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來自北京市五所中小學的21名中國網小記者齊聚位於亦莊的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探秘隸屬於該校的S&T學生賽車賦能中心,以賽車為主題開展小記者實踐活動,鍛鍊小記者採訪技能的同時,大大豐富了對賽車文化與前沿知識的了解,度過了有趣、收穫頗豐的充實週末。
賽車的魅力,在於其速度競逐與激情迸發,須臾間讓人屏息、緊張與讚嘆,無論車手亦或觀者,都能獲得難以名狀的滿足。這項運動的影響力如此廣泛,世界的每個角落,無論長幼,無關性別,都能輕易被它的魄力震撼。青少年正是這角角落落裏的觀者中眼眸最為明亮的一群——他們在更早的幼時以賽車為玩物,在動畫片裏暢想著關於速度的無限可能,對著式樣眾多的車標如數家珍,在夢中幻想自己站在領獎臺上噴灑著勝利的香檳。中國網小記者作為青少年群體中的優秀代表,對賽車的喜愛更是溢於言表,這從本次實踐活動火爆的招募環節就得到了生動的體現。
中國網小記者與方程式賽車
週六中午,頂著炎炎烈日,21名中國網小記者和他們的父母陸續抵達位於亦莊的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校門處。大家穿戴著專為小記者定制的馬甲和帽子,背著色彩艷麗的小記者書包,已有小記者拿出採訪本和筆,對即將開始的採訪和實踐活動躍躍欲試。下午兩點,列隊整齊的中國網小記者,在北電科S&T學生賽車賦能中心工作人員的帶領下,進入校門,向著本次活動的目的地——汽車工程學院進發。汽車工程學院是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下屬的專業二級學院,前身是成立於1979年的北京市汽車工業學校,後來與其他幾所學校併入原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組建汽車工程學院。2016年11月汽車工程學院和機械工程學院整合為新的汽車工程學院。由於這一積澱歷程,汽車工程學院在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擁有多處教學與實訓設施,中國網小記者們主要前往其實驗、實訓教學區開展實踐活動。
認真聆聽有關賽車的豐富知識
進入實訓設施所在的教學樓,中國網小記者們稍事休整,被S&T學生賽車賦能中心的孟寒老師迎入了位於一層的實訓/裝配車間。孟寒老師向大家表示歡迎,介紹了S&T學生賽車賦能中心的概況。通過聆聽他的介紹,小記者們了解到S&T學生賽車賦能中心其實是一支大學生車隊,每年都會組裝不同類型的賽車,參加多種類的比賽。孟寒老師總結道,賽車不是簡單的拼裝,是一項非常複雜的綜合工程,需要利用專業軟體進行三維建模,自己製作各種零部件並反覆打磨,再通過焊接、加工將一輛賽車裝配起來,通過整個團隊不厭其煩的測試後,最終駛向賽場。孟寒老師向大家展示了幾輛不同類型的賽車,例如北電科的大哥哥大姐姐們專為青少年打造的“科普賽車”——這款賽車採用雙輪轂電機驅動,整車外殼使用碳纖維材料,更加輕量化,不但可以用來比賽,也是青少年了解賽車原理與技術的良好平臺;又如離地間隙較高的巴哈賽車,適應全地形,爬臺階、過炮彈坑、水坑、泥坑,對它來説輕而易舉;還有外形漂亮的方程式賽車,底盤高度只有30毫米,適合賽道工況,使用與F1方程式賽車相同的碳纖維承載結構(用材比例達到50-60%),這種整體設計與材質使它與其他鋼管焊接的賽車明顯區別開來,具有更好的扭轉強度和駕駛操控性,其類似機翼的空氣動力學套件使賽車在高速運作過程中更好地促進空氣流通,給輪胎以更好的下壓力以使其實現更佳的抓地效果,通過差速器更有效率地平衡輪速並順暢地實現轉彎操作。在大家還在消化理解講解內容時,孟寒老師突然將這款方程式賽車的方向盤直接卸下並拿了出來,小記者們大為驚訝。老師請大家思考,為什麼方程式賽車的方向盤可以快拆?在小記者們思考的同時,孟寒老師親自示範,進入賽車演示:當方向盤無法取下時,駕駛人難以從駕駛艙裏抽身;當方向盤可以快拆時,駕駛員可以很輕鬆的站起來,這在遇到危急情況時顯然非常有用。這樣生動直觀的展示,讓小記者們倍感新奇。介紹基本車型後,孟寒老師設置了本次活動第一個提問環節。有小記者問,適合全地形的賽車,使用汽油還是電能驅動。孟寒老師就此向大家詳細介紹了這兩種驅動方式,並隨之講到了賽車的基本工作原理,還讓在場的賽車隊成員將賽車抬起,露出底盤,讓小記者們近距離觀察。汽油機、CVT、減速箱、後驅、四驅、轉向拉桿、輪轂電機、踩踏板、進氣孔、氣缸、差速器、輪速差、電機——這些專業名詞對小記者而言或許仍很陌生,但在老師現場耐心細緻的講解下,結合著實景實物,小記者們仍有所感知,擁有了對賽車基本知識的初步認知。介紹賽車知識之餘,孟寒老師還通過方程式賽車的設計、製作週期,向大家介紹了他們工作、學習與參賽的節奏:每年10-11月會舉行一次非常重要的比賽——中國大學生方程式汽車大賽,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等名校都會參與。在這場比賽結束後,S&T車隊的老師和同學們就要開始為下一年的比賽做準備,開始全新的賽車設計工作。首先,老師和同學們會用專業軟體給賽車建模;到3月春季學期開始後,加工製作賽車的工作正式開始,大家會利用近2個月的時間製作賽車的車殼、尾翼、鼻翼,調適發動機,將整輛車裝配起來。裝配完成後,車隊成員們要將賽車運到專業賽道上調適,車手也將在此時開始自己的訓練。在這個過程中如果發現了問題,車隊就要對賽車及時調整,甚至可能需要重新開始設計流程。
聆聽講解,仔細研究賽車的底盤構造
參觀位於室外的賽車實物後,中國網小記者隨著北電科的大哥哥大姐姐們返回實訓場地,來到賽車的加工組裝/製造車間。大家圍繞在工作臺旁,繼續聆聽孟寒老師講解賽車的安裝知識。孟寒老師説,賽車車架被放在工作臺上後,車隊的技師們會用各種型號的焊機,將車架與鋼管一一焊接起來。在焊接之前,裝配賽車所需的很多零部件,包括方程式賽車所需的碳纖維車殼,需要用工作臺旁的車床及模具來製作。小記者被位於車間一角的安裝有雪橇板的車架所吸引,孟寒老師解釋説,這是為雪場救援所專門研發的車輛,方便人員與貨物運輸。這輛雪橇車行至地面時,又可以切換成車輪模式,實現與救護車等特種車輛的接駁,從而具備全路途運輸功能。
小記者好奇于種類繁多的賽車成品
完成在一樓的學習任務後,中國網小記者跟隨工作人員前往二樓的主設計空間。孟寒老師首先向大家展示了車隊經典的“一升油”節能車。這輛車在2013年通過科學計算,測得用一升油跑出1237公里的驚人成績。車隊工作人員隨後將這輛節能車的車殼打開,孟寒老師向大家展示了該車全鋁的車架,表示這種測試節能的車輛一般會製作的特別小巧,發動機等關鍵部件也儘量小型化,使用輕量材料;輪胎全部使用光頭胎,以使摩擦力更小;駕駛人也要求身材瘦小,以使整車品質最小,從而使其駕駛里程盡可能延長。孟寒老師又向大家展示了旁邊的另一輛車,這是車隊的教學車之一,採用了鋁管桁架結構。車隊的大哥哥大姐姐可以通過研究這輛教學車,學習懸架形式、轉向結構、電機驅動等學科知識。孟寒老師還展示了碳纖維底盤的卡丁車,這也是車隊的教學車。介紹經典賽車與教具後,孟寒老師向大家展示了榮譽墻和車隊自2013年以來所獲得的眾多獎盃與證書。S&T車隊在2013年首次參加節能車比賽,之後開始逐步涉足越野賽車、方程式賽車等領域。2019年,車隊前往美國,參加美國汽車工程學會巴哈大賽,獲得了單項第3名的驕人戰績,成就國內外大學生車壇佳話。
被一升油能跑一千多公里的事實所震撼
之後,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汽車工程學院王磊老師拿著一些形狀各異的零件,讓小記者們猜猜它們的用途。小記者提供五花八門的答案後,王老師一一講解了這些零件的用途,還通過具體的物件帶領大家回顧了賽車運動的發展歷程。在互動環節中,小記者們的表現讓王磊老師頗感欣慰,在回答一個零部件是怎樣製作出來的問題時,小記者們紛紛搶答,表示先要將金屬原料熔化,置於模具之中,才能得到零部件。王老師肯定大家的答案後,補充道,在這個過程之前,還有一個專業軟體三維設計的階段。王老師的講解結束後,小記者們圍攏到一張臨時搭起的工作臺前,車隊老師與學生將一輛賽車搬上來。車隊師生拆除車殼後,開始帶領小記者裝配賽車零件。孟寒老師重點展示了車輪的安裝方法及測試裝配後的傳動裝置的方法,還介紹了通過安裝特定的零件來限制轉向的技巧。在操作過程中,王磊老師和小記者們再次開展互動——王老師讓小記者們猜一猜,車架中間的黑色裝置是什麼,小記者準確回答“控制器”;王老師又問大家,是否知道控制器是做什麼用的?小記者中,有回答控制速度的,有回答控制剎車的,還有回答控制轉向的。王老師對大家的表現再次予以認可。他還舉例向大家簡單解釋了信號感測器的原理——踩了油門,也就輸出了電壓。從0伏到5伏,電壓從無到有,感測器接收信號,就開始對賽車發出不同速度的指令;踩剎車也是同樣的道理,踩了剎車,給電機以信號,通過電的形式讓其産生快速制動效果。這就是小記者眼前的車架上,油門與剎車各自輸出一根線纜的原因。而且小記者參與裝配的賽車擁有很先進的制動系統,是電制動,與傳統制動方式相比更有效率。一邊動手一邊討論,小賽車最終裝配完成,大家合力安裝車殼後,將賽車抬到地面上。我們的作品完成了!
共同參與賽車組裝的S&T車隊老師與中國網小記者
王磊老師與中國網小記者親切互動
在剛剛裝配好的賽車旁,本次活動的重頭戲——採訪環節開始了!中國網小記者期盼已久的採訪對象包括負責講解的孟寒老師、S&T車隊的劉思齊隊長以及作為賽車手的陳默同學。在簡單介紹採訪環節安排後,第一位小記者自告奮勇,走到嘉賓面前。她的第一個問題是針對賽車手的,詢問陳默同學平時是怎樣訓練的,會不會感到辛苦。車手陳默同學回答,平時訓練並沒有特別的方法,就是苦練,穿著賽車服與頭盔,駕駛賽車,圍繞賽道一直訓練,無論酷暑雨雪風霜,都不停歇。雖然有時也會感到辛苦,但對於自己的選擇仍是意志堅定的,所以會用強大的動力支撐自己一直走下去。小記者接著向孟寒老師提問,平日會遇到什麼困難,哪個困難讓他印象深刻,他是怎樣克服困難的。孟寒老師回答,與賽車相關的工作,最艱難的時刻,是設計完成後裝配賽車的階段,因為這時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問題,比如,加工件的加工工差不符合設計要求,就需要二次加工,之前的心血可能付之東流。雖然這種時刻很艱難,但是作為一個團隊,大家必須去面對。每一位車隊的同學分工明確,大家一起克服困難,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將賽車設計、組裝出來並將其調適完畢。大家經常工作到很晚,雖然辛苦,但為了把賽車做的更好、調教的更好,每個人都任勞任怨。這位小記者最後向劉思齊隊長提問,是什麼力量支援他帶領這個團隊走到現在。隊長回答,因為車隊中的每一員都有相同的夢想、相同的愛好,才能團結到一起,組成這個車隊。每個人都在為共同的夢想努力奮鬥。
陣容強大的採訪嘉賓
第二位小記者略顯稚嫩地向賽車手陳默同學提問,每天訓練多長時間、休息多長時間。陳默同學向他表示,訓練基本不會佔用學習時間。當不能前往專業場地訓練時,大家會留在學校鍛鍊身體,因為對一名賽車手來説,體能實在太重要了。正式訓練的強度是很大的,有時坐到賽車裏,一坐就是一天。小記者接著詢問劉思齊隊長,在比賽中遭遇過最厲害的對手來自哪。隊長回答,車隊遇到的對手都有很高的水準。S&T車隊雖然是職業院校的車隊,但從不把自己的對手局限于職校,而是瞄準了本科院校,敢於和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同濟大學等本科院校競爭。賽場上是對手,賽場下大家也有很好的交流。小記者再次向賽車手陳默同學提問,他參加過的印象最深刻的比賽是什麼。車手回答,S&T車隊內部搞的比賽讓他印象最深刻,大家都用同樣的方法訓練,互相追逐,不同的車手身上有很多值得學習的特點和品質,這才是最讓人印象深刻的。
中國網小記者採訪實踐活動現場
第三輪上場的是由3位小記者組成的採訪團。其中的第一位小記者向孟寒老師詢問,如果遇到技術難題,作為老師首先會怎麼做。孟寒老師回答,遇到技術難題時,他首先會上網或去圖書館查詢相關資料,如果國內沒有相關記錄,還要搜尋國外的資訊資源;其次會與兄弟院校的車隊取經,大家一起研究,解決問題,共同提高。第二位小記者向賽車手陳默同學提問,你是怎樣遇見賽車的,為什麼會選擇這個方向。車手回答,很多男孩從小就有成為賽車手的夢想。進入學校後,他了解到車隊的資訊,通過層層選拔,逐漸成為賽車手。一切都是因為夢想。第三位小記者向劉思齊隊長提問,他喜歡哪支車隊。隊長回答,最喜歡自己的S&T車隊,因為這支車隊足夠團結,富有拼搏精神。
第四輪上場的是由2位小記者組成的採訪小組。其中的第一位小記者提問,賽車手需要具有堅持不懈、勤奮刻苦、不怕困難的品質,除了這些,還需要具有哪些特質。陳默同學回答,作為車手,首先需要學會做人,要把車隊當成自己的家。賽車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不能因為自己很優秀,就忽視團隊在進取過程中的作用。這位小記者又提了第二個問題,如果青少年未來也想成為賽車手,從現在開始要做哪些準備。陳默同學回答,首先要鍛鍊好身體。賽車手需要很強的身體素質,比如耐力賽車手,一次比賽需要至少4小時的時間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車裏空間狹小,車手腰酸背痛,有些地方還會紅腫,所以擁有強健的身體是必需的條件。第二位小記者提問,賽車一般多久需要檢修一次。孟寒老師回答,賽車每運作一次就要做一次檢查。因為賽車不同於小記者常見的乘用車,很多零部件都是師生自己設計和加工製作的,必須經常檢查,以確保所有零部件都處於正常狀態。所以每次賽車比賽或測試完成,車隊都要檢查賽車的轉向系統、輪胎、車殼,看看有沒有鬆動的零件。這樣就避免了之後駕駛時可能出現的風險,保證賽車與車手的安全。第二位小記者的最後一個問題向隊長提出,問題是車隊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隊長回答,主要還需要在技術方面提高,需要向其他學校和國外先進的賽隊學習技術,快速提升表現水準。
第五組小記者由兩人組成。第一位小記者的問題是,車手陳默同學在多大年齡時第一次參加正式比賽。車手回答,因為疫情原因,目前他仍在訓練狀態中,還沒有參加大型比賽的經歷,也很期待能夠儘快參加正式比賽。小記者又問,適應全路況的巴哈賽車最高速度能達到多少。陳默同學回答,巴哈的速度並不太快,主要用來越野,速度可達到50-60公里/小時。第二位小記者對車手提問,當第一次駕駛賽車時,內心感受是什麼。陳默同學回答,第一次駕駛賽車時,內心感受是一組詞——爽、痛快、開心、興奮。車手的風趣回答引得所有小記者們開懷大笑。
最後一位小記者是來自北京小學天寧寺分校的靳寓涵。她的問題是,車手是因為自己喜歡賽車,還是被旁人影響,從而選擇賽車運動的;如果是自己喜歡,有沒有受到家人的阻攔;如果有,車手是怎麼説服他們的。陳默同學回答,他從小就喜歡車,把成為賽車手當作內心深處的小願望。他的家庭比較開放,家人的想法很開明,沒有對他的選擇進行阻攔。小記者的第二個問題是針對劉思齊隊長的:如果遇到隊員起了紛爭,身為隊長會怎樣做。隊長回答,出現這種情況時,作為隊長,他會首先了解情況,搜尋具體的原因,之後和每個人溝通,調解問題,保證隊伍的團結。小記者向孟寒老師提了第三個問題:如果有人不小心把賽車弄壞了,設計和製造賽車的人會怎麼做。孟寒老師回答,這種情況其實經常出現。當這種情況出現時,不要去責怪某個個人,而是第一時間把問題解決好,讓車手和其他同事明白,導致問題出現的原因可能是操作不當或者疏忽,今後需要重點關注。賽車是我們的心血,像我們的孩子一樣,我們要好好地愛護它,它才能以更好的狀態回報給我們更好的成績。
中國網小記者興致盎然地體驗各式賽車
採訪環節結束,中國網小記者們戀戀不捨地來到樓下,以多輛賽車為背景,與幾位辛苦講解並接受採訪的老師合影留念。小記者們爭先恐後地坐入賽車,留影紀念。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S&T學生賽車賦能中心還為中國網小記者們準備了精美的禮物,大家拿著手裏的禮品袋,愛不釋手。最後,所有到場的中國網小記者一起向參與今天活動接待的北電科師生表示了衷心的感謝,雙方互相揮手道別,賽車主題實踐活動至此圓滿結束。
中國網小記者與北電科S&T車隊師生合影
本次實踐活動,是中國網教育頻道發起的中國網小記者週末實踐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網小記者週末實踐課程是中國網小記者系列課程與活動中的關鍵組成部分,是達到學以致用目標的重要推手,是落實小記者活動愛國主義、媒體素養教育任務的主要平臺,為小記者走出家庭和校園、了解社會不同領域和各個行業、崗位創造條件,在使小記者開闊眼界、鍛鍊技能的同時,讓他們現場感受職業微課堂,積累和豐富社會經驗,用實踐性認知反哺學科學習,從而為促進青少年綜合素質提升提供有益助力。(作者:烏磊 中國網教育頻道學校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