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滾動新聞 >

北京建築大學教授秦紅嶺:讓歷史文化名城“活”起來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時間: 2021-03-01 | 責編: 徐虹

中國網北京3月1日訊(通訊員 李小虎)今天,由北京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正式實施。條例的提出將為保護北京老城風貌提供法治保障,維護歷史文化遺産的真實性、歷史風貌的完整性、社會生活的延續性、城市功能的多樣性。早在2005年,北京市就制定了《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時隔16年,北京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新理念和新要求轉化為制度安排,重新制定條例,新增了“保護體系與保護利用”章節,共36條內容,擴大了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範圍,充實了保護內容。

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建築大學古都風貌保護研究中心主任秦紅嶺教授全程參與了《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的重新制定工作,並結合自己的研究專長,對新條例的亮點和特色進行了研究和解讀。

秦紅嶺教授參加北京市第十五屆人大四次會議西城代表團討論

倡導建立完善的北京歷史文化遺産保護名錄製度

“建構北京歷史文化名城全面保護機制,源頭保護是起始性和關鍵性環節。”秦紅嶺教授認為,在源頭保護方面,缺少對全市文物建築尤其是歷史建築資源的深入摸底,缺乏對歷史文化遺産的全面調查,缺乏全面性、系統性和可持續性的歷史文化遺産普查制度,存在保護名錄製度缺失、歷史文化遺産挖掘普查不夠的問題。

秦紅嶺教授在北京兩會期間接受中央電視臺採訪

自2017年起,秦紅嶺教授承擔北京市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基於主題性策略的北京老城建築遺産資源保護現再利用模式研究”。同時,受市人大城建環保委的委託,秦紅嶺教授帶領研究團隊通過實地走訪調研、挖掘史料、口述訪談以及對比國內外案例和政策,經過三年多的研究,形成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和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在此基礎上,她利用北京市人大代表的履職優勢,結合研究成果,共提出了10項人大建議案。

其中,在《建構和完善北京歷史文化名城全面保護機制的建議案》提案中,她指出,“要在市域範圍內儘快健全對北京歷史文化遺産的全面名錄化管理,深入摸底調查,形成體現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特點的不同層級的保護名錄體系。”並提出要健全長效機制、制定配套保護管理辦法、鼓勵主動申報與社會推薦準遺産登錄項目、統籌協調不同類型的遺産進行整體保護等四項具體建議。該建議已被採納,北京市第十五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重新制訂的《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第二章“保護體系”中,轉設第三節為“保護名錄”,對普查工作、保護目錄的推薦和審批過程及時間進行了詳細的規定。

歷史文化名城不能“冷凍式”保護,要“活”起來

“文物和歷史建築當前面臨的突出問題之一是如何利用、尤其是如何進行可持續性利用。”秦紅嶺教授説,“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一定不是博物館式的、‘冰冷式’的保護。城市是一個活的有機體,有人,有生活,有各種業態。最好的保護,其實是找到合理的利用模式,用起來才能保起來。”秦紅嶺認為,目前,對文物的活化利用主要集中在文化業態,可以探索更多業態引入,進行創新和鬆綁;另一方面,應當思考如何可持續性地利用。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光靠政府力量無法完成,應當加強社會參與度。對於文物、歷史建築,應當儘量公益性、開放性使用,但也需要後續的資金維護,可以嘗試歷史建築的“認養”制度,吸納有能力的企業參與保護利用或出資購買第三方服務,以多元化利用社會資金。不過,這種模式要對企業的權利和義務進行明確,考驗“劃線”的能力。

解讀新條例亮點,呼籲全民參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

結合自己的研究方向,秦紅嶺對新條例的亮點和特色進行了解讀。

相比2005年的《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重新制定的條例,在保護範圍、責任劃定等方面有新亮點。

新條例中明確,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範圍涵蓋北京全部行政區域,做到應保盡保,全面保護和重點保護結合,老城整體保護為重中之重,同時加強三山五園地區和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三條文化帶保護。老條例則主要聚焦于老城。

秦紅嶺教授做客北京頭條北京兩會直播間解讀新條例

另一亮點是明確歷史建築的概念。歷史建築有一定的保護價值,能夠反映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尚未公佈為文保單位且尚未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的建築物、構築物,如北京一些衚同中的四合院,有一定歷史,但沒有達到文物的級別,缺乏法律條例,就面臨保護不力的困境。此次將歷史建築納入保護範疇,且明確所有人、使用人應當履行日常維護修繕,保持原有歷史格局和傳統風貌,保障建築安全等保護責任。

新條例中還寫入了“任何單位和個人可以向所在地的區人民政府申報、推薦保護對象”。“比如,我家如果住著有價值、有故事的老房子,我就能向政府部門推薦,或者這房子不是我的,我也可以推薦。”

預保護制度則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損壞、擅自遷移、拆除預先保護對象。以防止相關方在保護名錄公佈之前,為降低日後的使用成本,對保護對象進行破壞。

作為一名學者,秦紅嶺教授把自己的對北京歷史文化的研究聚焦于北京老城更新發展遇到的現實問題上。而作為人大代表,她又致力於將這些的研究成果落地實施,切實推動社會進步。

秦紅嶺教授在天壇為青少年宣講歷史文化名城知識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理念不應該僅僅封存在學者書房裏,而是應該傳遍大街小巷。只有當這些理念成為一種社會共識時,才能真正把城市古老的文脈留存下來。”為此,秦紅嶺在教學和研究之餘,熱衷於對歷史文化名城文化的推廣普及工作。在高校為師生開設專家講座,在北京日報·理論週刊發表專欄文章,在網易向公眾介紹中軸線文化知識,在天壇為青少年宣講歷史文化名城知識…… “人人參與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實現城市和人的和諧共處。”秦紅嶺希望這個願景能夠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