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滾動新聞 >

兩會超話 | 王素雲端對話倪閩景:中師時代不復返,如何吸引更優秀的人從事教師職業?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時間: 2021-03-09 | 責編: 曾瑞鑫

今年兩會,中國網特別推出了《兩會超話》線上對話節目,特別邀請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與教育專家對兩會提案或者議案進行交流探討。

《兩會超話》第三期,中國網教育頻道特別邀請了中國教育科學院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所長王素與全國人大代表倪閩景就“教師隊伍建設”等教育話題進行了對話。以下為《兩會超話》線上對話文字實錄,以饗讀者。

嘉賓簡介:

《兩會超話》特邀嘉賓 王素

王素,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未來學校實驗室主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STEM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涉及實證的國際教育政策比較研究、未來學校研究、中小學STEM教育研究、青少年科學素養監測研究、學校建築與學習空間研究等。

《兩會超話》第三期嘉賓 倪閩景

倪閩景,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教委副主任

全國政協委員倪閩景2021年兩會提案:

1.《關於加快提升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學歷層次的提案》

2. 建議學生多上一節心理課不如多上一節體育課

3.《關於持續加大教育投入,推進教育新基建的提案》

4. 建議助力老年群體主動融入“數字時代”


《兩會超話》第三期內容:

王素:倪主任,您好!目前,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和中國網合作,聯合在中國網教育頻道開設了《未來學校》欄目。我們也希望,借兩會的機會和相關的代表、委員們探討一下關於未來學校以及未來教育發展的相關話題。

話題一:提升教師學歷,創新網際網路教師教育模式

王素:我們了解到,您這次在兩會上的提案基本都與教師相關。

兩會上,“教師隊伍建設”連續四年排在關注前列。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建設高品質教育體系”。其中,建設高品質的教師隊伍非常重要。

目前,在大城市特別是北京、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的好學校中,博士、碩士學歷的教師“一大把”,這些城市的學校富有吸引力。但是,中國確實存在著地域不平衡等問題,加之《教書法》所規定的教師基礎學歷較低。

您提出,您建議從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學歷角度解決問題。通過建構兼顧教師培訓和學歷提升的線上教育體系,形成網際網路教師教育模式。我想請您談一談這種新模式的具體構想?這種新模式與現有的教師培養、教師培訓之間如何銜接?另外,上海關於這樣的新模式是否進行了探索?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如何?

倪閩景:教師確實是提升教育品質的根本性問題。3月6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醫藥衛生界、教育界聯組討論,就講到有高品質的教師隊伍,才有高品質的教育。雖然教師有制度性規定的培訓,但是提升學歷和一般的培訓差異很大,品質更高。

今年將出臺修訂後的《教師法》。原來的《教師法》是25年前制定的,在2009年有過一次修正,但是大體內容沒有改變,特別是您剛才提到的教師學歷要求偏低問題,學前教育僅要求教師擁有幼師學歷,小學教育僅要求教師擁有大專學歷。與發達國家相比,發達國家中小學教師普遍是碩士學歷及以上,我們國內的差距還是非常大的。

所以,我提出該提案,希望通過增加師範專業、教育教學專業的碩士生數量提高教師學歷。

目前,上海市在推進綜合大學辦教育學院。比如去年年底,上海交通大學成立教育學院,重點發展高層次的高中學科教師教育,招生對象主要為跨學科、跨專業並有志於從事基礎教育事業、有教育情懷的應屆本科畢業生。另外,很多在崗老師選擇讀在職研究生的方式提高學歷,一般集中在週末或暑假期間完成線下學習,線上和導師保持溝通,並相應完成與自己教育教學緊密結合的研究,進行論文答辯。

這一套方式已經比較通暢,關鍵問題是大量在職教師的學歷不高,上述提高能力的過程與平時的教育教學可能會産生衝突,線上學習的支撐就很重要。

實際上,目前資訊技術水準已完全可以線上上提供與線下學習相同品質的研討、分享。科學老師等方面需要大量實驗學習,但大部分人文學科教師可以實現線上線下無差別學習。

另外,提升教師學歷的本質是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對教師而言也是一種職業教育。在職幾年的教師會在教育教學當中碰到各種問題,教師帶著問題來,通過案例破解的方式學習,能做到更好的提升。所以,要注意在師範專業碩士的課程、教學方式等方面做出調整。

王素:因為每年學校對教師都有修繼續教育學分的要求,但在教師繼續教育培訓中,有的教師會“為了拿學分而拿學分”,選的課程與自己實際教學的關聯不夠緊密,甚至完全沒有解決教學過程中遇到的教學問題。那麼,在職教師攻讀學位是否也會産生類似的問題呢?

倪閩景:提升學歷的課程設計是比較嚴格的,這和教師平時的職後培訓不一樣。培訓確實存在您提到的問題,因為國家每五年有硬性的在崗培訓學分規定,有的老師會出於刷學分的目的,每一輪選擇差不多的,甚至特意選擇比較容易拿學分的課程。

所以,教師的職後培訓還要提高品質。一般來説,骨幹老師接受培訓的品質會比較高,這方面我們有一些制度性的設計,比如,上海有名師開設工作室,組織相關老師進入工作室學習,這些老師往往會有自己的研究課題,進行定期討論,最後形成一定的改進方案,並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實踐。但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受益的老師數量有限。

話題二:網培師隊伍標準化建設

王素:將來,不管是在教師培訓中,還是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線上教育的發展趨勢不可阻擋。特別是由於疫情,大規模的線上教育在中國已提前到來。因為線上教育發展速度特別快,很多人將2020年稱為線上教育的元年。

據一份線上教育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線上教育用戶規模已經達到3.09億人,其中除基礎教育應用外,還包含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應用。在國外,線上教育在高等教和職業教育中應用更多;在中國,線上教育反而在基礎教育中應用更多。

倪閩景:目前我國有相當部分的線上教育是通過培訓機構完成的。

王素:教育的數字化轉型是教育的必然。隨著未來教育特別是教育4.0時代的到來,個性化學習和泛在學習成為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實現個性化學習和泛在學習,一定要基於網路。這對於教育的影響,不僅僅是學習方式的變化,而且對教育供給、教育生態産生了很大的衝擊。

比如,學校原來基本由招聘的專職教師授課,但當線上教育成為主流時,課程的供給方可能會從學校專職教師轉變為機構、大學教授、企業工程師,甚至可能是家長。在新的教育生態生成的情況中,來不及對供給方實施類似“教師資格證”的規範管理,但這種規範非常必要。

我也看到,您在兩會上提交了《關於促進網路培訓師隊伍標準化建設的建議》,談及上海市在網路教師隊伍標準化建設方面先行先試的過程。我想請您介紹一下,上海市網路教師能力評測標準包含哪些維度?同時,上海市還開發了一個線上測評平臺,也想請您介紹一下測評平臺的的運作情況?

倪閩景:2020年,國家人社部公佈了一個新職業——線上學習服務師,但是沒有具體規定相關的職業標準。所以,上海市針對該情況,專門作了網路培訓師的計劃。網路培訓師簡稱“網培師”,實際上是針對國家規定的新型職業“線上學習服務師”。

網培師有兩類人群。一類是體制外的培訓機構網培師,國家規定面向中小學文化學科類的網培師需要教師資格證;一類是體制內需要上網課的老師。去年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體制內老師倉促上陣出了很多“洋相”,這是因為對線上教育的情況不熟悉造成的。

因此,我們認為網培師上崗需要有規定要求,在計劃中設定了三個重要內容:

第一,學習網路教育教學的法律法規。無論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的網培師,都需要進行學習。因為線上培訓和線下培訓存在很多差異,比如學生可以進行錄屏,教師在課堂上的任何言論或玩笑都會被放大理解,且傳播面特別廣。

第二,具備基本教學能力。已經擁有教師資格證的教師可以免這方面的培訓,但有線上培訓的教師有在校大學生,沒有教師資格證的,則需要補這塊內容。

第三,具備數字化環境的教學技能。比如,準備課件、調整設備、設計美觀的網路頁面、應急處理突發狀況等技能,需要學習。

上海制定網培師隊伍標準後,專門開設了線上學習和測評平臺。該平臺通過協會和企業合作,實現線上提供相應課程。老師線上完成相關課程、通過測試,可以取得相應的初級證書。

將來我們還會為網培師設計專業發展的梯度,分初級、中級、高級。教師經過課程培訓、具備一定線上教育經驗後,進一步學習更加複雜的內容,提升將教育教學與資訊技術深度融合的能力,經過培訓可取得中級和高級網培師資格。這樣的設計,能夠給予網培師職業發展的動力。

王素:事實上,除了校外的網培師,校內老師做線上教育時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關於您剛剛談及的網培師培養問題,校內老師是否也可以參加上述測評,平臺根據測評結果提供相應的培訓服務呢?

倪閩景:平臺完全歡迎體制內中小學教師加入學習,是完全開放的。但是,教師培訓的法律法規沒有把它作為硬性要求。我們希望到一定時候,教育部門會推出相應規定,規定從事線上教育要拿到資格證書。

話題三:如何有效提高學校教師的數字化能力

王素:混合式學習是未來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儘管在疫情期間,絕大部分老師已經搬到線上教學,但很多老師只是把線下的內容簡單地轉移到“直播課”上,這和我們真正所期望的混合式學習,利用網路實現交互學習、提供更多的數字化資源、實現個性化自適應學習等目標,還有很大差距。改進線上教學,一方面需要資源建設,另一方面需要教師能力逐步提高。

歐盟針對教育工作者(Educator)專門制定了數字化素養標準,並開展相應的培訓。我國教師其實也需要這樣的幫助。請問您對於有效提高學校教師的數字化能力,有什麼好的建議?

倪閩景:我一直堅持提升學校教師的數字化能力,20年多前,英特爾有限公司組織過一個資訊技術和學科整合的培訓,當時我是主講教師。那時,我就發現學校的“二八分化”特別嚴重——20%的老師主動接納資訊技術,自發研究並運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80%的老師表現被動或抵觸,認為是給自己添麻煩。

直到2020年疫情突發,很多老師不得不被“趕鴨子上架”,所有老師不得不進行線上教學。這種強制性要求的效果很好,對教師數字化教育教學能力有很大提升。這就像學游泳,光説不做假把式,必須嘗試實踐,嘗到“甜頭”後就會願意實踐、樂意實踐。我認為,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必須讓教師嘗試使用,在用的過程中慢慢熟悉、慢慢提高,這是一條正道。

當然,如果課程的坡度設計更加精妙,可以讓老師們剛接觸使用時覺得順暢,隨之在教育教學中不斷發現新技術、不斷嘗試,就能更好地保證教師數字化教學能力的提升。

王素:我特別認同您的觀點。教師要在實幹當中學,與學生要在真實世界中學習是同樣的道理,這可能是最有效的一種學習方式。

話題四:教師作業設計能力與作業設計品質

王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每天還有一份特別重要的工作——佈置作業並批改作業。通過批改作業,教師可以分析學生所學的知識是否鞏固,自己的教學效果是否達到預期目標。

作業既有鞏固知識、形成能力的作用,同時也是及時反饋教學效果的評價工具。反之,這對作業的設計品質也會有更高的要求。我注意到,國家無論是在考試還是在新課標中,都會要求老師設計更多的情境化作業。但是在現實工作中,大部分老師對於如何設計情境化作業並不熟悉,就像部分老師對如何開展項目式學習不熟悉,這需要一個過程。

我想請您談一談,應當如何提高教師的作業設計能力?如何有效提升作業設計品質?

倪閩景:作業對孩子來説,是學習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在教育教學的五個環節裏,課堂教學、作業是最重要的兩個環節,輔導、考試當然也比較重要,但作業是每天都會發生的。

老師使用資訊技術教學,實際上會打開作業設計的新空間。原來單純的紙筆作業會發生很大改變,至少出現三種比較主要的新作業形式。

第一種,我把它稱為“開放式的作業”,需要和教育教學的目標有關聯性。比如英語口語、語文朗誦、製作小視頻、速記等作業。製作小視頻,可以鍛鍊學生用視頻方式敘述故事的能力,這些都是社會需要的新能力。新技術讓教師能夠佈置這樣的作業、學生能夠做這樣的作業。

語文考試、英語考試的考察形式將來可能會走向上述方式。兩會期間,有委員建議取消英語在中小學的主科地位。我認為這是不對的,但是英語的教育教學方式需要隨著技術支撐的改變而改變。

人工智慧技術實現了人機英語對話、機器判分,那麼將來的英語考試形式也會發生相應變化。語言不是用來考試的,而是用來交流的。上海高考已經推出了英語聽説考試,通過人機對話、機器判分給出考試結果,這對進一步提升孩子的口語能力、對話能力有很大幫助。

上述是一個大的改變方向,我稱為“開放式的作業”。這是無窮無盡的,有各種改變。再以體育為例,跳多少繩、拍多少球這樣的作業,現在可以被記錄下來,學生和學生之間甚至可以線上上進行比賽。

第二種,我把它稱為“不一樣的作業”。什麼叫“不一樣的作業”?即不同學生可以有不同的作業。自適應學習系統,實現剔除學生已掌握的內容、推送學生未掌握的那些內容,這是精準學習很重要的內容。

減負需要避免學生大規模的操練。原來,每個學生做一樣的習題、作業、卷子;現在,技術能幫助老師更精準地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技術的個性化推送也能解決學生真正面臨的問題,讓孩子學習的時間變少、效果更好。

第三種,我把它稱為“快反應的作業”。作業訓練裏有一個原則叫高反饋、快反饋,即學生做完馬上能知道錯誤情況。

及時反饋是上海市提高學生數學成績的法寶。像顧泠沅老師的研究就聚焦在高反饋、快反饋問題。過去學生晚上家裏做作業、老師第二天白天批、學生第三天才拿到情況反饋,較長的反饋時間會使學生早已淡忘了作業時碰到的困惑,導致知識鞏固效果不佳。資訊技術的應用,使學生立馬知道自己錯在哪並予以解決,對知識的理解很快得到支撐,這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非常有幫助。

因此,資訊化在教學中的運用很有價值,將來作業設計的空間會非常大。

王素:在未來資訊化的時代裏,作業的評價功能最重要的是反映在及時反饋上。資訊化手段使機器自動閱卷等目標得以實現,教育教學要迅速利用該手段。這樣不僅可以減輕教師負擔,而且可以更好地做到及時反饋。更重要的是,教師借資訊化手段有效採集學生數據,不僅不影響自身教學習慣,還可以對學生進行縱向分析,發現其知識漏洞並進行更具針對性的學習補充。

話題五:數據採集中需分階段使用終端

王素:但是採集作業數據面臨著很現實的問題,這使終端使用成為必然。其中,可運用的終端有很多種,比如手機拍照上傳、機器進行圖像識別,提交電子版作業或直接在IPAD上完成等等。

我在報道中看到,日本所有的學校均要求全部學生配備終端,試圖通過資訊化技術賦能的手段促進教育教學的數字化轉型。但在我國,許多人對於終端的認識持不同聲音,我想請您談一談,您在這個問題上是否有更好的建議?

倪閩景:終端一直是困擾學校開展數字化學的痛點。最近教育部發文,學生不得帶手機進課堂,這實際上是看到了手機的消極作用,但手機也有積極作用。

我鼓勵小學、低年級初中階段的孩子用紙筆學習,也可以使用點陣筆,將學習過程記錄下來。因為寫中國字很重要,在紙上書寫的感覺和在其他終端上書寫的感覺是不一樣的。上海市盧灣一中心小學做得很好,實現學生所有學習任務用紙筆完成,同時記錄全過程。

我認為,一個人的成長過程,應該是和整個技術發展的歷程相一致的。一開始用紙筆學習是正確的。到了初中階段,我鼓勵使用電子墨水屏。學生也可以在螢幕上書寫地很流暢、舒服,且不傷眼睛。電子墨水屏産品已經成熟,有的還包含電子教材,上海市很多學校在推進使用。

到了高中階段,我提倡使用手提電腦。因為高中課程含有大量的研究性學習與互動,需要使用手提電腦。這在國外非常普遍,但我國做得很差。老師、家長們擔心孩子控制不了自己上網玩遊戲,這恰恰説明學校課程設置是有問題的、對學生沒有吸引力。如果課程能吸引學生,學習時怎麼會去玩遊戲呢?

我相信,通過課程改革,高中教學遲早要走到學生使用手提電腦這一步。如果孩子到了高中階段還無法自控,無論如何管理他都是管不好的。

因此,我認為在終端使用層面,小孩用紙筆,初中使用電子墨水屏,接下來很快要推出彩色的電子墨水屏,高中階段則使用手提電腦。

王素:其實不論用哪種方式,採集學生數據、及時反饋都是未來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只是發展進程的快慢而已。

話題六:如何吸引更優秀的人從事教師職業

王素:我們之前談到,通過提高學歷提升教師的品質,實際上提升教師品質還有另一種方法,即促進優秀的人報考師範專業或者從事教師職業。

目前是不是最優秀的人都報考了師範專業?以芬蘭為例,雖然芬蘭教師的工資不是社會上最高的,但芬蘭的師資水準非常高。教師是芬蘭最受尊重的一個職業,每一個考生都以考上師範為榮,而且芬蘭的國家領導人也均為師範出身,整個國家形成了尊師重教的良好風氣。

歷史上,我國有一個“中師”階段。時至今日,很多人仍舊覺得,中師培養的品質非常高。品質高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中師的課程設置更加綜合化,教師的基本功非常紮實;麼另一方面,那時是最優秀的一批人報考了中師,日後也有機會進一步進修。

可見,促進優秀的人報考師範,也是提升教師隊伍品質的重要方面。請問您認為,當下有什麼方式能夠吸引更優秀的人從事教師職業呢?

倪閩景:中師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中師時代,教師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收入相對平衡,且還有寒暑假,確實吸引了很多優秀的人報中師。那時,考大學的人很少,能讀中師、讀大學的人已經是超一流的,但是現在,高等教育已經大眾化、普及化,像上海市基本實現100%可以上高校,所以時代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怎麼讓優秀的人做老師?不可否認的是,現在已經有一些非常優秀的人在從事教師職業。他們不一定是北大清華的,普通師範大學裏也有一批很優秀的學生投身教師事業。

第一,是否成為優秀的老師,首要是是否喜歡教師崗位。判斷真正優秀的老師,不是先看教育能力有多高、也不是看專業技能有多高,恰恰是看其對教育的理解、對教育和學生有多喜歡有多深。我們可以把這成為“師德”。

為什麼這是首要的?因為教育是一個良心行業。如果老師缺乏師德,就會歧視家庭貧窮、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前不久,天津一位被評為“最美教師”的老師便因歧視學生被曝光,她的言辭簡直匪夷所思,但是這種情況卻確實經常發生。

因此,“優秀老師”的概念,並不是指從最好大學出身的人,而是指對教師崗位飽含熱愛的人、對學生飽含關愛的人,這是最重要的。如果沒有這樣的品質,談不上優秀教師。

其次,加之專業能力、教育教學能力,構成最優秀的教師。

芬蘭的師資水準、社會風氣,確實值得學習。有三方面特別值得我國教育教學改革提供借鑒。

第一,教師職業需要得到社會普遍尊重。

儘管我國一直強調尊師重教,但從實際情況看,當下是社會對教師最不滿意的時期,社會的尊師重教氛圍很差。

20年前,我剛成為老師,雖然只是一個“小年輕”,但是家長都非常尊敬,反觀現在,老師一批評孩子、家長就在學校鬧事的情況很容易出現,家校矛盾嚴重。

校鬧、醫鬧,體現出社會沒有尊重應當被尊重的職業。教師是非常專業的事情,因為教育非常複雜,不同的孩子需要選擇不同的教育方式。嚴厲批評一個學生,可能是幫助該學生發生改變的唯一有效辦法。

近期,教育部發佈《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眾所週知,懲戒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教育手段。如果通過懲戒可以讓學生發生積極改變,教師就可以運用該方法。

我讀書時十分調皮,班主任的一句話改變了我。班主任在全班同學面前批評道,“倪閩景!你這樣永遠沒有出息!”。從此我改變很多,我就想有出息讓老師瞧瞧。老師非常精準地把握了我的心理,了解這樣的強刺激,會讓我努力學習,也了解我不會因為這樣的刺激做出輕生等行為。

可見,教育的複雜程度遠超我們想像,教師完全不能機械化程式化教育學生。所以,社會對教師的尊重,其實是對專業的尊重。這一點十分重要。

第二,應給予教師一定的自由。對比而言,芬蘭的教師無需督導,只需要做好課堂教學,全身心撲在教育孩子上,可以陪孩子玩耍,帶學生到處遊覽;我國教師則忙得不可開交,除了課堂教學外,還有各種各樣的事務性工作。此處提及的“自由”,是指這個內涵。

教師承擔過多非教育教學工作,導致教師每日身心疲憊。這樣一來,教師一方面很難提高教學品質,一方面會讓教師産生厭煩的心情。

當一個地區教育達到相當的品質後,督導應當減少。家長的監督、學生的監督、老師和老師之間的監督才是最根本的,而不是通過另外的力量督導、推動,這是教育發達的標誌之一。

目前,我國基礎教育區域差別還很大,仍然需要加強督導,但主要應該監督政府部門教育經費是否到位,督導學校的教育理念是否正確,校長、教師是否把體育課、藝術課上足等等,而不是介入課堂監督教師。芬蘭教師的幸福便在此處,能夠專注教育、做教育該做的事、做自己喜歡的事。

隨著教育品質的提升,我們的教師要減負。教育部發佈了很多“教師減負”的要求,但是教師的負擔並沒有減輕。

第三,提高教師待遇是根本。芬蘭教師的收入相對比較高,可以有十分體面的生活。

我認為我國教師隊伍品質是比較好的,比如有些個別地區因經濟情況不好,無法及時發放教師工資,但老師們依舊堅守崗位,兢兢業業教學。PISA測試也顯示,我們基礎教育水準在全世界排名較好,説明教師的整體素質和教學能力是可以的。只不過,教師整體素質離家長們的具體還有差距,另外個別“害群之馬”也會影響教師隊伍形象。

但是,教師的收入還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要讓教師有體面的生活。20年前,有一名非常優秀的男教師選擇了跳槽。我問他,你做得很好為什麼要跳槽?他當著我的面哭,“這份工作讓我連老婆都討不到”。可見,教師待遇相對較差。我當時預言,再過20年,我國教師收入將和美國教師收入相當。目前,上海教師收入已基本達成該預言,接近了美國教師的收入。美國教師收入為2-3萬美元/年;上海教師平均收入達17、18萬元/年。隨著教育發展,教師收入應該會繼續增加。

判斷教師的待遇是否可觀,可以觀察是否有更多優秀的人才願意做老師。我在全國政協會議上問其他委員,大家認為教師的收入提高了嗎?大家的子女有多少在中小學做老師?實際上還是很少的,大部分仍舊在金融部門、高收入部門、大學研究所工作。所以,要為老師不斷呼籲,提高相應待遇。福利分房政策已被取消多年,教師必須通過工資買房、生活。提高教師待遇非常重要。芬蘭這三方面做得很好、十分關鍵,也是值得我們去借鑒的。

王素:要想讓教師職業更具吸引力,全社會應當更加尊師重教、尊重教師職業的專業性。同時,也應給教師更大的自由,讓教師能夠更專心地投入教學工作,讓教師更有幸福感,而非在其他事務上耗費時間。還有應提高教師收入,讓教師足以擁有體面的、自尊的生活。

做到上述三方面,才能留住教師,才能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從事教師職業。這樣,教師隊伍品質將會進一步提升,我國整體教育也將發展得更好。我相信,倪主任的美好願望一定能夠實現!謝謝倪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