐滿意
據悉,曙光基金是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實施“希望工程”以來資助貧困大學生基金中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一個助學基金。目前曙光基金已經在全國42所大學實施,有2820人次大學生接受了資助。
曙光基金將無償資助與勤工助學資助開創性地結合了起來。除了每年提供5000元的現金資助外,曙光基金還為受助學生安排了勤工助學的機會。近90%的受助生對社會實踐表示滿意,同時80%的受助生認為社會實踐的收穫很大。
同時,62%的調查者認為,社會實踐對提高受助者人際交往能力的作用非常大;63.9%的調查者表示,社會實踐對於受助者體會勞動艱辛,樹立勤儉節約意識的幫助也非常大。
受助學生不忘感恩主動助人
今年暑假,上海交大機動學院的大四學生沙建軍,就要踏上前往西藏支教的征程。四年前,他還是西部開發助學工程的一名受助者,四年後,他就要成為一名西部志願者。
“這也算是我為回報社會盡的一點心意吧!”。
曙光基金的評估報告顯示,該基金不僅鼓勵受助學生在受助期間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還倡導受助學生在畢業以後,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自願向該基金捐款,以使更多的貧困學生不斷得到資助。此舉也是培養受助學生的誠信觀念和“感恩回報”的社會意識,讓他們不僅學會“自助”,還能夠“助人”。 (錢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