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滾動新聞 >

王素雲端對話張志勇:城鄉師資配置相同≠教育公平!如何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時間: 2021-03-12 | 責編: 曾瑞鑫

今年兩會,中國網特別推出了《兩會超話》線上對話節目,特別邀請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與教育專家對兩會提案或者議案進行交流探討。

《兩會超話》第五期,中國網教育頻道特別邀請了中國教育科學院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所長王素與全國人大代表張志勇就“鄉村振興中的鄉村教育”等教育話題進行了對話。以下為《兩會超話》線上對話文字實錄,以饗讀者。

嘉賓簡介

《兩會超話》特邀嘉賓 王素

王素,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未來學校實驗室主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STEM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涉及實證的國際教育政策比較研究、未來學校研究、中小學STEM教育研究、青少年科學素養監測研究、學校建築與學習空間研究等。

《兩會超話》第五期嘉賓 張志勇

張志勇,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

張志勇2021年兩會建議

★ 關於出臺新聞媒體教育宣傳工作規範的建議

★ 關於改革中小學教師業績獎勵制度的建議

★ 關於加強未成年人遊戲産品準入監管的建議

★ 關於將智慧終端産品和服務未成年人保護規範研製納入國家“十四五”技術標準研製規劃的建議

★ 關於加快建立未成年人高危心理問題聯合干預體系和機制的建議

★ 關於積極推進基礎教育公共服務供給制度改革的建議

★ 關於出臺支援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政策清單的建議

★ 關於健全高品質教育體系公共財政保障機制的建議

★ 關於建立普惠性學前教育保障機制的建議

★ 關於將兒童繪本創作納入國家十四五“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工程”的建議

《兩會超話》第五期內容

王素: 張院長,您好!目前,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和中國網合作,聯合在中國網教育頻道開設了《未來學校》欄目。我們也希望,借兩會的機會和相關的代表、委員們探討一下關於未來學校以及未來教育發展的相關話題。

話題一:

鄉村教育在鄉村社會重構中的作用 

王素: 2021年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舉行,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貧困人口實現全部脫貧,這是一項了不起的奇跡,也是無數人為之努力奮鬥的結果。接下來的目標是要把實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鄉村教育將在鄉村振興中發揮重要作用,教育也是鄉村振興戰略中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指標。目前,鄉村教育現狀不容樂觀,城鄉教育差距依然很大。

對此,本次兩會您提出了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的相關建議。今天我想就“鄉村振興中的鄉村教育”相關問題和您交流一下。

中國鄉村教育已有百年曆史,許多老一輩教育家通過教育的力量為改變鄉村做出了不同的的探索。新形勢下,鄉村及其社會結構發生很多重要變化,當我們再一次提出“鄉村振興”、“鄉村教育”的時候,它的背景已然不同。

鄉村教育在鄉村振興中是一個大教育的概念。您認為,在鄉村社會重構過程中,鄉村教育應該發揮哪些作用?

張志勇: 在中國教育現代化進程中,鄉村教育一直受到高度重視。當下,我國城鄉結構已經發生重大變化。我國過去長期以農業生産主導社會發展,目前城鎮化水準已接近60%,産業結構不斷轉型升級,2020年農業僅貢獻了7.7%的GDP。

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超過50%,很多孩子隨務工的父母遷至城市並在城區上學,這意味著農村教育在中國基礎教育中佔大頭的局面將發生逆轉。那時我曾説過,2011年將是中國教育歷史性的拐點。

看待鄉村教育的作用和地位,需要放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城鎮化持續推進的大背景中來看。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階段下,鄉村教育的意義到底在哪?

我們要對鄉村振興的本質形成共識,鄉村振興必須以産業為支撐。

大量農村人口外遷之後,一個現象出現了:高中學歷及以上的年輕人基本都遷至縣城或者外地大中城市務工、就業,他們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在農村幼兒園或小學讀書。因此,農村中學齡人口大幅下降。

2020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2021年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十四五”期間,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將提高到65%,按照常住人口計算,2035年城鎮化率大概會到75%左右的水準。

在上述大背景下,鄉村教育對於推動鄉村振興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重要意義。

第一,鄉村教育要從落後教育的代名詞轉向高品質的教育,即老百姓滿意的教育。只有提高鄉村教育品質,讓鄉村老百姓相信他們的子女也能本地享受到的教育,才能穩定鄉村人口,才能吸引人才流入。

因此,辦好鄉村教育,首要意義是穩定人心,讓鄉村老百姓相信在家門口也能享受到好的教育。

第二,鄉村教育要推進鄉村社會的現代化。鄉村教育要為鄉村文化傳承、文明建設以及人的現代化等起到奠基作用、基礎性作用。

第三,鄉村教育要為鄉村百姓提供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鄉村學校特別是職業學校,要發揮綜合功能,既要為從業者持續提供産業升級、技術進步所需要的持續的新技術培訓,同時,要提供必要的適宜的文化教育。

從上述三個角度來看,鄉村教育在鄉村振興中具有重要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性作用。

話題二:

鄉村教育如何融入農村社會 

王素: 鄉村要振興,“人”是不可或缺的。鄉村社會的現代化,不僅僅是物質的現代化,還是精神文明的現代化。鄉村的“人”,需要傳承文化、建設文明,這些都與教育關係緊密。

我們追溯歷史會發現,鄉村教育一直非常注重鄉風以及與鄉村本土文化建設密切相關的話題,以求在鄉村建設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鄉村教育運動、鄉村教育實驗曾具有教化人民的作用。今天,鄉村學校硬體配備等各方面情況均有提升,但是農村人口的文化素質水準同城市相比還有差距。

當下,鄉村的基礎教育學校是否也可以成為鄉村的文明傳播中心?中小學是否也能與社區教育緊密結合,讓村民以其為中心打造精彩的文化娛樂活動?

上世紀80年代,我國曾實施“三教統籌”和農科教結合,使農業、科技和教育協調發展,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統籌發展,共同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隨著時代發展,鄉村教育的體系産生了很大變化。有人談及,現在的鄉村教育過於程式化,無論教學內容、教學方式還是教材均全部統一。

因此,鄉村教育在建設地方文化以及鄉民親情關係方面發揮的作用不夠。您認為,當下鄉村教育該如何發展,才能在鄉村社會的現代化發展中更好地發揮作用?

張志勇: 多年前,面對鄉村學校的大量撤並,我曾大聲疾呼:鄉村學校不僅僅是單純的教育機構,更是鄉村文化和文明傳播的高地。

然而,當下的鄉村教育幾乎切斷了鄉村學校和鄉村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

一方面,從課程設置到教育內容,鄉村教育深受城市化的影響;另一方面,從辦學定位到價值追求,鄉村教育也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切圍繞升學考試運轉。在這裡,所謂教育改變命運,就是要離開農村。

“鄉村教育如何融入農村社會”成為當下頻頻討論的話題。以下為我的四個相關觀點。

首先,鄉村教育應該善用鄉土資源、鄉土文化培養現代的孩子、未來的公民。過去,我們長期指責把鄉村教育辦成了離農的教育。現在,看來,這種指責也許並沒有什麼道理。

無疑,無論是鄉村教育,還是城市教育,都要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都要堅持立德樹人,都要培養現代公民。

但是,我們反對鄉村教育的城市化,主張鄉村教育要融入地方文化和課程資源。利用鄉村的文化資源、生産資源、自然資源打造鄉土課程,而非一味採用城市的教育模式。

實際上,鄉村具有廣闊的、可利用的教育資源,包括大自然、農業生産、勞動教育、科學教育及鄉村的文明與文化等。

第二,鄉村教育要和鄉村社會進行深入互動。我們要更好地發揮鄉村學校傳播文化文明的功能,這種傳播不僅僅是單向的文化灌輸。在“後喻文化”時代,要通過小手拉大手推動鄉村文化和文明建設,比如舉辦親子共讀、親子勞動、親子生態建設等活動。

第三,要將鄉村學校建設為鄉村的文化和文明高地,包括成人學習的高地、農民文化生活的高地等。鄉村學校向農民、向鄉村社會開放是鄉村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這不僅僅是為了鄉村進步,也是為了孩子健康成長。

第四,鄉村教育對鄉村治理具有重大意義。我在山東工作期間,在推動中小學家長委員會建設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包括組織社區家長委員會、村民家長委員會。

實際上,家委會不僅是參與學校教育的組織,也是推動鄉村治理的組織。家委會可以成為推動鄉村治理的有效載體,對推進鄉村組織化、鄉村現代治理、喚醒鄉村社會公民的參與意識及管理意識,都具有重要作用。

王素: 如果真正能實現您談到的目標,鄉村社會將會建立起以鄉村學校為文明中心和學習中心的社會結構。

在進城務工的潮流下,許多孩子會面臨親情陪伴缺失等方面的挑戰。但是,如果以學校為中心把家庭教育、成人教育結合起來,讓學校成為聯絡社會的樞紐,鄉村就會形成新的文化氛圍及社會結構,在促進孩子健康成長方面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同時,一個地區的振興一定是文化的振興。一個地區若死氣沉沉,則會帶給人衰敗之感;若非常紅火,具備各種各樣的文化娛樂設施、活動,民眾們都充滿笑容,則會呈現興旺發達的面貌。我們也特別希望,學校能夠在鄉村建設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話題三:

提高鄉村教師隊伍素質 

王素: 鄉村教育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很多挑戰。總體而言,城鄉差距還是存在的,大家“擠破腦袋”想要進入城市,不能進大城市則就進小城市,不能進小城市則進入城鎮裏。該現象説明,大眾都渴望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我國優質教育資源仍然不夠均衡。

教師是影響鄉村教育品質的重要因素。然而,鄉村因條件艱苦、工資水準不高,常常留不下人;有調研報告顯示,鄉村教師接受培訓時間少,教學水準有限;也有調研報告認為,師範教育在培養鄉村教師方面應進行調整。

當下,師範教育的佈局愈發呈現城市中心化的情況。師範學校在培育師範生時,所有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均和鄉村現有的教學情況存在較大差異。

因此,師範專業的學生往往更想留在城市,即使回到農村,其所學的內容和要從事鄉村教育的現實情景也不相符合,這也是教師不願意到農村去的因素之一。

請問您在如何建設鄉村教師隊伍、提高鄉村教師素質方面有什麼好的建議?

張志勇: 有高品質的教師才有高品質的教育,因此深入實施鄉村教師支援計劃成為必然要求。本次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要發展更加公平更高品質的教育。

當前,我國教育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對美好教育生活的嚮往與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

這裡的不平衡,首先是城鄉不平衡,鄉村教育成為短板。“短”在哪?第一“短”在資源條件;第二“短”在教師隊伍素質;第三“短”在管理水準;第四“短”在資訊化的水準。

縮小城鄉差距是當務之急,我們要下大決心推動解決這四大短板。如果不下決心解決,城鄉教育的差距將繼續拉大。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十四五規劃期間,我國要大幅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差距,到2035要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十五年之後,我國是否真正能實現城鄉教育公共服務的均等化?這是重大考驗。我們必須加大努力、加快步伐縮小差距。

首先,必須儘快提高鄉村教育的管理水準。我曾經説過,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教育家們脫下長袍、脫下西裝到農村去,今天的校長是否有為農村教育做貢獻的擔當、情懷和使命感?

我呼喚一批真正有擔當的教育家、有大愛之心的校長、有教育家情懷的人,去往鄉村改變鄉村教育生態。

第二,必須加快提高鄉村教師隊伍的素質。我們需要進一步提高鄉村教師的待遇,讓鄉村教師的收入高於城市、縣城教師。為什麼?鄉村教師的交通成本、生活成本較高,對於鄉村教師必須給予更高的待遇保障水準。

在培養體系方面,我建議面向鄉村教師拿出編制及公費師範生的名額,定向培養鄉村教師。憑藉更好的保障與待遇,吸引一批優秀的青年到鄉村當老師。

我建議鄉村教師實行服務期制,鄉村教師在鄉村工作五六年後,有權利根據自身喜好、志願選擇是否繼續留在鄉村教書。在服務期內,鄉村教師有工資浮動與職稱晉陞優先機會。

鄉村教育環境條件方面,物質條件、校舍條件等相對好辦,資訊化建設則需加大投入,這樣就能較快地改變鄉村教育的面貌,最大的困難還是在於提高校長管理水準與教師隊伍素質。

王素: 鄉村教育發展中,軟體即“人”是核心。有了好的校長與好的教師,學校更容易發展起來。為了吸引這樣的一批教育人才,情懷與切實的扶持政策均被需要。

我們要從工資待遇、職稱晉陞、生活補貼等方方面面讓鄉村教師感到幸福與溫暖,讓鄉村教師對熱愛這份工作。

張志勇: 我補充一點,鄉村教師的待遇需要抓好物質條件與精神關懷兩個方面。在山東,我們努力推進鄉村教師關懷措施,比如解決教師體檢、交通補貼、鄉村住宿、進城優惠購房、鄉村教師子女在縣城入學入托,等等。

王素: 城鄉的差異及不均衡,對教育生態産生了很大影響。讓鄉村教師安心地生活在鄉村,不僅需要解決其後顧之憂,還要賦予他更好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如果能夠做到上述方面,更多的優秀人才將願意為鄉村振興而努力奮鬥。

話題四:

縣中的衰落與振興 打出五式組合拳 

王素: 過去,縣一中幾乎是全縣最優質的學校,在高考等各方面也比較突出。但是近年來,“縣中的衰落”卻成為大家經常討論的話題。

您在建議中提到“穩定縣域高中就是穩定縣域教育,是鞏固國家教育治理的根基。”您對如何穩定縣域高中、穩定縣域教育有什麼建議嗎?

張志勇: 十五六年前,縣中依靠“加班加點”和嚴格管理等方式獲得很高的升學率,當時很多城裏的孩子去縣中上學,被稱為“縣中現象”。

現在,情況發生了逆轉,縣中在重點大學方面的升學情況十分不樂觀。許多縣中從過去每年都有1-2個學生考取北大清華的情況轉變為了十年一個學生也考不上,甚至連本省最好的大學都無法考取。

隨著城鎮化進程及區域經濟發展差距越拉越大,教育的重要資源如優秀老師與優秀學生,大幅向大中城市轉移。加之大中城市新建了許多民辦、房地産辦、高校辦的新體制學校,可以通過體制與經濟優勢吸引好老師、好學生,進而快速提高升學率。

因此,優秀老師和優秀學生向大中城市加速集聚的情況出現了,縣中逐漸處於劣勢,甚至形成惡性迴圈:優秀老師與學生愈發轉移至大中城市—縣中的重點大學升學率越低—縣中教育越沒有信心—越來越多的初中甚至小學教師、學生也不斷往外轉移。

縣中穩不住,鄉村教育則更加穩不住。我們算一筆賬,即使我國實現了高度城鎮化(75%左右),那時將近七八億人口依舊在縣城及鄉村居住。如果辦不好縣中,動搖了城鄉教育融合的根基,何談鄉村振興,何談教育公平?

辦不好縣中,一方面,將影響老百姓對美好教育生活的嚮往;另一方面,老百姓將對縣中失去信任感,年輕人開始向外跑,縣城的房子逐漸滯留,對地方經濟産生負面導向。人心留不住、青年人留不住、人才更留不住。

可見,穩定縣域高中不僅僅是教育問題,還是經濟社會問題。它既是國家教育治理的根基,也是穩定國家治理體系的關鍵。

無論從城鎮化的角度、大中城市協調發展的角度、國家治理體系的角度、縣城教育帶動、支撐鄉村教育的角度,還是穩定鄉村教育的角度,我們都要下決心辦好縣中教育。

因此,辦好縣中教育,不僅是縣域教育的問題,還是國家教育治理的問題。真正將縣中辦好了,才能為解決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創造條件。高中作為承上啟下的教育,既影響縱向教育結構,也影響橫向教育結構,必須確立縣中在我國教育改革發展和教育現代化中的戰略地位。

王素: 縣中的問題不僅是教育的問題,可能會牽一髮而動全身,影響到縣城結構甚至帶動鄉村結構發生變化。

縣中之所以衰落,是因為大中城市吸引了更多優秀的人才,這種情況很難制止。因為無論是生活條件還是工資待遇,大城市和縣城之間依然存在較大差異。

目前,只有為縣中教師提供更好的支援才能穩定教師隊伍,為解決縣中人才流失的問題做出努力。否則,這種優質教師的流失是否依然會存在?

張志勇: 穩定縣中教師隊伍,不僅僅要重視待遇問題,還有管理體制問題、公共政策問題。我們要對教師隊伍建設、學生招生等公共政策做出調整。

振興縣中,必須要有系統的、整體的制度設計。

第一,縣中的管理體制要適當上移,要放在大中城市治理體系中進行科學佈局,適當提高其管理的層級、規劃的層級及統籌的層級。

換言之,在公共服務一體化中,大中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不但不能“抽縣中的血”,而且還要下大氣力扶持縣中。

把扶持縣中作為穩定的戰略支撐,是城市化進程中、大中城市協調發展中的重要方面。

第二,完善公共政策,規範高中招生。高中教育在資源配置上,不能按照市場規則配置教師和優秀生源。要按照公共服務的原則,規範高中學校的招生範圍,不允許跨區域搶生源。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品質的意見》,其中包括義務教育和高中招生相關的重大政策。民辦高中也必須納入審批地統一進行招生。

第三,振興縣中教師隊伍。縣中要用待遇、體制留人;同時,要遏制人才的逆向流動。

在教師的來源方面,國家要實施“強師計劃”,讓部署師範大學、省屬師範大學通過定向招生持續地為縣中輸送優秀教師。提升縣中教師隊伍素質,既要治標又治本,要系統施策。

第四,特別要呼籲為縣中學生提供更多的優質升學機會。要繼續堅持地方專項、農村專項,並不斷擴大面向農村學子的招生名額,可以讓在縣中讀書的孩子們看到希望。

第五,加大縣中投入。建議中央和省、市、縣四級建立一個合理的分擔機制。在經費投入上,加大中央和省級政府對縣中的支援力度。有些縣財政狀況無法支撐縣中辦學,尤其是對於經濟欠發達的縣而言。

由於在基本公共服務領域,中央與地方具有共同財政事權,建議中央加大對相較薄弱的縣域的財政支援。

王素: 長久以來,縣中問題困擾著很多地區。儘管大家討論紛紛,但目前並沒有切實可行的辦法。您剛才所談到的,是系列化的組合措施,我也希望能夠通過這樣的組合拳,逐漸改善縣中辦學情況。

話題五:

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 

王素: 目前,隨著城鎮化進程,鄉村學校的數量急劇下降,農村學校品質與城鎮差距很大。有條件的家庭會想盡辦法送孩子到城裏讀書,因此出現了城擠、鄉弱、村空的情況。您在建議中也提到了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請問您關於城鄉教育一體化有什麼具體設想?

張志勇: 城鄉教育一體化,這是中央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的問題。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要建設新型的城鄉教育關係,否則不可能走出城鄉一體化的教育改革道路。

關於城鄉教育一體化,我有四點具體設想。

第一,“以城帶鄉”。即在城鄉關係上,城市教育要反哺、支援鄉村教育。過去,以農補工、以農補城,而現在必須堅持以城帶鄉,大幅反哺、支援鄉村教育。

十九屆五中全會特別強調加強縣城的公共服務能力。為誰服務?不僅是為縣城老百姓服務,還要為鄉村教育提供更好的服務與支援。這就需要提高縣城教育的公共服務能力。

第二,“城鄉一體”。即在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從辦學體制上、從管理體制上、從公共服務的標準上,城鄉應完全一體。

第三,“鄉城一體”,即在鄉村學校辦學體制上,鄉村教育和城市教育一體化。我特別希望推進“一校兩區”的辦學模式,即一個學校既有城市校區也有鄉村校區,實施“一個法人、一體考核”。

將來,鄉村人口比例漸小,城鎮教育有條件帶動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我們要在採取手拉手、協同、服務等方式支援鄉村教育發展的基礎上,更徹底地往前走一步。

第四,“鄉高於城”。即在公共服務標準上,鄉村學校高於城市學校。因為鄉村學校規模小、辦學成本高。

很多人有一個認知誤區:城鄉教師的配置標準一樣便是公平的。但實際上,這是不公平的。因為鄉村學校規模小,生均教育成本更高。

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需要系統地、整體地推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王素: 您關於城鄉教育一體化的四點建議,不僅能夠解決校長、辦學理念的問題,同時能夠解決師資問題。也正因為一體化,鄉村教師與城市教師可以來回交流。不過,這對於大山或交通不便的地區較難實現。

張志勇: 具體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需要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探討更多的方式。

話題六:

技術賦能教育,促進教育公平 

王素: 教育公平是教育關注的重要方面。隨著技術的發展,教育方式和教育生態都發生很多變化。很多原來不可能實現的事情,由於技術的賦能變成了可能。關於技術賦能鄉村教育促進教育公平,您有什麼看法呢?

張志勇: 疫情期間,推進大規模的線上教育面臨著很大的挑戰——相當部分的學校學生沒有終端設備。實際上,技術賦能教育,對辦好鄉村教育提出了四個挑戰。

第一,條件問題。

首先,鄉村教育的資訊通道必須通暢。有學校的地方必須有寬頻。我特別呼籲解決技術瓶頸,消滅不通頻寬的鄉村學校。

另一方面,解決終端設備配備問題。鄉村學校的學生需要儘量配備終端設備。基本的設備問題不解決,談何資訊化教育?

還有,滿足上述條件使用成本較高。我曾做過相關調研,推進鄉村高中學校的資訊化教育,學生經費達100+元/人。老百姓該如何承擔這樣的費用?

以上要求都是條件問題,關於光纖、頻寬、資訊化日常使用經費的問題。

第二, 資源問題。縣域公共服務應為鄉村學校提供資源,比如配合教材課程設置的資源庫。

第三,技術能力問題。鄉村教師的資訊技術培訓要需要與時俱進。

第四,城鄉學校教育資訊化共同體問題。城市學校和鄉村學校可以實施網際網路“1+1”教學,即雙師教學,城鄉學校共同體下的同一個學科老師、同一個年級老師的雙師教學。

城裏的老師可以先上課,鄉村教師錄製學習,隨後進行二次備課,在城市教師的基礎上教學。類似的協作教學方法需要被推廣。當然,教學評價管理、智慧評價、智慧管理都可以應用。

王素: 鄉村教師與城市教師的差異主要在兩點:一是鄉村缺少資源;二是因培訓不足鄉村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相較薄弱。

通過鄉村教師和城市教師同上一節課的方式,鄉村教師將在被示範中不斷學習、提升自我,鄉村學生也能上更優質的教師的課。這樣的方式,可能能用低成本解決教學中的核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