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騰訊新聞何毅進:工具效率和智慧化之上永遠站著人本精神

發佈時間:2024-06-15 15:09:24.0  來源:中國網娛樂    責任編輯:曾勝玉

  6月15日,2024眼界仲夏夜·騰訊新聞精品內容粉絲節在南京舉辦。今年大會以“內有引力”為主題,邀請文化名人、專家學者、內容從業者和愛好者共聚一堂,圍繞“如何看待微短劇的爽感、鄉村題材內容走紅背後、好內容為何頻繁驅動文旅爆火、面對焦慮給身心問診、如何與他人連接、面對生活的不確定性及內容與生活的和諧共生”等備受大眾關注的議題展開了一場沉浸式的漫談。

descript

騰訊新聞負責人 何毅進

  會上,騰訊新聞負責人何毅進發表演講。他分享了騰訊新聞與南京相關的兩個小故事。第一個,是《穀雨實驗室》撰寫的關於南京市紅山森林動物園的文章,該動物園把動物福利而非動物盈利放在第一位,在現實的“既要又要”的約束下,重新定義行業。這與在流量狂歡時代,仍然秉持精品資訊定位初心的騰訊新聞不謀而合。第二個,是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官方公眾號推文,記錄南大新傳學子“未來編輯部WeChina”團隊在騰訊新聞的運營狀況。付諸實際行動,與資訊較真,是南大新傳與騰訊新聞共同的守望,也是清華、北大、中傳等高校的守望,更是萬千用戶的心聲。這是騰訊新聞在堅持“精品內容”大方向下涌現出的兩個優秀範例。何毅進認為,不論技術如何迭代,人本精神也永遠站在工具效率和智慧化之上,因為好內容自有引力。

  以下為演講正文:

  大家上午好,我是騰訊新聞的何毅進。

  歡迎大家來到2024眼界仲夏夜·騰訊新聞精品內容粉絲節,很高興能和大家在南京相聚。

  借著這個場合,我想跟大家分享騰訊新聞與南京相關的兩個小故事。

  2021年初,騰訊新聞《穀雨實驗室》發佈了一篇名為《孤獨矗立的動物園》的文章,講述了坐落于南京市的紅山森林動物園的故事——一座眾人眼中理想動物園是如何一天天建成的;特立獨行的動物園園長是如何改變一個動物園的慣性,建立起人與動物,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的故事。

  文章發佈之後,反響熱烈,疫情期間一度淡出人們視線的動物園,也迎來了新的關注和新的訪客。此後,穀雨實驗室又嘗試對紅山動物園進行長時間的慢直播,並製作了5集治愈係紀錄片《開園啦萌友》,滿足全國各地關注紅山森林動物園的用戶更廣泛的好奇心。

  早在我們穀雨實驗室發佈這篇文章之前,南京市紅山森林動物園已是動物保護領域公認的先進動物園——它把動物福利而非盈利放在第一位,這裡沒有動物表演,也沒有動物投喂,完成了繁育鶴鴕、送小猩猩回群、為折斷了喙的丹頂鶴3D列印假喙等課題,而園長沈志軍更是因為在《一席》的演講成為“網紅園長”。

  紅山的好是有目共睹的,是人在城市的鋼筋水泥包裹中與動物、自然合諧相處的“理想國”,但是一位理想主義者是如何在現實的“既要又要”的約束下,成功踐行他的追求,進而重新定義行業,卻在無意間被視若無睹了。穀雨實驗室的那篇文章挖掘和記錄了“一個理想主義者是如何成事的過程”——園長想讓動物過上好的生活,他要建場館,要培養有新理念的飼養員,做這些事都是需要資金。為此,他需要與人鬥智鬥勇地去經營去搞創收,幫動物園站著把錢掙了。把所有這些事都做成之後,動物才能展現出新的狀態,才能反過來影響遊客對動物和動物園的認知。我們認為,具有理想主義色彩又不乏現實主義智慧的實踐,是歷久彌新的啟示,讓我們去解決一個又一個現實問題,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的驅動力。今天我們也很榮幸地請到沈志軍園長來到我們的現場,大家將會聽到紅山森林動物園的新故事。

  可能有些朋友是知道的,就像紅山森林動物園經歷了重構一般,騰訊新聞在2022年也開啟了一場深度的業務變革。

  2012年到2022年,是推薦演算法技術深刻改變資訊內容行業的10年,我們能夠看到基於以點擊轉化效率為主要衡量指標的牽引下,內容分發效率持續得到改善,內容供給規模持續膨脹,流量狂歡的時代不請自來。

  但推薦演算法能夠解決媒體精英化時代的資訊繭房問題嗎?供給和分發的變化是真正的效率改善嗎?整個資訊內容行業的效益與福祉是否也同步提升?我們的答案是否定的。推薦演算法會形成另一種資訊繭房,可以稱之為“流量效率繭房”。流量效率僅代表瞬間反應,並不反應用戶的長期偏好。因此,流量最大化的追求,必然導致內容需求失真,催生內容供給通貨膨脹。當流量作為內容價值的等價物後,內容供給也不可避免會趨向泛娛樂化、多巴胺化和空洞化,這至少無助於一個社會的理性建設。在完成對推薦演算法的去魅後,我們開始清晰意識到騰訊新聞需要回歸精品資訊,需要成為嚴謹的、有見地、有靈魂的資訊內容的守望者。

  所以在2022年,我們決定進行內容減量,並且開始進行內容價值建模的新探索,我們希望為用戶提供效率感,讓用戶單位時間的資訊價值密度最大化,而非通過引誘用戶不斷消磨時間,追求流量最大化。但現實是流量帶來的廣告收入依然是資訊內容的主要收入,因此,就像沈園長為了把動物的福利而非盈利放在第一位,而要努力去搞創收。過去兩年,騰訊新聞的團隊也在探索流量化之外的經營創新。

  今天也很高興地與大家分享,在完全擺脫買量增長邏輯之後,騰訊新聞開始呈現出一種有機的用戶增長態勢。我想,資訊內容行業的鐘擺開始往回調了。

  我要講的第二個與南京有關的小故事,是剛剛過去的5月底,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官方公眾號發佈了一篇文章,它實際上是一則招聘帖。只不過是以記錄南大新傳的“未來編輯部WeChina”團隊在騰訊新聞官方賬號的首月運營實況,來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輕人,因為項目組認為他們在騰訊新聞上的最新嘗試,“成果亮眼、反響熱烈”。

  南大新傳的WeChina微觀中國的項目,是以南大新傳學子以青年行動者的視角,通過對中國社會、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微觀察、分析和研究,來記錄生動、真實、立體的中國;他們也試圖對一些社會關切的問題提出青年人自己解決問題的可能路徑。

  把這些年輕人對我們社會的觀察、分析和研究傳遞給更多人,去啟發更多的觀察、思考和面向未來的解決方案,是我們堅持的守望。所以,我們欣喜于“未來編輯部WeChina”的欣喜,這也從微觀上作證我們的精品化轉型,初具成效。其實,在WeChina項目之前,我們與南大新傳已經在資訊辟謠上展開闔作,未來編輯部在騰訊新聞上運營了一個名為“核真錄”的賬號,與騰訊新聞較真團隊,一起聯動進行內容查證與辟謠。聽説今天有一些來自南大的同學來參加我們的活動,歡迎大家,也謝謝大家對騰訊新聞的支援。

  對我們而言,更為幸福的是,過去兩年,除了南京大學之外,我們還和胡泳老師所在的北京大學,梁永安老師、嚴鋒老師所在的復旦大學,周睿鳴老師所在的浙江大學,以及清華大學、武漢大學、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高校,在社會變遷研究、經濟發展觀察、和AIGC等領域展開闔作,提供新思和新識。前段時間在網路視聽協會周結秘書長的引薦下,我們開始和廈門大學新傳學院探討在AIGC方向的合作。

  毫無疑問,內容生産和傳播的範式已然發生改變。當內容即生活,生活即內容時,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內容去創造更美好的社會和生活呢?理想的動物園不是一天建成,在新技術的加持之下,理想的資訊內容産品也必然需要常試常新。但不論技術如何迭代,我們相信時間自有力量,好內容自有引力,人在愛、審美、意義感上的獨特追求,是用好一切新技術的密碼,人本精神也將永遠站在工具效率和智慧化技術之上。騰訊新聞感謝這一路上有大家一起同行,也期待在去往未來的路上,遇到更多同行者。謝謝大家,預祝大家釋放內有引力,度過愉快的一天。


免責聲明:


中國網娛樂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


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