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掬水月在手》來南京路演,致敬葉嘉瑩“弱德之美”

發佈時間:2020-10-26 07:35:50.0  來源:揚子晚報網    責任編輯:錢楚薇

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在全國藝聯專線熱映。本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24日晚,《掬水月在手》在南京舉行映後見面會,陳傳興導演與南京師範大學書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朱贏椿映後暢談電影、藝術以及葉先生的傳奇一生,本片製片人沈祎出席了映後活動。


豆瓣8.1,觀眾感慨葉嘉瑩先生的弱德之美

《掬水月在手》上映後好評如潮,淘票票評分9.0、貓眼評分9.4、豆瓣評分8.1,有觀眾看完影片後表示:“像葉先生這樣的人,和傳統相連,和故鄉相連,和身邊的人相連,和文字、詩詞相連。她的一生,就是不斷行走,在不同的世界尋找離散的原鄉。”

《掬水月在手》通過葉嘉瑩的詩詞和生命,回溯中國詩詞的源頭——詩的本質,也想回溯“詩如何作為人的生命的一種存在”。

電影中多次出現的“弱德之美”,是葉嘉瑩先生自己創造的一個名詞。她的解釋是,“德有很多種,有健者之德,有弱者之德,這是我假想的一個名詞。它是有一種持守,它是有一種道德,而這個道德是在被壓抑之中的,都不能夠表達出來的,所以我説這種美是一種弱德之美。”

葉嘉瑩先生用自己的一生詮釋著“弱德之美”,在逆境之中,仍然秉持著對中國傳統詩詞的堅守。

在南京路演映後分享環節,製片人沈祎現場透露,他們跟觀眾有過一樣的擔心,擔心葉先生在講述過往時會情緒激動,然而實際拍攝過程中,葉先生談及痛苦經歷時非常從容、平和。而團隊自己每次碰到拍攝困難時,也都以葉先生提出的“弱德之美”來互勉。

作家薛冰昨天看完影片後,深受震撼:“我們看到的實際上不只是一個人的一生的經歷,它也是一個時代的一個邊界,同時它一種文化的傳承和流傳。”


“這個百年孤寂帶來的不是幽暗而是繁花盛開”

面對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大家更多的是在看抖音微網志,真正有多少人看古詩詞呢?更多給遊戲明星八卦吸引,朱贏椿表示,電影中的無常讓他深深體會了葉先生身上的“弱德之美”,一生受用。

觀眾們看到電影和現實裏的葉先生將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苦難拉得很平,為此,陳傳興導演表示:“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葉先生給我們的就是一個從容,她不像王國維先生需要自我的了結,最後的體悟,而是以堅韌的方式去承受。最主要的是她最後體悟出來的所謂弱德之美,她用她很堅韌的方式去承受這些種種。”

電影中的留白,其實包含著陳傳興導演非常飽滿的情感,導演回憶起過去三年對葉先生的十余次訪談時説:“感覺到時間不是線性的,近乎魔法,我認為記憶是幽靈,會回來找你,追憶似水年華,其實應該是似水年華追憶。”《掬水月在手》就像是一個年近百歲的百年孤寂,但這個百年孤寂帶給觀眾們的不是幽暗,而是繁花盛放。


葉嘉瑩讓詩人生命在吟誦中“復活”

作為中國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掬水月在手》輾轉十個地區、採訪43位受訪者、採訪稿近百萬字、歷時近兩年才完成拍攝製作,陳傳興導演在開拍前做了大量關於詩詞的案頭工作,意圖探討“葉先生跟中國詩詞史、中國詩人的大的生命河流之間的相互尊重和呼應”。

本片以葉嘉瑩在北京察院衚同祖宅為結構概念,由外而內,追尋葉嘉瑩歷經劫難波折的個人生命史和詩史的交織。

主創團隊採訪了葉嘉瑩本人和她的學生白先勇、席慕蓉、漢學泰斗宇文所安等名家,眾人關於葉先生的所有記憶,在如詩如歌的影像裏將這位詩詞大家苦難而又精彩的一生娓娓道來。

96歲高齡的葉嘉瑩先生,一生坎坷多艱,曾歷經戰亂,在海外飄零數十載,在許多次人生的至暗絕望時刻,是詩詞給了她無窮的力量,而她也用自己畢生之力,傳承中華文化,闡述古典詩詞之美。改革開放後,葉嘉瑩得以回到她魂牽夢繞的祖國,並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祖國教育事業。

葉嘉瑩先生調侃自己“好為人師”,因為急於把自己所知道的詩詞裏的好處告訴別人,她著述豐富,桃李滿天下,為在世界傳播中華文化作出重要貢獻,她晚年更是捐出了自己的全部積蓄和變賣房産收入3568萬元,在南開大學設立“迦陵基金”,繼續弘揚中華詩教。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孔小平

免責聲明:

中國網娛樂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

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