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千河之省”美譽的四川為何連續兩年遭大旱肆虐?6月14日,記者採訪了四川省氣候中心主任馬振鋒研究員、高級工程師陳文秀等氣象專家。專家認為,今年四川乾旱危害程度明顯重於常年。其成因主要是全球氣候變暖所致,與“三峽”工程蓄水無關。
據專家介紹,今年以來,四川全省平均降水量偏少程度並不十分嚴重,但時空分佈極不均勻,導致大面積春夏旱發生。去年高溫乾旱使土壤含水量大幅減少,暖冬導致地表水分蒸發加劇,江河來水、工程蓄水較常年嚴重偏少,都是旱情嚴重的原因。此外,氣溫升高、日照時間偏多,也進一步加劇了旱情。
專家認為,四川的連續乾旱事件並不是孤立的,而是全球氣候變暖大背景下極端氣候事件增多、增強的具體體現。去年以來,四川的氣溫變化情況與全國基本一致,而我國氣溫變化與全球平均變化趨勢基本一致,近百年增暖的幅度也達到了0.74℃/100年。這説明四川天氣氣候變化和全球氣候變暖大背景密切相關。
四川大旱與三峽工程蓄水有無關係呢?對此,專家認為,四川的連續乾旱和三峽工程沒有直接關係:三峽水庫目前的蓄水面積和蒸發,放在全球氣候系統中只是極為微小的因子。三峽工程只對三峽附近小氣候有些影響,不可能對上游大氣環流變異有影響,與四川盆地旱澇沒有直接聯繫。從歷史上看,在三峽大壩修築之前,四川的連續乾旱事件也有發生,比如1924—1925年和1936—1937年,四川均連續發生了大旱。(梁小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