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孫臏兵法用英語怎麼説?《簡牘探中華》發佈《孫臏兵法》英文譯本

發佈時間:2024-05-26 11:08:58.0  來源:央視網    責任編輯:曾勝玉

《孫子兵法》的作者是誰?孫武、孫臏是不是同一個人?1972年,失傳一千七百多年的《孫臏兵法》與《孫子兵法》同時在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解開了歷史上關於孫武、孫臏其人其書的千古之謎,證實孫武、孫臏各有其人、各有兵書。5月26日20:00檔,《簡牘探中華》將在總臺央視綜合頻道(CCTV-1)播出,打開中國傳統兵學文化的寶庫,從銀雀山漢簡的字裏行間一探中國古代兵學文化。

《太公兵法》是“兵學教科書”

孫武、孫臏各有其人、各有兵書

銀雀山漢簡共計四千九百多枚,以《六韜》《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等古代兵書為主,是中國先秦時期軍事思想的集大成者。這些穿越千年的古代兵學智慧,能夠為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本期《簡牘探中華》將探源中國傳統兵學文化,全景式解讀《六韜》《孫子兵法》《孫臏兵法》三部兵書中蘊含的深邃智慧,生動還原出一個文韜武略、英雄輩出的先秦時代。

中國傳統兵學文化源遠流長,其中,兵法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兵書則是戰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産物,目前史籍記載最早的兩部兵書《軍志》《軍政》誕生於西周時期。《六韜》又名《太公兵法》,書中收錄了“兵家鼻祖”姜太公輔佐文王、武王推行德政,推翻商朝統治過程中的用兵之道,是歷代兵學的必讀之物。

節目訪談將從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渭水求賢”引入,闡述姜太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王其修德,以下賢惠民,以觀天道”等論述在內的仁政思想。

中華民族歷來崇尚和平,這一思想在兵學發展的過程中也始終有跡可循。銀雀山漢簡中《孫臏兵法》與《孫子兵法》同時出土,不僅解開了孫武、孫臏“其人有無,其書真偽”的千古論爭,也讓我們看到其中的傳承。節目中,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酈波介紹道:“《孫臏兵法》中的‘是故兵者不可不察。然夫樂兵者亡,而利勝者辱’充滿辯證思維,與《孫子兵法》中善戰、重戰、慎戰的思想一脈相承。”

在生生不息的歷史演進中,中國傳統兵學文化不斷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正如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研究員吳九龍所説:“這些兵書蘊含著深邃的哲學思想,已經不是簡單意義上的軍事著作,如今在各個領域中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同時我們又為其注入了新時代的活力。”

《孫臏兵法》簡本字帖+英文版重磅發行

兼具學術性、科普性與藝術性

除了大量兵書,銀雀山漢墓中還出土兩件底部刻有隸書“司馬”二字的漆耳杯,專家據此推測“司馬”或為墓主人的姓氏。結合這一考古發現,《簡牘探中華》在實景戲劇部分藝術創作出銀雀山漢簡主人“司馬韜”這一形象。屆時,這位熱衷兵法之道的賢士將攜手奉旨整理兵書的軍政“楊仆”穿梭于歷史長河之中,用對話的形式展現《六韜》《孫子兵法》《孫臏兵法》中的主要內容與核心思想。姜子牙、周文王、周武王、孫武、孫臏等歷史人物也將悉數登場。

兵法是中國古代戰爭經驗教訓的總結,也是千年軍事鬥爭謀略智慧的結晶,讀好、用好銀雀山漢簡裏的兵學思想,有利於傳承弘揚優秀的中國軍事文化。值得期待的是,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館長彭梅將在《簡牘探中華》節目中發佈《孫臏兵法》簡本字帖+英文版。該版本分上、下兩冊,上冊採用古文、白話文、英文對照的形式,展現竹簡本《孫臏兵法》內容;下冊為竹簡摹本和字帖,全書兼具學術性、科普性與藝術性。據彭館長介紹,《銀雀山 孫臏兵法》日文、韓文等多國語言版本也將陸續推出,不同語言讀者將得以領略中國傳統兵學文化的深厚底蘊與非凡魅力。

5月26日,總臺央視綜合頻道(CCTV-1)20:00檔,讓我們跟隨《簡牘探中華》見證中國傳統兵學文化的璀璨輝煌!



免責聲明:


中國網娛樂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


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