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北格同盟畫室:聯考改革學習積累《高中必修美術鑒賞》第二課!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時間: 2023-07-10 | 責編: 閆景臻

各省的速寫改革已經開始,《美術鑒賞》這本書無疑是重中之重!小編將還原書本內容,希望能幫到同學們學習進步,大家一起學起來吧!

美術作品由哪些元素組成? 

我們如何進行鑒賞活動? 

①情境導入:在美術館中,我們發現不同的作品會給人不同的感受。有些作品雄渾磅薄,讓人振奮;有些作品肅殺寂寥,引人憂傷;有些作品親近平和,溫情脈脈。那麼,到底是什麼讓我們産生了不同的感受?

②在一幅美術作品面前,我們首先會感受到線條、色彩、材質、空間等形式要素,它們構造出的視覺秩序讓我們産生了第一層審美體驗。然後,我們會看到形式要素塑造的形象和場景,比如人物、花鳥、山川川、河流等等。如果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我們還能讀懂作品中講述的故事,理解作品所要傳達的內容資訊。再進一步,如果能深入了解藝術家的創作經歷、社會背景、同類作品的歷史脈絡,我們還能夠對作品的來龍去脈、立意宗旨、歷史地位做出判斷。至此,我們對美術作品才進行了較完整的鑒賞。

形式(一) 線條:線條是美術作品最基本的元素它是點的運動軌跡,在繪畫中的實線來自筆跡的遊走,即便沒有畫出實線,運動的方向、目光的指引也可以讓觀者在心中感受到線條的存在。若沒有線條,我們無法表現視覺世界。線條最直接的作用是勾勒形狀、暗示材質。如元代著名畫家趙孟頫的《二羊圖》,綿羊用細線勾勒出飽滿的輪廓,山羊用幹筆畫出覆蓋的皮毛,用筆用線不同,兩隻羊就有了鮮明的特徵。中國畫擅長單純用線來表示形面與體積,如鄭燮的《荊棘從蘭圖卷》,畫蘭畫竹均是一筆下去,用筆鋒、輕重濃淡的變化來表現葉面的方向及轉折。

線條也能起到引導視線、組織人物關係的作用,儘管有些線條並不顯著,卻能輔助我們理解畫面,營造出豐富的意趣。例如,南宋畫家李嵩的《市擔嬰戲圖》,他不厭其煩地用線勾勒出貨擔上層層疊疊的貨物,並留下了“五百件”的字樣,可見對自己的描繪技巧極為自信。而此畫的精彩不僅在於炫技式的勾線,還在於姿態與眼神的互動:母親看著懷抱的嬰兒貨郎看著扒貨擔的兒童,兒童拽著母親指著貨架,最左側的兒童看著畫外的觀眾,構成了豐富的人物關係,正是這些目光與姿態暗示的線條為畫面賦予了活力。

⑤在表現內容的諸多作用之外,線條還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中國畫論對線條尤為重視,南朝謝赫的《古畫品錄》提出以“六法”來鑒賞繪畫,品評優劣,其中第二法即“骨法用筆”,指的是筆下線條似動物骨骼般勁健有力。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評論東晉畫家顧愷之的用筆時用了一段話:“緊勁聯綿迴圈超忽,調格逸易,風趨電疾。意存筆先,畫盡意在。”指的是顧愷之作畫時成竹在胸,運筆迅速,線條連綿不斷,週密完整。因此,用筆的力度、速度、角度、疏密不同,線條就具備了不同的品質。

一般來説,勾質平緩的長線條會給人連貫一氣、通達舒暢的感受。《八十七神仙卷》描繪了87位道教帝君與神仙,衣帶飄揚旌篩飛舞均由單線勾出,走線圓潤連綿,如流水一般,富有動態節律,而短促交錯的線條則容易給人緊張、熱情的感受。19世紀後期的荷蘭畫家凡•高擅長用色彩與筆觸表達強烈的情感,受新印象主義的影響,常用排列緊密而不連貫的短線,例如他的這幅自畫像,雖面色沉靜,畫面中卻涌動著一股狂暴的力量。

形式(二) :色彩。色彩來源於自然光的分解。在美術作品中,色彩善於吸引注意、喚起情感,是最生動、最具感染力的元素。不同的色彩搭配會産生無限豐富的視覺效果。

現代主義繪畫中,野獸派擅用高純度的色彩,施色主觀大膽,凸顯視覺刺激野獸派的稱謂就由此而來。比如馬蒂斯的《紅色的房間》,高純度的紅色近乎佈滿室內,靛藍的花紋從桌布蔓延到墻上,點綴上鵝黃和翠綠,奏出一曲富有活力的色彩樂章。用低純度色彩作畫也可以搭配得十分協調,比如義大利畫家莫蘭迪的這幅《靜物》大面積的黃色與灰色純度都很低,中部的磚紅瓶子與右側橙色紙盒純度稍高,成為視覺的重點。整個場景不溫不火,卻達成了精緻的平衡。

在色彩搭配中,對比色可以相互加強,鮮艷明快,局部施用可以活躍畫面氣氛、突出重要景物。在唐代畫家張萱的名作《搗練圖》中兩位搗練婦女的衣裳紅、綠、藍、黃交相構成對比,形象就遠比附近的另兩位婦女鮮明,在這一局部成為視覺重點。而鄰近色的搭配柔和,不會造成強烈的視覺刺激,大面積施用可為畫面定下基調。南宋畫家林椿的《枇把山鳥圖》以黃色、綠色為主色,看起來舒緩和諧。在細節處又不失層次的變化,畫家運用工筆分染法,使枇杷輪廓和臍處深黃,果實淺黃,枇杷葉脈處深綠,葉邊緣淺綠,經反覆暈染,果實勾稱飽滿,葉片生動自然,畫面清幽而不寡淡。

形式(三) :材質。美術是基於材料的創造。材料質地各異,金、石、木、棉,或光潔、或粗糙、或堅硬、或柔軟,觸感不同,喚起的情感反應也不同。中國自古崇尚玉器,玉石質地溫潤,敲擊有清越的聲響,因其溫婉無暇,也成為美德的象徵。絲綢品類極多,柔軟光滑是共同特徵,輕薄的可以做到“舉之若無”“真若煙霧”,引發美好的遐想。

材質是三維藝術基本的表現維度。19世紀法國雕塑家羅丹的作品《思》是一個大理石的少女頭像,她鼻尖秀挺、眼眉低垂,嘴唇圓潤飽滿,石材打磨得跟皮膚一般透亮光滑帽子上的織物較為粗糙,用短密的紋理表現,轉折處可見織物的柔軟。羅丹還有意保留了一整塊未雕鑿打磨的大理石.用粗粉對比瑩潤,用沉重對比輕盈,讓觀者的視線停留在少女的面容上。羅馬尼亞雕塑家布朗庫西對材質的使用更為單純,《空間中的鳥》用極為光亮的青銅製造出一個流線型的形狀,雖沒有鳥的翅膀,但表現出了飛翔的速度感。

在二維藝術中,材質與體塊、空間一樣是製造出來的錯覺,通過逼真的效果引發人們的觸覺想像。北宋畫家崔白有一幅名作《雙喜圖》,畫中材質的表現極為精細,古樹盤根錯節,翠竹細枝勁挺,竹葉柔軟,在風中搖曳。喜鵲翎毛層次分明,似有反光的錯覺,山兔嘴邊的須毛剛硬、背上短毛次之,耳背及耳郭內絨毛最為細軟,崔白均用不同筆法一一畫出,全畫生機盎然。

形式(四) :空間。在我們日常的視覺世界中,人物都是在三維空間中活動,物品都是在三維空間中安放。對於二維藝術而言,空間則是虛構的,是用多種手段對真實空間的模擬。雕塑是空間性的美術,體塊與空間構成正負關係,共同塑造出雕塑的品格。滑田友的《轟炸》再現了抗日戰爭期間,母親帶著年幼的孩子驚慌失措地躲避日軍飛機轟炸的情景。雕塑造型渾厚簡練母子三人相依,連接為緊密的整體。下半部兩個相似的斜向空間強化了疾走的動勢,右上方的留白則暗示出危險的臨近,渲染出逃亡時刻的緊張氣氛。

繪畫也一樣,空間既提供場景,又能構造出畫面的層次。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們總結出用線性透視表現空間關係的方法,他們的畫面好似打開的一扇窗戶。例如拉斐爾所畫的《聖母的婚禮》我們會感到空間向後延伸,人物站在真實的廣場上,建築在人物背後較遠處,而不是懸在人的頭頂,這都是向中間匯聚的地磚界線所造成的錯覺這些線條會在地平線上交會于一點。

中國的山水畫則不同,它有獨特的空間表現法則,不講究對單視覺空間的模擬,而講究“山形面面觀”,將不同視角下的景象巧妙地組合在一個平面上,北宋畫家郭熙將之總結為“三遠法”。他説:“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

郭熙本人畫的《早春圖》中前景巨石層疊,山腰煙嵐蒸騰,至畫面上方山勢突死,描繪的是在山下仰視山巔的高遠景象。畫面左側溝壑縱橫、溪水潺潺流出,遠山被擋住大半,將觀者視線引向山後,畫面就有了深遠之感。近處•側母子挑夫相攜上岸,一側漁夫漁歸,煙波遼闊,又給人橫向寬廣的想像,呈現出平遠之勢。郭熙的三遠法讓觀者在二維畫面中産生出豐富的空間想像,這是線性透視所不具備的。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