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滾動新聞 >

四川推動産教融合的探索與實踐

來源: 光明日報 | 作者: 李曉東 周洪雙 | 時間: 2021-04-19 | 責編: 劉佳

時針指向淩晨,奔忙了一整天的地鐵已回庫修整。成都地鐵運營二分公司的車輛檢修工王子溢走進地鐵停車場,開始了又一次的忙碌。兩年前,已經碩士畢業的“地鐵迷”王子溢又報考成都軌道集團軌道學院,經過半年的理論及實踐學習,他以優異成績通過上崗資格鑒定考試,正式進入成都地鐵工作。

校企一體、産教融合,成都軌道集團軌道學院開辦以結業證+上崗證“雙證融通”為特色的軌道交通人才培養定向專班,讓不同專業背景的人才都能儘快適應崗位需求。過去兩年,該學院已向成都地鐵運營一線輸送了站務、電客車司機、車輛檢修等多個崗位高技能人才近2000人。

黨的十九大提出深化産教融合、校企合作,四川直面産教融合痛點,堅持問題導向,推動培養與就業有機銜接、教學與實踐有機結合、研發與轉化相互促進,出臺系列舉措,推動教育與産業深度融合、學校與企業協同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有力的人才基礎。

“一頭熱”變“兩頭甜”

前不久,2020年成飛新員工專項賦能培訓班在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順利結業。100多名新入職的大學生員工經過為期一個半月的精準培訓後,走上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的崗位。

這是2020年四川省産教融合示範項目落地後的最新成果。“受益於産教融合項目,成飛公司首次把入職培訓全部交給成都航院承接,相信未來的校企合作將更加甜蜜和持續。”負責組織此次培訓的成都航院航空工程學院院長何龍説。

校企雙方這樣的合作來之不易。由於部門條塊分割,缺乏系統性的融合機制,過去産教融合存在一系列實踐困境:人財物落實不到位、産業需求不明確、産學研協同契合度不足……企業難以從中受益,參與度不高,産教融合難以落到實處。

四川直面問題,以改革破藩籬,以項目示範探索建立産教深度融合發展的新模式。2020年,四川省教育廳、財政廳、經信廳、科技廳跨部門聯合實施産教融合示範項目建設工作,首批立項建設15個,每年支援資金2.5億元。

“四部門聯合,構建協同聚合機制,集聚資源、聯動發力、協作共管,克服産教研脫節的頑瘴痼疾。”四川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説,多部門深度合作,從省級層面作出示範,率先打破産教研部門壁壘,形成推進合力。

該項目持續實施6年,每兩年為一個週期,準備打造50個示範項目,單個項目最高可獲5000萬元支援。財政部門分別安排教育資金獎勵入選學校和産業資金獎勵入選企業,有效解決校企合作對企業吸引力不夠、企業參與辦學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同時,項目申報和實施均要求學校和企業全程緊密合作、共同組織完成,提升學校服務産業轉型升級能力和企業核心競爭力,推動形成共榮共生的校企命運共同體,産教融合“雙主體”正在形成。

這樣,企業和學校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一頭熱”變成了“兩頭甜”,項目競爭很激烈。本次申報共有56所學校聯合56家企業提交了項目申報材料,合作企業均是在川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在本行業領域具有較強影響力。在56個項目中遴選産生15個項目,淘汰率達73%。

“雙主體”協同育人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電子科大示範性微電子學院2017級本科生范洧辰通過線上辦公、在家實習,在導師指導下忙活著前沿項目。疫情也不耽誤實習,體現的是電子科大對學生實習實踐的高度重視。按照示範性微電子學院要求,積體電路設計與整合系統專業的每一位學生,都要在四年中開展總共一年的實習,進一步提升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學研産協同育人,是培養産業急需人才的重要途徑。但長期以來,高校面臨巨大的挑戰:傳統的辦學模式相對封閉,高校更看重理論研究,對産業技術創新的需求不敏感,難以把産業界的創新需求轉化成推動科研教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內容與動力。

有一次,宜賓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閆景麗帶隊到成都一家企業考察,發現6萬平方米的廠房裏只有7個工人。這讓一眾專業骨幹教師深感震撼:此時學校教的,還是傳統的手工生産方式,與技術前沿和社會需求嚴重脫節。

一些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在參與校企合作、接收實習生時有一些顧慮:企業要安排專人管理、安排學生吃住,承擔相應費用增加生産成本;學生在實際操作中一旦發生事故,企業要承擔安全風險;學生生産效率相對較低,在操作中易出廢品,既浪費原材料又難以保證産品品質,增加産品品質風險。

如何打消顧慮?要找到企業的痛點——企業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企業作為“雙主體”的一方,參與到人才培養全過程,不僅能保證培養的人才契合自己所需,在選聘人才時還天然享有優先的權利。四川不少學校通過加強與企業合作,推動了産教融合向縱深發展。

位於德陽市的四川建築職業技術學院緊跟建築業發展趨勢,整合行業、企業、學校需求,與相關企業共建一系列産業學院,形成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高度契合企業需求,學生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其中行業骨幹企業就業率在50%以上。

電子科大示範性微電子學院牽頭成立了産學合作協同育人聯盟,學院本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也有大約一半專家來自企業。他們直接影響課程設置,推動開設了《SOC驗證方法學》等實踐性課程,讓行業前沿、企業需求直接進入了學生課程表。2020年12月30日,電子科大示範性微電子學院新一年的實習雙選會如期線上舉行。來自上海、江蘇、廣東、福建、川渝等地的40家企業,為2018級150多名學生提供了339個實習崗位。學院副院長于奇深有感觸:“現在平均一個人有兩個實習崗位可選,企業搶著要我們的學生,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産教研相融互促

最近,一張照片刷爆了宜賓人的朋友圈。標注有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四川大學等9所高校的巨幅路牌在宜賓長江大橋北端吊裝到位,指向會聚有7萬多大學生的宜賓大學城。與大學城比鄰而居的,是會聚有10多個院士專家工作站和科研院所的宜賓科創城。

“城市圍繞大學建,産業依託教育興。”近年來,宜賓先後與20所高校簽署合作協議,四川大學、電子科大、成都理工大學、四川輕化工大學等高校相繼投用,在校大學生人數增至7萬人,是2016年的2.7倍;每萬人大學生人數達126人,是2016年的2.8倍;留學生從無到有,人數居全省第二。

宜賓市委主要領導指出,推進産教融合示範區建設是宜賓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所需。

有了人才培養的高歌猛進,宜賓這座萬里長江第一城迅速發展起智慧終端、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産業,朵唯、極米科技、中車智軌、凱翼汽車、寧德時代等相繼落戶,讓這座“酒都”貼上了“智慧”的新標簽。産業與高校相融互促,相得益彰,走出了一條區域性産教融合的新路子。

電子科大宜賓研究院2018年開始招收研究生,主要開設電子與通信工程、軟體工程等契合宜賓發展戰略的專業。同時,研究院的科研團隊走進宜賓的大小企業,尋求將現代高新技術應用於傳統産業的可能。在一家酒企,研究院引入感測器,代替人工摸濕度、感溫度,使出酒率和出酒品質都更加穩定。在一家涼糕生産企業,研究院幫助建設智慧化生産線,推動傳統手工業實現智慧化生産。研究生在導師的帶領下參與這些項目,將自身成長融入地方發展之中。

放眼全省,四川提出構建“5+1”現代産業體系、“10+3”現代農業産業體系、“4+6”現代服務業體系,並統籌優化成都、環成都經濟圈、川南經濟區、川東北經濟區、攀西經濟區、川西北生態示範區的産業佈局。德陽市的裝備製造産業、綿陽市的電子資訊産業、雅安市的大數據産業、巴中市的食品飲料産業,無不是産教融合廣闊的舞臺。産業佈局與駐地高校協同聯動,産業發展與教育改革相融互促,四川正在進行卓有成效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