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滾動新聞 >

中國教育如何應對未來的複雜性?專訪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院長劉堅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時間: 2021-04-25 | 責編: 羅天林

【編者按】近日,以“匯聚·碰撞·變革:創新驅動教育高品質發展”為主題的第六屆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簡稱“教博會”)首次新聞發佈會在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校區舉行。針對此次教博會邁進3.0時代的創舉背景和亮點內容,在新聞發佈會現場,中國網教育頻道對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院長劉堅進行了專訪。

中國網:近兩年以來,隨著新冠疫情的突襲和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第六屆教博會的整體構想和實施與往屆相比有哪些特點?

劉堅:首先,新冠疫情自去年年初席捲全球以來,目前仍困擾著全世界人民的生活。後疫情時代,無論是經濟學家、社會學家還是政治學家,都在思考同一個問題:人類的未來將何去何從?對於每一次中國人而言,近幾年來還同時面臨一個更大的歷史困境:我們的國際發展環境遭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以美國制裁華為作為標誌性事件,中國在國際舞臺上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我常常和我的學生講,現在的年輕人再也不會擁有過去四十年間那種國際交往環境了。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正因為如此,結合國家的“十四五規劃”,我們對第六屆教博會有一個很重要的定位,就是深度關注我國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就是要建立一個“高品質教育體系”。這個高品質教育體系的內涵是什麼?如何實現?

高品質教育體系到底包括什麼?我們需要去聚焦,需要集中全社會的智慧去思考去建設。事實上,能夠支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品質教育體系決不是教育系統內部的事,教育應該成為全社會共同關心、共同建設的公共事業。如果説前3屆教博會是在北京師範大學校園內舉辦,僅僅是一項“大學活動”的話;第4屆、第5屆教博會來到粵港澳大灣區,在珠海國際會展中心中心舉辦,教博會已然成為一個“社會事件”;今天,我們將全力打造教博會3.0版本,旨在動員全社會力量建設高品質教育體系。事實上,無論是落實立德樹人、指向核心素養、促進身心健康,還是變革學習方式、重建評價體系、踐行勞動教育,每一項願景的實現都離不開政府、社會、學校、企業、家庭的共同努力。

人工智慧時代人和智慧機器共存,彼時人類社會對教育的定義必將發生變化,未來的一切都面臨著巨大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而面對這個問題最有效的辦法是教育創新。通過教育創新,賦予人類能夠駕馭複雜性、駕馭不確定性的心智,提升共情和思考能力。

第二點是,要引起社會各界的共同關注,如果僅僅把教育當做教育系統內部的事,按部就班地以既定標準和教材來教學,雖然能夠讓學生學有所成,但他們難以具備應對複雜性和不確定性的關鍵素養。最近有一項由中國、美國、俄國、印度四國學者進行的比較研究表明,四國當中,中國和美國的大學生在初入學時的審辯素養最高。但經過大學四年的教育之後,中國的學生,即便他們來自最頂尖的高校,其批判性思維,也即審辯思維能力不但沒有提高,反而有所退步,退步的比例幅度為17%左右,普通高校學生的下降幅度甚至高達68%;相較而言,美國與俄羅斯、印度大學生的審辯能力則伴隨學歷有大幅度提升。

近五年,我們先後與國際教育創新峰會組織WISE和美國21世紀學習聯盟P21有兩項持續的研究。在這組合作研究中我們提出了21世紀核心素養5C模型,包括文化理解與傳承(Culture Competency)、審辯思維(Critical Thinking)、創新(Creativity)、溝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這5項素養的首字母均為C,所以稱該模型為“核心素養的5C模型”,這些素養簡稱為“5C素養”。我們希望以教博會為平臺,引導全社會更加聚焦人類適應未來社會發展必須的核心能力。

第三點是,要讓創新成果流動起來,培育讓教育成果流動起來的健康市場,形成成果遴選、孵化、應用全鏈條。四十年來,我國社會之所以發生這麼大的變化,是因為有數以十萬計、百萬計的企業家群體,讓我們的衣食住行變得豐富多彩、不斷更新換代;人類社會,近二百年來的生活品質發生了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顯著的變化同樣源自於一大批企業家群體的崛起。如何建立和運用市場機制,讓教育企業家不斷涌現,産出更加高端的、可複製、可推廣的教育創新産品,進入到學校、教室、家庭,支援每一位教師、每一個家長,服務每一名兒童健康快樂成長,需要人們共同思考。

中國網:P21提出的21世紀核心素養4C模型包括“審辨思維、創新、溝通、合作”,而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在4C模型基礎上新增“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提出5C素養模型。您認為這一素養的重要之處是什麼?

劉堅:這是特別好的一個問題,也是一個特別突出的問題。我的一個身份是國家督學,有機會受國家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委託到地方參加教育專項評估驗收。我曾經遇到過兩位基層領導,在聊天過程中,他們談及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孩子們普遍因為家庭中父輩這一代忙於工作,忙於政務,忙於企業的運作,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學校而疏于對孩子的引導。孩子們長大進入高校讀書,除了關心自己的學費、生活費家裏是否及時提供以外,從來沒有想到問侯一下父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身體健康與日常生活;他們普遍反映孩子長大成人後,普遍對自己的家鄉沒有依戀,對家庭沒有依戀。

美國有一個中學生學術十項全能競賽,涉及到數學、經濟、寫作、演講等,在美國已舉辦了差不多五十年的時間。中國有一家企業也參與了這個平臺,通過評選讓中國孩子也有機會參加國際性比賽,優秀的獲獎者會有更多機會進入美國一流大學讀書。這個活動規模很大,一般一次活動有三四千人參加。第二屆活動舉辦時,組委會希望我在開幕式有一個五分鐘致辭。我當時講了幾句話,我説:“你們有機會來參加這樣的活動,首先要感謝你的家庭,因為如果你的家庭沒有足夠的能力支援你,你們是沒有機會從北京從黑龍江到廣東或者到成都來參加這樣的活動,畢竟這不是一個小的花費;還要感謝你的學校,學校給你提供了這樣的平臺,提供這樣的資訊,選拔推薦你們參加這種國際性活動。但是大家想過沒有,當你們18歲在這樣的平臺贏得了榮譽,有機會接受國際上最好的大學教育,四年或八年之後,你們用什麼來回報你的家庭和學校?回報你的家鄉和國家?”

隨著國家改革開放,很多朋友經常會講到這樣的場景:中國、日本、南韓的留學生共同參加歐美大學舉辦的國際學習交流活動。活動過程中,(老師)讓他們各自講述自己國家、自己民族的獨特的風俗和習慣。日本孩子用英文講筷子文化,講筷子到底是從什麼時候誕生的?筷子的歷史發展脈絡是怎樣的?筷子的背後有著什麼樣不為人知的故事?而中國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並不差,但是他們並不清楚這些事情,這樣的“知識點”不是中小學課程中或中考高考所涉及的,在學校裏自然無暇顧及,我們成為看客與觀眾。身為中國人,對自己的節日——比如清明節、中秋節,或是飲食文化、服裝文化,對我們的歷史,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處來,我們的孩子知之甚少。

我認為民族文化的傳承可以促進人的心靈成長,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尤其像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能夠數以千年綿綿中斷,一定能滋養人的心靈、性格、品質,可以讓一個人的成長更加健全。

大家常説,911事件絕不遜色于美國好萊塢大片,但是911事件是反人類的。也就是説,創造性是需要引導的,創造性是需要有方向的。今天面對人工智慧,面對基因工程,面對不斷誕生的黑科技,每個人都面臨選擇。現代科學技術可以讓人腦植入晶片,可以幫助植物人、生理有殘疾需要幫助的人,可以幫助弱勢群體解決基本生存的問題,但它完全也可以用於其他方面。我們的社會準備好了麼?我們有足夠的理性與法律工具讓人類在不斷創新的技術世界遊刃有餘嗎?這一切與公民的文化素養密切相關。

第六屆教博會更加聚焦人類社會發展的關鍵能力、核心素養,因為有了堅實的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良好的溝通合作能力、縝密的審辯式思考能力、強勁的創新力,才有可能駕馭不確定性、複雜性,駕馭社會動蕩對每個人造成的困擾。

中國網:您剛才談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孩子心靈的浸潤以及品格的影響,西方也有很多優秀文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與西方文化對我們中國孩子來説,有什麼不同?

劉堅:所以這裡面就有一個問題,就是對本國文化的理解,對本國文化的吸收、傳承、創造性轉化、創新性傳承,同樣還有對他民族他國家文化的理解與尊重,跨文化理解與溝通是21世紀社會人類應有的基本素養,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中國網:第六屆教博會成立的專家組委會邀請了很多跨界專家,對於組委會的委員選擇,您有什麼樣的考量?組委會的成立又有哪些意義和作用?

劉堅:發展委員會成員更多是非教育系統的,裏面有企業家、經濟學家、投資人,而學術委員會成員大多來自教育系統,包括大學、中小學的專家學者,這兩個委員會的委員在全國都是非常有影響力的資深專家,我們希望委員會的委員和專家更具開闊的視野、廣闊的思考空間,對教育有專業度和激情,他們對研究院的職責更多是一種諮詢、指導和專業把關。

這兩個委員會會伴隨研究院的全過程,伴隨著每一年、每一屆教博會的全過程,提供大量的諮詢和專業工作。我們的成果面向全國乃至全球徵集,有三輪評審,通常第三輪的終審就是由兩個專家委員會組成最終的終評委員會,去選出什麼樣的成果能夠獲得教博會最高獎SERVE獎:有明確的教育問題、系統的解決方案、成功的實踐案例、前瞻的教育追求和可複製可推廣的標準規則。這一過程需要專家們幫助一起來推敲、提煉和發現,包括最後把關。

中國網:在推動整個中國教育的變革與創新中,包括學習方式也好理念也好,其實對於一所學校來説可能會遇到很大的阻力,區域教育能夠整體做好就更難了。從更大的平臺站位來講,您覺得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劉堅:目前有兩個維度,一個是剛剛提到的教育變革,另一個是區域性的整體推進。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歷史階段,德育也好,勞動教育也好,藝術教育也好,都有成功的個案、優秀的典型;也就是説個案從不缺乏,什麼時代都有,但是區域性的整體推進或者説體制性的推動一直是教育創新的短板。今年,我們研究院團結了更多的專家力量,試圖和全國多個地區整體地、系統地推動“指向核心素養的項目學習”;借這個機會向他們致敬:北京的海澱區、豐台區,上海的黃浦區,浙江的溫州市,山西的晉中市,湖北的宜昌市,以及數以百計、遍佈全國各地的中小學校,他們義無反顧選擇推行項目學習、改變學習方式、落實核心素養。

至於講到問題與困難,當然很多。逢山就開路吧!我們要學會習慣性地面對各種不確定性和複雜性,探討一切可能的辦法去解決問題,一步步往前走。從這個角度看,回到我剛剛所講的,信念更重要,就是堅持你的信念一步步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