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中流擊水》舉辦專家研討會 以大歷史觀詩意詮釋“紅船精神”

發佈時間:2021-06-03 11:12:57.0  來源:大眾網    責任編輯:曾勝玉

  6月1日下午,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出品、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有限責任公司承制,正在CCTV-1黃金時間熱播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中流擊水》,在京舉辦了專家研討會。

  本次研討會由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主辦,總台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有限責任公司承辦。中宣部文藝局電視處處長林海寧,仲呈祥、李京盛、黃如軍、劉瓊、趙彤、楊乘虎、劉淑欣、李躍森等業內知名專家;《中流擊水》總策劃李向東,總製片人王雁,製片人王曉玉,責任編輯劉馨,總導演宋業明,主演王仁君、宋禹出席了此次研討會。

  研討會由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秘書長易凱主持,與會領導、業內專家、《中流擊水》主創共同分享了電視劇《中流擊水》的播出情況和創作歷程,並從主題思想、藝術價值、現實意義等角度對該劇進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和解讀。

  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出品的“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重點劇目,《中流擊水》播出後,以宏大的格局、精彩的故事、演員精湛的表演、高遠的立意引起強烈社會反響。據CSM全國網數據,截至5月31日,該劇平均收視率0.55%,平均收視份額2.8%,單集最高收視率0.74%,單集最高收視份額3.43%,收視率在同期熱播劇中名列前茅;央視頻平臺視頻總播放量超808萬,成為央視頻近期最熱門影視內容;同時在愛奇藝、優酷、騰訊等主流視頻網站播出,進入熱度榜前列。觀眾更點讚《中流擊水》格局宏大、靜水流深,“寫出了篳路藍縷的黨史中,鮮活的人性脈動”“詩意與豪情交匯,讓黨史活了起來,堪稱黨史學習教育的生動教材。”

  重大影響:以人帶史,史中立詩,建立年輕人進入黨史的藝術通道

  研討會上,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有限責任公司執行董事、總裁李向東表示《中流擊水》以藝術的形式回答“馬克思主義為什麼好”及“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的重大問題。全劇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批中國共産黨人求索中國向何處去的故事視角,講述中國共産黨的誕生過程,從原點解讀中國共産黨百年發展的歷史邏輯。“通過導演的藝術影像風格與鏡頭語言,把一百年前胸懷天下的年輕人的青春熱血、理想情懷與艱苦鬥爭予以藝術化呈現。我們希望作品有理想、有溫度、有筋骨、有力量,更希望廣大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能從百年前的革命者身上找到共情與共鳴。”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文聯原副主席、著名文藝評論家仲呈祥表示中國電視劇製作“國家隊”打造的《中流擊水》再次發揮了我們的制度優勢、理論優勢和人才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集中力量辦急事。他認為《中流擊水》最鮮明的特點是以毛澤東貫穿始終,找到了這段歷史的靈魂人物,以人帶史,史中立詩,以文化自覺的態度,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以唯物史觀和高超的審美思維打造時代精品,真正做到了“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言簡意賅、凝練節制”;“形神兼備、意境深遠”。

  對於這部以中國共産黨1919年到1928年這十年間的光輝歲月折射百年曆程的重大革命歷史劇,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李京盛也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認為《中流擊水》對黨史階段的截取眼光和起止方式是這部黨史題材劇的獨特之處,對大革命時期歷史風雲的描繪,更是以往革命歷史題材沒有的。“該劇對中國革命道路選擇的艱難性、複雜性有了更深刻、更細緻、更藝術的闡述,通過青春化表達,建立了一條年輕人進入黨史的藝術通道,既符合歷史事實,又符合歷史規律,更符合當下審美。”

  黨史格局:站在史詩高度,以大歷史觀,人物視角詮釋“紅船精神”

  一切為了國家,一切為了人民。電視劇《中流擊水》著力展現的,正是中國共産黨在建黨之初就葆有的這份“初心”和“使命”。該劇以“紅船精神”為統領,從原點解讀中國共産黨百年的歷史邏輯和奮鬥初心,主要講述了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到1928年井岡山勝利會師這十年波瀾壯闊的歷史,描繪了毛澤東、李大釗、陳獨秀與周恩來等一大批無産階級革命先驅在艱苦卓絕的境遇下堅守初心、努力奮鬥、無私奉獻,重點展現了共産黨先驅者的初心之純、主義之真、信仰之堅、人格之美。

  對此,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原科研部主任黃如軍坦言包括《中流擊水》在內的幾部黨史題材劇,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反映我們黨一百年的歷史,特別是反映我們黨早期革命時期那些成長階段,艱難複雜的歷史,意義重大。在他看來,《中流擊水》有四個鮮明特點:“第一,題材重大,主題鮮明;第二,創作定位準確,導向正確;第三,做到了資料詳實、內容豐富、史實準確;第四,製作精良,故事性強。”

  歷史是人創造的。《中流擊水》總導演宋業明回顧創作歷程,表示毛澤東是本劇的貫穿人物,是歷史選擇了毛澤東。“《中流擊水》首先是對歷史的真實性把握,同時在這個基礎上找到承載歷史的主要人物進行塑造。人物和人物的關係,這是我們在拍攝中特別想探討的,儘量把人物立體化,有血有肉展示給觀眾。”

  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電視劇項目部、《中流擊水》責任編輯劉馨表示:“《中流擊水》自覺站在史詩的高度與視野,將紛繁複雜的歷史脈絡進行文學化梳理,試圖解析‘紅船精神’的歷史邏輯,揭示中國共産黨從誕生到壯大的歷史必然性,傳遞出一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精神意象,具有史詩意味。”

  《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劉瓊也稱讚《中流擊水》是一部生動的黨史學習影視素材。“它用歷史唯物主義辯證法,用有堅實質感的歷史事件敘述,通過大量豐富的細節呈現,還原歷史情境。這是大歷史觀的表現方法,不是單線敘事,也不是單維敘事。這種歷史化敘事裏有空間高度、大歷史觀,整體觀的高度。”

  藝術突破:中國革命歷史題材的詩意表達,唱響青春選擇主旋律

  在黨史題材創作上,《中流擊水》沒有口號化、概念化,而是將“中國共産黨的成立為什麼是人民的選擇,歷史的選擇”的重大命題落到一個個人物,一件件事上。該劇既有五四運動、北伐戰爭、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井岡山會師等重大歷史事件的宏大敘事,又有“主義道路之爭”、“共産黨人人格之美”的細膩藝術呈現,在人物塑造上做到了人性化、共鳴化,主題闡述上接地氣,淺顯易懂,開闢了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的全新思路。

  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劉淑欣形容《中流擊水》是黨史之真、主義至上、情感之美。“這部劇在結構上焦點貫穿,散點聚焦;表達上,敘事、議論、抒情,穿梭揮灑,臺詞、畫面、剪輯精準而極富韻味,內秀外美,做到了中國革命歷史題材的詩意表達。”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影視傳媒系主任楊乘虎認為《中流擊水》“守正創新”最值得稱道。“在認知功能裏,它真實再現了建黨前後的歷史本原,從歷史思辨的角度,用道路選擇來表達,為國家修史、為信仰求證。它謳歌了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展現了革命先驅的青春時代,真正譜寫了一曲青春之歌。”

  中國文聯電視藝術中心副主任趙彤表示在慶祝中國共産黨建黨一百週年之際,《中流擊水》唱響了青春選擇的主旋律,塑造了青年毛澤東敢於擔當、勇於創新的形象,講述了他從跟跑者到領跑者的成長故事。“《中流擊水》在對毛澤東青年往事的追溯敘事中,蘊含著對當代青年的期待與召喚,這是以歷史向未來致盼的殷切獻禮。”

  “《中流擊水》真實地寫出了從五四之後,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特別是國共合作大革命失敗這一段歷史,準確把握住了那個時代的精髓,是最清晰、最完整、全景式錶現大革命的一部作品。”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編輯部主任李躍森表示這部劇在創作上有兩大顯著特點:“第一,它對於重大革命歷史進程的描繪與革命者個人的思想感情相結合;第二,實現了人物群像塑造與個性描繪的完美結合。”


免責聲明:

中國網娛樂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

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