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滾動新聞 >

王素雲端對話政協委員朱永新:引導遊戲企業進入課堂教學是否會成為另一種可能?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曾瑞鑫 | 時間: 2021-03-06 | 責編: 曾瑞鑫

兩會超話 | 王素雲端對話政協委員朱永新:引導遊戲企業進入課堂教學是否會成為另一種可能?

今年兩會,中國網特別推出了《兩會超話》線上對話節目,特別邀請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與教育專家對兩會提案或者議案進行交流探討。《兩會超話》第一期,中國網教育頻道特別邀請了中國教育科學院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所長王素與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朱永新就“未來學校”等教育話題進行了對話。以下為《兩會超話》線上對話文字實錄,以饗讀者。

《兩會超話》特邀嘉賓王素

王素,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未來學校實驗室主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STEM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涉及實證的國際教育政策比較研究、未來學校研究、中小學STEM教育研究、青少年科學素養監測研究、學校建築與學習空間研究等。

朱永新,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常務委員會委員。

朱永新兩會提案:

1.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將孔子誕辰日設立為國家閱讀節的提案

2.關於推動高校學術期刊高品質發展的提案

3.關於保障盲人和視力障礙者閱讀權益的提案

4.關於完善“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 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案

5.關於妥善解決中小學教師隊伍性別結構失衡問題的提案

6.關於加強我國國際組織人才界定、選拔與管理的提案

7.關於加強中小學項目學習課程建設的提案

8.關於鼓勵中國民辦學校“走出去”的提案

9.關於在中小學系統開展生命教育的提案

10.關於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準 預防自殺自殘高發的提案

11.關於制定未成年人遊戲國家標準 家校企協同履行監護責任的提案

王素:朱老師,您好!中國網教育頻道專門推出了《未來學校》欄目。因為您在未來學校方面做了非常多的研究,還出了兩本書,所以我們今天想跟朱老師交流幾個相關話題。

第一個話題是,當前,整個世界範圍內都在討論未來教育,這實際上是由整個工業革命帶來的。大家其實在反思,在這個快速發展的世界,教育的根本目的到底是什麼?因為您在提案當中也談到了“中小學生命教育的指導綱要”,所以想請您談一談:生命教育在未來教育的目標當中,應該處在一個什麼樣的地位?您對於生命教育在我國中小學教育當中的開展,有什麼更好的建議?

朱永新:在《未來學校》和《走向學習中心》這兩本書裏,我對於未來學校的課程問題做了比較系統的構建。其中,我把生命教育作為未來教育的基礎課程。因為教育本來是為生命而存在的,生命沒有了,教育就沒有意義了。所以,教育首先應該幫助人延長生命,讓他生命有長度;拓寬生命,讓他生命有寬度;同時提升生命,讓他生命有高度,即拓展生命的長、寬、高。我覺得這是教育的基本問題、根本問題和基礎性問題。

這次提案裏,我們也專門談及了生命教育的問題。現在的課程對生命的關照不足,怎麼樣才能讓學生關照、關心自己的生命?讓父母、教師、學校能夠更多地關心、關懷學生的生命,是教育非常重要的關鍵性問題之一。我們應該告訴學生怎麼吃飯、怎麼喝水、怎麼睡覺、怎麼吃藥、怎麼保護自己?碰到各種災難應怎樣去應對?像這樣最基本的東西,應該教給我們的學生。

另外,學生是社會的人,他如何與他人和諧相處?有的孩子為什麼非常脆弱,碰到一些困難就與父母和其他人産生激烈的對抗,甚至自殘、跳樓?因為他們缺乏與人相處的基本能力,這和生命的寬度有關。同時,生命還是有高度的,人是一個價值性的動物,是個符號性的動物,他怎樣能夠有比較好的價值觀、比較好的人生信仰與追尋?這也是應該教給學生的。但這些在傳統教育中的地位不足,所以我特別提出來要加大生命教育的力度。

王素:非常認同朱老師的觀點。現在的教育對學生人格的建立、價值觀的培養不夠系統,或者説教學的方式還存在一定的問題。我看到在《未來學校》和《走向學習中心》這兩本書裏,您對於未來教育做了很多的暢想。未來的教育,應該説不僅僅是學校教育,還是一個更廣闊的生態。在這種生態中,它涵蓋了學校和很多其他的社會機構,而家庭肯定是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在今天,家長們處在一個極度焦慮的狀態,因為他們不知道怎麼科學地教育孩子?家長們也很想讓自己的孩子在競爭中獲勝,但是他們不知道如何去支援孩子?

因為您也談到了關於家庭教育的一些問題,那您覺得在未來教育中,家長本身是否也應該是教育的對象?應不應該給家長提供更加系統的支援?

朱永新:這是毫無疑問的。我提出,未來教育中父母叫“王者歸來”,即他們在整個教育中會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這是基於多方面的考慮:

第一,未來人們的工作方式會發生很大變化,居家辦公將成為未來社會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形式,這就意味著父母會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

第二,在孩子成長時,尤其是0-7歲學前的這一段時間,是孩子整個新生發展最關鍵、最重要的時期,也是認知風格、行為習慣、個性特徵養成的最關鍵時期,如果孩子得到比較好的熏陶和教育,他就會有更好的成長。在這個時期,父母和孩子是接觸最多的,必須對孩子有較好的理解。所以,教育父母,是整個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基礎。蘇霍姆林斯基談到在他的學校裏,孩子沒有上學之前,會先用兩年的時間對父母進行教育。父母先做學生,然後孩子才能做學生,這應該是未來教育的基本樣態。

因為我還是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的理事長,所以我也主持編寫了一套給家長的系列教材(0-21歲每年一本):《這樣愛你剛剛好》。最近我們和廣西教育廳在合作,也會為邊遠區的、農村的父母編寫一套適合他們的教材。父母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家裏的書房就是最好的學區房。

怎麼樣幫助父母更好地懂得教育?現在,很多教育問題和父母過分焦慮有很大關係。其實我們知道,孩子本身差別是很大的,要讓所有的孩子都去上北大清華,這不現實,也沒有必要。即使孩子上了北大清華,他也不一定能夠獲得人生的幸福。所以我提出,幸福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才更重要。這些對父母基本教育理念的轉變是非常關鍵的,所以父母必須接受教育,這是一個教育的常識。

王素:特別認同您的這個觀點!目前,家長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學習,一種是自我學習,比如家長利用有餘時間去找一些有用的資料;另一種即家長學校。但是這兩種方式都不是強制性的,家長可學也可以不學,那您覺得家長的學習是否也需要督促?或者有什麼辦法能讓家長更好地學習?

我曾在網上看到,四川省成都市有一個區執行這樣的辦法:家長要持證上崗。我相信這個區的目的,是想讓家長積極主動地學習,但是在沒有督促的情況下,即使該區提供了很多好的學習資源,家長也不一定有學習的動力。那麼,您覺得我們應該用什麼方式讓家長更積極、更主動地去學習呢?

朱永新:我覺得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第一個方面,未來或現在的教育改革中,怎樣讓家庭教育的知識、做父母的知識在基礎教育中得到初步的解決?據我所知,有一些國家已經考慮在高中開始相關的課程。過去的高中有所謂的家政課,它其實除了做家務以外,帶有這方面的功能。教育應該給人一生最有用的東西,所以我一直認為,在未來,家庭教育的知識應該納入基礎教育的體系裏,成為一門課程。這樣,除了家庭教育以外,還有基本的家庭知識。現在離婚率這麼高,很多年輕人根本沒有家庭的概念,也不知道家庭的責任、義務。所以,家庭教育的知識應該是基礎教育的的一部分。

另一個方面,我們在新教育學校探索“新父母學校”。即,學生進校時,父母同時要進入新父母學校進行學習,同孩子一起來學。這樣就能保證父母及時地得到相應的知識與觀念、理念的學習。國外有一個叫PTA(即“家長教師協會”)的機構,我認為中國也需要建立新型的家委會,讓父母能有更強的教育意識和參與學校教育活動的主動性。幾管齊下,我認為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王素:特別期待!我覺得剛才您提的建議非常好,首先,課程納入到基礎教育當中;同時孩子接受教育的時候,家長也要接受教育、共同成長。

我們下面聊一聊另一個話題,在整個學校教育變革中,教師是核心。沒有教師的轉變,整個學校教育很難發生轉變。在未來教育當中,教師的角色會發生很多變化,過程中還面臨著教師男女比例失衡的嚴峻挑戰,特別是在小學。未來教育是一種教育生態,在教育供給這個方面,學校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或者説學校固定聘任的教師只是一部分。我們看到,一些學科、項目已經開始教育供給的社會化,即大學教師、企業工程師、甚至一些企業培訓的教師,都有可能進入到學校。由此,學校教師的構成會更加多元化,對教育也帶來很多挑戰。

關於這個話題,您也提出了相關提案。那麼,您覺得這種教育供給的社會化會對未來教師産生什麼樣的影響?

朱永新:這個教師的問題與父母的問題一樣。父母叫“王者歸來”,教師則稱“能者為師”。所謂能者為師,第一是教師的來源會進一步多元化。現在,我們過分多地強調師範教育體系的教師資源,其實未來的教師資源會進一步多元化。我們新教育專門成立了藝術教育研究院,目前正在做藝術學習中心的嘗試,未來期望成為藝術課程的資源提供者。這樣未來學校或學習中心可以不用配備藝術教師,我們可以提供所有的藝術資源,包括教材、場地等,即由藝術家來做藝術教育。同樣,其他課程完全可以應用。比如,北大附中的藝術課程已經開始走藝術家的道路:開設藝術教育工作室,由各個工作室來進行藝術課程的教育。這樣能夠鼓勵社會的精英分子成為教師。過去,簡單地通過師範教育訓練教師的單一方式逐步會被改變。以體育學科為例,一些優秀的主教練、運動員,可能會成為專項體育教師,針對乒乓球、網球、游泳進行專門教育,比一般的體育教師會更好。當然,體育不僅僅是教技能,還有教育關於身體、心靈、團隊活動的其他功能。不可否認的是,未來教師的多元化將會成為很重要的景觀。

我這次兩會提出的關於教師性別比例的問題,是針對當下男女比例失衡問題提出一些建議,聚焦于短期性地解決教師結構失衡的問題。未來,它更多要靠市場的主動配置,同時鼓勵更多的社會精英分子,科學家、藝術家等各行各業的專家,把他們最好的資源提供給教育、提供給我們的孩子們。

王素:特別期待這樣一天的到來!這樣的話,學校的教育品質都會更加專業化,因為教師會更加專業化。比如藝術領域,藝術老師和藝術家之間還是有差異的,如果説這一批更優秀的人能夠進入到教育的隊伍中來,能夠進入到學校課程,我覺得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

另一個現在大家討論比較多的話題,是關於學習方式。特別是這次疫情之後,線上教育在社會上得到了更好的認識。當然也有關於培訓機構的詬病,但這是另外一回事。疫情促使整個社會的數字化程度得以提高,教育不可避免地也是。這種提高其實對每一個人而言都會有很大的挑戰,尤其是將來産生更多線上化的學習資源,將有悖于很多家長的意願。家長特別不喜歡孩子用終端,擔心孩子會玩遊戲。而且網遊開發行業十分火熱,有各種各樣的激勵機制。這個問題,對教育産生了很大衝擊,我們也特別期待能有更好的解決方式。

這次您也提了相關的議案。那麼,除了對學生的保護,您覺得有沒有另外一種可能性,即引導遊戲企業將激勵機制更好地用於課程教學上來?未來,遊戲化的教學,或者自適應的學習將成為趨勢,那是否能讓我們的學科比如數學變得更有趣?一種方式可能是以通關、打怪,闖關成功即數學畢業的方式教學,還有一種是進行綜合素質評價,但其中軟技能的評價目前並不太好操作的。

其實,在遊戲即虛擬教學當中,如果學生能組團共同完成一個任務,我們可以對學生合作、創新的情況有更好的過程記錄。所以,在未來的教育發展過程中,您覺得是否有可能更多地去引導遊戲行業進入教育?為教育服務而不是像現在一樣只開發商業遊戲,且導致學生的沉迷?

朱永新:其實現在無論在國外還是國內,學習型的遊戲還是越來越多了。那麼,學習的遊戲化,或者説遊戲化的學習,我相信它是未來學習的重要樣態之一。因為人總是有遊戲精神的,遊戲也是符合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的,否則兒童為什麼那麼喜歡遊戲呢。所以將遊戲往學習化的方向引領、做學習化的軟體是很好的方式。我在上面提到的兩本書裏,也介紹了國際上的探索和國內的相關研究,我相信這條路一定能走得通,是可行的。不要簡單地把遊戲和學習對立起來,這是一個最基本的觀念。

當然,目前在商業化遊戲的浪潮之中,在孩子的自製能力還比較差的情況下,如何幫助學生有更好的遊戲管理?我這次兩會也提出要建立國家標準,其實都是規範企業、學校和整個遊戲行業非常重要的方法。其中,這裡面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提升中小學師生網路素養的問題。

現在的孩子都是網際網路時代的原住民,讓他們離開終端、手機,是不現實的。無非就是將這些事物作為工具,教育孩子如何更好地使用。其實,電視機産生以後,每一次新的技術進入教育時,教育都面臨過類似今天的命運。但是,事實證明,它們是技術進步、社會發展不可抗拒的一個階段。

所以,我們怎樣讓網際網路時代的“原住民”能夠有更好的網路素養?能夠懂得更好地尋找自己所需要的資訊?能夠懂得避免不良資訊的干擾和影響?能夠學會自己控制上網時間?這些是比較緊迫的任務。

王素:當下,這也是所有的家長和學校最關心的一個問題。另外一個希望跟您交流的問題是,現在脫貧攻堅戰已結束,下一步便是進入鄉村振興,鄉村教育振興肯定是這個過程中的重要環節。無論是對於未來學校還是未來教育,很多人的認識存在偏頗。他們會覺得,只有城市學校、有錢的學校才能建設未來學校、推行未來教育,認為這件事與鄉村教育毫無關係。

我想請您談談,您對未來教育、未來學校與鄉村教育之間的關係,有什麼看法?

朱永新:未來學校,同城市或者鄉村是沒有太大差異的。首先,它是一個教育理念,即教育要培養什麼樣的人?又如何為未來社會培養所需要的人?這是未來教育最根本的出發點。如果把它理解成用先進的技術去培養適應舊時代的人,這是毫無意義的。因為,未來社會不需要傳統教育培養的在生産線上簡單操作的人,而是需要有創造性、有團隊精神、有成長的正能量等等的人。所以,首先我們必須要研究,未來社會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這個與城市、鄉村沒有什麼關係,這是一個最關鍵的問題。

當然,未來社會離不開適應未來的一種技術手段。所以我們國家在推進未來教育的過程中,怎樣去提供城鄉一體化的優質教育資源,非常重要。目前,鄉村得到的網路資源、教育資源不太平衡,資訊鴻溝依舊存在。因此,鄉村迫切地需要國家層面進行制度的設計,建立國家平臺,為邊遠地區、為農村、為弱勢人群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去年,我在兩會上提出,給邊遠地區農村和貧困家庭的孩子補貼流量、免費上網、提供學習資源的便利等,都是消滅資訊鴻溝的措施。

可見,從本質上來説,未來教育更重要的是一種教育理念,對城鄉是一致的。因為它是基於資訊化社會、基於網際網路這樣一個大平臺的教育。越是如此,越是有利於教育公平的推進,越是不依賴於單獨的校園硬體和學習條件。

王素:您的這番話可以澄清很多人錯誤的迷思。我也特別相信,在未來,除了政府給予鄉村教育的政策支援,同時通過技術賦能也可以幫助鄉村教育有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