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校長智庫 >

中國故事 | 他解決了世界難題,改變了數以萬計差生的命運,讓奧巴馬教育顧問團隊驚嘆不已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若熙 | 時間: 2021-01-29 | 責編: 羅天林

2011年,在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官網上播放了一段視頻,名字叫做《教育的強力執行者和成功改革者——中國上海》,講述的是上海市閘北區第八中學(以下簡稱“閘北八中”)校長劉京海的成功教育及其首創的委託管理農村薄弱學校推廣成功教育的經驗。成功教育已被全球關注,美國公共電臺、英國BBC、日本NHK、德國電視一台、法國費加羅報等國際主流媒體競相報道。

同年,美國總統奧巴馬的教育顧問卡梅爾·布丁率一個30多人的高層教育代表團來滬訪問,點名到閘北八中考察,卡梅爾·布丁興奮地説:“閘北八中做了一件美國一直想做,但不知道怎麼做的事。”

                                                                                                                                                      ——題記

劉京海在首屆世界教育前沿峰會作新技術應用主題發言

你或許很難想像,上世紀80年代的上海市閘北區居住著底層的産業工人,他們沒有接受過良好的教育,這裡的孩子一齣生便意味著貧窮。那時的閘北八中是人們眼中臭名昭著的“差生集中營”,學校接收的是全市學習成績最拙劣的學生。有順口溜這樣唱道:“八中八中,大門朝東。流氓成群,打架成風。”

上海市閘北八中新校大門

若干年後,美國密歇根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安達維教授在訪問閘北八中回國後,將校長劉京海的成功教育經驗在美國教育學會年會上做了專門介紹。美國赫特裏克電影製片公司在哈佛大學了解到閘北八中的成功教育後,專程派人來校現場拍攝和採訪,製作了《走出生活的底層》專題片。攝製組站在閘北八中四樓教室俯拍整個大洋橋時,還留下了那時棚戶區的影像。

美國密歇根大學州立大學教育係師生訪問上海市閘北八中

拍攝期間,閘北八中校長劉京海對他們説,“在中國,樸素的人權觀是有飯吃,有衣穿,有受教育的權力。剝奪孩子現在受教育的權利,就剝奪了孩子未來幸福生活的權力。”攝製組的成員們被劉京海的這番話深深打動了,他們説,在這裡看到了中國教育的希望。

【每一個關鍵時期,都是簡單思維】

“我從來不搶其他學校的好教師,不搶其他學校的好生源,不搶學生的時間。我們學校招進來的一般都是中下水準的學生,但他們同樣需要良好的教育,也可以通過學習到達成功的彼岸。”

在上海灘的學校中,有如此底氣和魄力的,非劉京海校長莫屬。而劉京海對教育的獨特且深邃的理解,或許源自他不同尋常的人生經歷。

壹·童年

劉京海出生於1950年,父親是山西省靈石縣人。家裏擁有六口磚窯,在民國初年山西貧瘠的土地上,可謂富甲一方。父親兄弟三人,每人兩口窯洞。“都是一百年前的磚頭砌的窯洞了。” 劉京海回憶道。1936年,劉京海的父親將兩窯洞的麥子全部分給窮人,拋妻棄子,散盡家財,參加了紅軍。

父親的人生對劉京海的教育選擇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1955年,劉京海5歲,父親帶他回過一次老家,人們才知道,他的父親還活著。他上樹採棗子、打核桃,那是他這輩子唯一一次回故鄉。皖南事變以後,一批老紅軍與抗戰大學重組新四軍,從陜北走到蘇北。解放後,父親和母親放棄了上海優越的生活,主動請纓到江蘇省鹽城市大豐農場做管理工作。據劉京海介紹,當時上海在這裡建有三個農場,主要安置知識青年和關押勞教人員。作為“革命的後代”,劉京海在大豐農場度過了頗受尊重而又愉快的童年。

現在的江蘇省鹽城市大豐農場

孩童時的劉京海是個特別調皮的學生。上課時,只聽老師講一遍,就坐立不安,在課堂上搗亂,經常把老師攪哭。2000年的跨世紀教師節,中國教育電視臺、上海教育電視臺、新疆電視臺三地大聯播。劉京海的學生有的做了廚師,有的做了警察,有的做了護士,相約教師節到學校看望他。劉京海當時在北京,通過上海教育電視臺,身在兩地的師生意外地在晚會熒幕上相見。作為師者,劉京海激動萬分。他説,“你在找你們的老師,我也在找我的老師。”在教師節大會現場,劉京海講述了孩童時代對他人生有著深刻影響的兩位好老師。

小學四年級時,劉京海遇到了語文老師王克訓。和往常一樣,上課10分鐘後,他就開始搗亂。王老師沒説什麼,講過第一遍後,拿了一摞連環畫放在了他的桌子上。意思是:“我知道你懂了,現在可以看書了。”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中國,孩子們擁有一本小人書是多麼了不起的事情,何況一摞,劉京海高興極了!他説:“從此以後,她上她的課,我看我的書,我們‘井水不犯河水’。”

讓劉京海畢生難忘的還有五年級的班主任楊鳳珍老師。楊老師發現他性格多變,喜好無常,並沒有批評他,而是封了他一個“官”——壁報幹事。讓他主管繪製班級黑板報的報頭。那時候的內容不是畫劉胡蘭就是董存瑞,畫完了,同學們説這裡不像,那裏不像。劉京海是個好面子的人,就不斷地修改,等畫像了,又要畫新的報頭了。他後來反思童年教育對自己的影響時説:“我堅持成功教育研究已逾30年了,到底是什麼支援著我始終孜孜不倦地進行改革嘗試,我現在才醒悟:我的恒心和執著來自於那位老師,那一個報頭。”這段話後來寫在了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劉京海的《成功教育隨筆》裏。

劉京海與學生在一起

若干年後,劉京海找到了這兩位老師,楊鳳珍老師將畢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三尺講臺。王克遜老師後來從上海回到了浙江老家,劉京海幾經輾轉,整整找尋了30年,終於得知王老師一直在浙江建德實驗學校任教,於是自己驅車前往浙江看望老師,陪她遊覽千島湖。又將老師接到上海,帶她品嘗上海的美食,逛景點,看上海日新月異的變化……以此來答謝師恩。

貳·下鄉

如果説童年的劉京海是幸運的,那麼中學時代的他則經歷了鐫刻在那一代人身上特有的既悲且壯的歷史印記——文化大革命。

1964年,劉京海考入省重點學校——大豐中學,就讀期間,他的成績非常優異。然而,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文革開始後,父親突然被定性為“叛徒”。劉京海一下子從“革命後代”變成了“反革命後代”。只有經歷了那個時代的人大約才能夠理解,劉京海彼時的痛苦,是無以言表的。

1970年,父親在被關押期間生了病,一口氣上不來,送到醫院時,已經晚了。第二天,家人才得知了父親離世的消息。回憶那段灰色的日子,劉京海還記得,16歲那年,父親被隔離審查,父親氣喘病發作後,不給吃藥,導致身體。這些悲痛,或許是那一代人不堪回首的集體記憶。

和影視劇中的知識青年一樣,劉京海和他的同學們被下放到農村接受再教育。正是那段經歷,磨礪了他的意志,讓他擁有了常人所不能企及的耐性與韌性。為了做一個“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劉京海白天下地幹農活,晚上睡在牛棚裏,兩個小時起來一次,喂牛吃草,打掃牛糞。“每兩個鐘頭,拿著大勺子給它聞,這樣牛就大便或者小便了,然後再用鏟子把牛糞鏟走。”如今,已然花白頭髮的劉京海回憶起那時的勞動經歷舉重若輕。他一個人要管二十多頭牛,晚上就睡在牛棚裏,將一塊稻草墊在地上,一塊稻草蓋在身上。每天除了插水稻,挖牛糞,還要和做過關東軍的馬醫生學習獸醫。任何事情都力求做到最好的劉京海顯然是這位赤腳獸醫的“得意門徒”,以至於他後來回上海求學時,馬醫生抱著他不讓他走,“我要將獸醫中最高層次的治馬技術傳授給你。”馬醫生認真地説。

與其説追求成功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信念,不如説苦難和挫折可以歷煉出成功的品質。劉京海相信心中有夢,腳下必有遠方。為了成為“能教育好的子女”,他付出了異於常人的努力,最終在全連200多人中被選為指導員。

參·求學


劉京海在上海師範大學求學

毋庸置疑,上世紀七十年代,每一個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都有一個不滅的大學夢,劉京海更是如此。文化大革命期間,各類各級學校基本停課,近百萬的應屆高中畢業生失去了高考的機會。利好的消息是:1972年春,北大、清華招生“工農兵大學生”試點經驗在全國高校推廣,劉京海申報了復旦大學。基於日常工作的出色表現,整個連投票推薦上大學,劉京海的票數是最多的。

生活的際遇是一道又一道的謎題,總是叫人琢磨不透。愛它時,芳香沁脾。恨它時,萬念俱灰。就在劉京海一隻腳已經邁向大學校門時,他被軍代表告知,因為父親成分不好,生産隊不能在推薦信上蓋章。一起下鄉的同學都知道,劉京海在中學時是有名的好學生,全縣100多萬人口,省重點中學初中部直招4個班,每個班50人,劉京海不僅順利考入了重點中學,而且當上了班長。“這件事情對我的打擊很大,我甚至想到了自殺。”劉京海坦言。

劉京海從小就有做軍事科學家的夢想,不能讀大學的那一刻,他徹底絕望了。然而生性好強的他,骨子裏有一種不屈的力量。一天清晨,他照例早起去放牛,在草蕩裏,他看到牛吃的是草,喝的是冷水,牛在這麼艱苦的環境下還能生存,劉京海放棄了輕生的念頭,心想:“生活還是有希望的吧!”

1972年,上海中小學缺教師,就在市屬農場中選撥一些知青,經過短期培訓後,去當教師。劉京海考取了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培訓班。據他回憶,1968年大串聯前的一年時間裏,學校停課,無所適從的他跑到同學工作的看守所,在那裏閱讀了大量的‘禁書’。從四大名著到西方巨著,劉京海如饑似渴的閱讀,讓他具有了獨立思考和認知世界的能力。他在閱讀中受益,他説自己後來考入華東師範大學,與他熱愛讀書息息相關。在後來的從教過程中,學生們常常欽佩劉京海校長學識淵博和“無所不知”。

1994年劉京海正在工作

華東師範大學的思常平老師是“保皇派”,得知劉京海的成分後,一直對他很照顧。由於學習期間出色的表現,畢業後,劉京海被分配到上海市教育局教材編寫組,這是當時所有工作中最好的一個崗位,劉京海卻做了一個不太尋常的決定。他找到思老師,負責任地説,“我不去!工作不是為了舒服,我一天書都沒教過,怎麼能編教材?”在每一個人生的關鍵時期,劉京海都是簡單思維。最終他被分配到了上海市閘北區做教師,從此開啟了自己的教育生涯。那時的劉京海或許沒有意識到,他的成功教育有一天會改變數以萬計差生的命運。

【別人關注優等生,我關注差生】

回首三十餘年成功教育的探索和實踐,劉京海感慨良多。若干年前,他還是有著軍事科學家夢想的意氣風發的青年。和他一起做知青的同學,保送上了復旦大學,後來做了外交官。若干年後,劉京海稍微拳曲的頭髮已漸斑白,臉上挂著一副粗大的黑框眼鏡,説起話來自信睿智,聲音渾然有力。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他對教育投入了深沉的熱愛。他的老師們説,“如果劉校長做了外交官,中國會少了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熱愛學習,一直致力於中國教育的變革。”

劉京海在學生課堂上

2019年,劉京海卸任上海市閘北八中校長,仍然不遺餘力地推動委託管理並繼續繼教育資訊化的深度探索,期望更多的學校和學生在成功教育中受益。他是成功教育的創始人,數十年的日夜無眠,他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成功教育的研究與實踐中,他讓“差生”有機會走向自己的人生夢想。

他認為:差生之所以學習差,是因為經歷了學習反覆失敗的過程,反覆的挫敗讓他們失去了自信心,也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要使差生變成優秀生,方法非常簡單----老師得把差生當成天才來欣賞和培訓,不斷幫助他們在學習中取得成功,在反覆的成功體驗中,培育他們的自信心,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自主成功。俗話説“失敗是成功之母”,成功教育則認為“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壹·教研

如果説成功教育從1987年推行到此後的三十三年,針對“差生”提出了解決世界教育難題的中國方案,得到了世界對中國教育的認可。不如説成功教育只是上海教育乃至中國基礎教育四十年發展歷程的一個剪影。

上世紀90年代,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起開展“國際學生測試項目”(PISA),目前已有70多個國家參加,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國際教育評估項目。該項目每三年進行一次,對15歲學生的閱讀、數學與科學三門學科進行測試及國際比較。2009和2012年,上海兩次參加PISA測試均取得世界第一的優異成績,由此也引起了世界對中國基礎教育的高度關注。

聯合國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教育研究和創新機構採訪上海市閘北八中

2012年,《上海教育》在採訪時任上海市教育學會會長張民生時,提出“通過PISA測試,上海教師隊伍的水準受到矚目,上海教師隊伍建設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的問題。張民生説,“文革”以後,上海中小學教師隊伍受到嚴重破壞,那個時候教師達標率非常低。而今天,上海中小學教師的學歷達標率幾乎是100%,而且達到高一層次學歷和研究生學歷的教師也有相當的比例。

上海教師隊伍建設經歷了從學歷的補償教育到教師的繼續教育的過程。更為重要的是,上海作為全國教研的領頭者,尤其重視教育科學研究和教學研究的結合,多年來教師參加科研、教研、德研已蔚然成風。而針對學校的校間差異,上海市在1995年啟動了薄弱學校更新工程,三年間改變了230所薄弱學校的面貌。張民生特別例舉了以推進“成功教育”而成為全國典型的閘北八中,不僅摘掉了薄弱的帽子,而且還通過委託管理,改變了其他學校薄弱的面貌。

時間回到1987年,上海在全國率先制定了“義務教育條例”,遇到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快速培養人才。當時的上海市閘北區是勞動工人比較集中的地區,産業工人比較多,貧苦人民比較多,他們的文化水準、居住情況和經濟情況差距比較大。全區一共35所學校,有1/3的薄弱初中,這些學校初中畢業生合格率僅為40%,而閘北八中的合格率只有20%。為了貫徹和執行義務教育的條例,探索“薄弱學校品質提升”這一全球教育難題,讓每一個適齡兒童、青少年,不分性別和民族,都有接受九年教育的權利和義務,一項在當時並不為人所知的教育實驗在上海市閘北區的薄弱學校——閘北八中啟動了。

此時的劉京海,已從閘北八中的副校長調任閘北區教研室工作。有一件事情對他觸動很大。那時他回閘北八中做調研,經常在校園裏看到一位學生回學校看望老師。有一段時間看不到這個學生了,劉京海很納悶。老師告訴他,這個學生因為幫朋友打群架,對方被打死了,而致命的一刀是他砍的,已經被判處了死刑。劉京海聽後感到驚愕:“這個學生挺好的,每次來看老師都很禮貌,他不是壞人,怎麼會這樣?”這件事情讓劉京海痛心的同時,也堅定了他對差生教育的探索和研究。他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是優缺點同在的。

1987年至1990年三年間,劉京海以閘北區教研室副主任、科研室主任身份承擔以改變薄弱初中面貌,提高教育教學品質為核心的課題研究。他以閘北八中一個年級為試點,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分析,通過兩千多個日日夜夜的紮根實驗,幾千萬字資料的考證和研究,劉京海和課題組的同事們得出結論,“差生”既有學業上的困難,又有思想品德、行為習慣上的毛病,還交織著社會、家庭環境的影響,必須從改善“差生”對自我的認知做起。1994年,劉京海辭去閘北區教育局科研室主任,選擇擔任閘北八中校長,致力於將成功教育深化擴大。

劉京海在開展教學研討工作

大約很少人能夠理解劉京海的反向流動,他這一次的選擇又是簡單思維。教育局領導動員他到閘北八中做校長,語重心長地説,“我們要培養你做名校長。”劉京海很生氣,“你不要拿這個東西來引誘我,你這麼説我就不去了。如果你告訴我閘北八中有困難,希望我能把學校搞好,我就去。”

劉京海有自己的思考。第一,這個課題剛剛開頭,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第二,這個成果能不能推廣?他當時查閱了國內外的所有教育資料,一個教育實踐成果在全世界還沒有推廣的先例。劉京海篤定,既然是好的成果,就一定可以推廣。但是怎麼推廣,用什麼方法推廣,彼時他並不知道。

貳·實踐

劉京海在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成功教育隨筆》中這樣寫道——

1987年,我的女兒在幼兒園,有一天,她對我説:“爸爸,你在研究差生,我告訴你,我們班也有五個傻瓜。”當時我很奇怪,幼兒園裏沒有考試,孩子怎麼會知道班級裏有五個傻瓜。女兒的班主任是個非常優秀的老師,她應該不會給學生貼標簽。我問女兒,你們老師這樣説過嗎?女兒説,當然不是老師説的,這個問題很簡單,每當老師提問到他們的時候,他們總是回答不出來。

無獨有偶,我的老師曹子方教授告訴我,她作為高級顧問曾參加市級優秀示範幼兒園的驗收,發現每個幼兒園,絕大多數姓名旁邊都有小紅旗,但總有幾個孩子沒有。曹教授詢問起此事,全體幼兒一起回答:這幾個人是壞蛋!

教育的初衷和教育的結果如此南轅北轍,恐怕是每個教育工作者始料未及的。中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説過:兒童喜歡稱讚,喜歡活動,喜歡成功。因為事情成功,一方面固然自己覺得很有趣,還有一方面可以得到父母或教師的讚許。

劉京海深刻地體會到:學生的失敗體驗是從幼兒園就開始的。我們的教育一直在證明學生是差的,而求知的過程中,往往失敗多於成功。當全世界都在聚焦精英教育時,劉京海以獨特的視角開始關注差生和普通學生的教育。

“差生教育”的探索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自1987年開始,上海市閘北八中“薄弱初中語數外綜合改革”的課題在劉京海和團隊的多年努力和反覆實踐中取得了階段性效果,這期間的艱難可想而知。然而成績的取得並沒有讓劉京海釋然,反而更加迷茫。他和課題組無法解釋階段性效果背後的原因,在思考內在邏輯的近半年時間裏,劉京海幾乎進入了“瘋魔”的狀態。

劉京海與學生在一起

劉京海的妻子施月芳在上海中山醫院工作,每天早出晚歸,上下班單程需要一個多小時,於是劉京海每天接送女兒上下幼兒園。那段時間裏,他每天思考差生問題,有幾次下班後稀裏糊塗就回家了,直到幼兒園老師把女兒送回來,他才意識到,自己竟然忘了接女兒回家。門房的阿姨説,這是不是親爸!除此之外,他還經常忘記買菜,丟三落四,常常恍惚。“大概有大半年的時間完全沉浸在這個課題裏,每天晚上思考這個問題,經常失眠。這個問題不是我一個人研究的,我並不比別人聰明,要想做得好,只有花時間。”劉京海説。

那年,弟弟從部隊回上海辦理轉業手續,在家裏住了半年。有一天弟弟對他説,“哥,你真的很不像話!”並列出了他在家庭中的十大錯誤。劉京海説,“你講的這些都是真實的,但是我不會改。”弟弟當時就發火了,“你這個人怎麼不講道理,嫂子夠包容了,你再這樣下去,她會跟你離婚的!”劉京海對弟弟説,“我為什麼不改,我覺得這個課題就要突破了,但是什麼時候突破我不知道,在哪突破,我也不知道,所以我只能把精力全部集中在這件事情上。”

參·成果

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可吞吳!

劉京海終於發現,所有的改革措施內部都有一個連接點,而這個內部的連接點都與“成功”有關。他和課題組討論:改革的主題思想是什麼呢?就是“幫助學生成功的教育”。學習反覆失敗是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積極性越來越差的主要原因。教育首先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幫助每一個學習困難的學生獲得自信,找到適合自己的成功之路。這句話一説出來,整個課題組異口同聲,這就是核心!後來媒體在報道時去掉了“幫助”兩個字,就叫做“成功教育”。

劉京海在面向21世紀中國教育國際研討會上

劉京海和課題組最終總結出閘北八中成功教育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幫助成功”。學生自信心和學習積極性提高,其他素養也會相應提高。這是針對學習困難學生反覆失敗的課堂教學的實際提出的一種帶有矯治性策略的模式。教師以“低起點,小步子,多活動,快反饋”的方式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積極模倣、反覆操練,在教師的幫助下獲得成功。

通過反覆成功,使學習困難學生成功心理得到恢復,基本學習習慣得以形成,基礎知識和能力得到提高。“低、小、多、快”的教學策略對薄弱學校和困難學生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但是,在這種傳授、模倣的教學背景下,學生長期依賴教師,缺乏自主性學習,其自主意識和創新能力就難以形成。

第二階段為“嘗試成功”。它對“幫助成功”的局限性,提出進一步的改革策略。變單純的教師傳授為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五個一”方式,即“猜一猜、試一試、想一想、做一做、議一議”。學生通過積極探索與嘗試,增強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以獲得較高層次的成功,即使學生爭取成功的能力和成功心理得到較高層次的發展,逐步産生自我期望、自我激勵。閘北八中針對學生實際,對原有課程和現有教材進行調整,包括調整教學要求,調整知識序列,調整教學時間,從而形成了教育思想、課程、教材、教學模式四位一體的整體改革。

1990年,成功教育明確提出:成功是成功之母。差的學生是因為學習反覆失敗造成的,學習反覆失敗人的自信心就差了,自信心差了學習積極性就差了,然後成績就差了。

怎麼辦?幫助學生成功、恢復自信、恢複學習的積極性。又經過20年,總結為“失敗也是成功之母”。

為什麼呢?失敗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學生總是成功驕傲了,那麼讓他失敗也是讓他避免驕傲。它跟原來的“失敗”有不一樣的地方。它有以下特點:1.過程中的失敗。2.指向成功。

劉京海認為,成功教育有三個要素:積極的期望,成功的機會,鼓勵性評價。

第三階段是“自主成功”。這一階段的目標是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主成功仍需教師的幫助指導,但是與第二階段相比,教師幫助的作用隱性化,學生主體的作用顯性化。這一階段教師引導學生産生自我期望和要求主動爭取成功的機會。經過自主成功階段的迴圈,學生逐步做到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都能自我激勵,形成積極、穩定的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內部動力機制。

“而自主成功才是成功的最高境界。”劉京海興奮地説道。

劉京海在上海市成功教育研討會上

成功教育改變著無數學生的人生。畢業于上海司法警官學校的法警楚慶生回憶道:“如果沒有成功教育,我可能就在鐵窗裏了。”

楚慶生的爺爺是武林高手,父親楚福建練過舉重。1991年,11歲的楚慶生榮獲上海武術比賽個人基本功冠軍。可是因為他到處惹禍,迷戀電子遊戲,學習成績極差。在年級組的留級生名單中,老師寫了他的名字。劉京海看到後,和老師商量,“他確實到了留級的標準,但是一旦留級,也許會自暴自棄。他有武術特長,一旦被中專或者職校錄取,説不定會有好的發展。”

劉京海第一次見到楚慶生,就滿懷信心地説:“你的武功這麼好,腦子一定非常聰明!如果你把功夫稍稍用在學習上面,成績肯定會上去。”

劉京海校長的這幾句話,促成楚慶生命運的轉折。楚慶生後來回憶説:“過去在學校裏,我耳朵裏聽到的全是埋怨、批評和諷刺、嘲笑,使我從心裏認定自己是個人見人煩的壞學生,就連我的武功也似乎成了罪惡的證明。可進了閘北八中,連劉京海校長這麼有名的人都瞧得起我,我太幸福了。”  

讓楚福建父子意想不到的是,劉京海校長不但重視學生學習,還熱心支援學生練武,並聘請上海體育學院的武術教練來校執教。一些武術界的朋友大為好奇,紛紛問他:“慶生,你離開了體校,在閘北八中怎麼練武術?”楚慶生回答:“劉校長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老師。他雖然不懂武術.卻教我用心用腦練武。”

後來,楚慶生因為武術特長,考取了上海市司法警官學校。他對劉京海説,“不是閘北八中的成功教育,也許關在裏邊的就是我。”劉京海深諳自我心理學,他説,你認為你是什麼樣的人,你才可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上世紀90年代,成功教育在上海市閘北八中實踐後,在全國引發廣泛討論。1990年6月,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親赴八中考察,予以充分肯定:“成功教育”經過總結和完善後,很可能會幫助我們摸索出一條把基礎教育由升學教育模式轉變為素質教育模式的新道路。1994年夏,時任國家副總理李嵐清在部分省市教委主任座談會上號召,全國要推廣“成功教育”,學習八中經驗。

當歷史的時針指向1996年時,“成功教育”不但已被我國基礎教育界廣泛接受,而且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南韓、秘魯、奧地利等國派出了專家,前來閘北八中登門取經。

2005年,在上海市教委的支援下,閘北八中在全國首創委託管理農村薄弱學校,嘗試教育管理的新模式。即:管學校——由新區政府管;辦學校——由閘北八中創辦的民辦教育諮詢機構來辦;評學校——由第三方評估機構來評。閘北八中先後委託管理上海7個區縣24所農村薄弱中小學校。委託管理作為一種制度創新打破了農村學校能量低層次守恒的狀態,建立了一支具有強烈教育情懷的教學和管理團隊,大面積地提高農村和薄弱學校辦學品質。

時任上海市市長韓正視察上海市閘北八中託管學校

2009年PISA測試,上海成績全球最高。國際經合組織(OECD)在上海提供的眾多經驗中選擇了劉京海首創的“成功教育”與委託管理經驗,並派出專業團隊拍攝視頻,在OECD官網播放後,引起強烈反響。

2010年成功教育被馬來西亞引進,推廣到數十所華文學校。

2011年底,美國總統奧巴馬教育特別顧問率領了近30余人的高級教育代表團專程到閘北八中訪問,並在2012年邀請劉京海去美國紐約培訓美國校長和教師。隨後成功教育形成了一種模式,在世界範圍內被推廣和借鑒。

【西方教育是西醫,中國教育是中醫】

2010年,劉京海代表上海受邀參議一個在全球具有影響力的25個城市市長會議。會議推選了一批國家城市發言,上海也在其中。上海介紹義務教育的優質發展,俄國的莫斯科城和印度的新德里城介紹平民教育以及西部家庭孩子的教育。“對於整個發展中國家而言,恐怕義務教育的推行過程都有處於環境不利的孩子。而我聽了兩個城市的發言後,非常同情他們的現實處境。當時我也在內心思考,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推行義務教育時,政府非常有定力,一定要解決不同區域內孩子義務教育的問題。通過教育隊伍的改變,學校辦學水準提高,來縮短校際之間的差異,讓處於環境不利的孩子得到良好的義務教育。”

實踐成功教育多年來,劉京海深有感觸。他説,以成功教育為典型的這樣一種學校實踐,是推行義務教育的政府行為。而自2009年開始,上海基礎教育在全球取得的成績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也是具有世界意義的。

教育要讓孩子建立對自身的自信,不管是城市的孩子還是農民工的子弟,這就成功教育的核心理念。對於差生的研究不僅是發展中國家的教育問題,也是全球教育問題,劉京海的成功教育提出了解讀世界教育難題的“中國方案”。

劉京海在學生課堂上

美國弗吉亞教育學院院長邀請劉京海在美國最頂尖的教育學雜誌上發表一篇關於“成功教育”的論文,劉京海婉言謝絕了。“第一,我非常感謝您的邀請;第二,西方教育的研究方法與中國教育的研究方法不同;第三,我沒有辦法按照您的論文格式及要求來完成。”劉京海回答道。

談起中西教育的不同,劉京海認為,西方教育是把需求困難的學生分成各種各樣的障礙,然後採取各種各樣的措施,對現象進行細分。目前美國所有學科的形成都是細分的思路,他們是結構式的研究,所以更像西醫的方法。而中國的教育則是進行整體的研究,一個差生的問題是由多方面形成的,採取對策是多方面的,形成的效果也是多方面的,就像中藥治病,抓了一把藥來調理,你不知道是哪一味藥起了作用,但是卻能夠治愈,這是內調式的思想方式。教育是一個複雜的系統,事實證明,解構比建構對教育研究來説更有價值和意義。

真實自有萬鈞之力,劉京海是中國數十萬校長中普通的一員,而他身上所具有的艱苦卓越、踏實刻苦的個體精神又是數十萬校長奮鬥精神的真實寫照。 “劉京海的所思所想在辦學實踐過程中進行了驗證,又用實踐的結果來建構自己的教育思想。我們的教育需要這樣優秀的教育科研工作者,而我也讚賞他腳踏實地、紮根辦學的實踐堅持。他的身上有一種突出的個性品質,這種品質是對教育理想的追求以及對教育真諦的理解。”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訓院原院長蔣敦傑在深入了解了成功教育、委託管理和資訊化教育後,這樣評價劉京海。

【月亮不是天天圓的,讓我來缺這個角】

2004年9月10 日第十九屆教師節,時任閘北八中校長劉京海榮獲首屆 “上海市教育功臣”光榮稱號。此後,他所獲得的榮譽不勝枚舉。他最感謝的人是妻子施月芳。上世紀70年代,施月芳作為知識青年,被推薦為工農兵大學生,就讀于上海第一醫學院(現為復旦大學醫學院),畢業後一直在中山醫院工作。在劉京海的心目中,施月芳不僅是一個好妻子,更是一個好醫生。“她工作兢兢業業,從來不説患者一分錢。本來是可以憑高級職稱的,我工作忙,她要照顧孩子,就犧牲了自己。”劉京海談起妻子施月芳時,難掩內心的感動。

劉京海在第二屆全國十傑中小學中青年教師頒獎大會上

“那時候評職稱要看科研,我們那個年代,初中只讀了一年就上山下鄉了,回到城裏做了工農兵大學生,只會一些簡單的應用英語。在工作中只要兢兢業業,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可以了。可是如果評職稱,要有科研成果,我上海市和全國科研成果都有的,但是要有英語考試。那時候孩子還小,劉校長工作又很忙,我身體也不是很好,每天晚上去參加補習班回來,到家將近10點了,看到女兒還沒睡,她説,‘媽媽不回來,我就不睡覺’,我很心酸,覺得算了,就不要了吧!”

出生在上世紀50年代的施月芳有著中國傳統女人的溫良賢德。“我們這代人的想法不一樣,在一個家庭中,就是要男主外女主內。”當劉京海因為自己的工作拖累妻子的職業晉陞感到愧疚時,施月芳坦然地説,“什麼事情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的,後來我就勸他,我説你想開一點,月亮不是天天圓的,它有時候缺一個角。你專心工作,咱們家裏,就讓我來缺這個角,把家管好。”

中國著名的教育家,北大校長蔡元培認為,人生向內。成功教育就是從外壓式的教育轉變為內調試的自我教育。在多年的生活體驗和教育實踐中,劉京海清醒地發現,中國教育道德中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利他。

《禮記·大學》中有雲: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劉京海和施月芳這對伉儷用畢生實踐著利他的人生信條,他將自己對教育的最深層的理解和最深沉的熱愛身體力行地傳遞給老師、學生和越來越多的人。

已近古稀之年的劉京海愛上了垂釣,只要一有空閒,他便會帶著他的魚餌和釣竿來到綠意盎然的河邊放空自己。“釣魚就是練靜功,必須排除一切雜念,平心靜氣。”劉京海將垂釣的心態分為六種境界:一、釣不到魚很激動;二、釣到小魚很激動;三、釣到小魚不激動;四、釣到中魚才激動;五、釣到大魚才激動;六、不論釣不釣到魚都心如止水,不激動。作為上海市垂釣學會副會長,劉京海堅持垂釣多年,大約正在走向“榮辱不驚”的境界。

2018年,已年逾68歲的劉京海,主動謝絕領導挽留,辭去了校長職務和法人,讓年輕人提早接班,快速成長。

早在2012年,他敏銳地認識到,以資訊化為代表的新技術,將會帶來教育革命性的變革,他和班子一起啟動了“BYOD移動終端常態化應用”的改革項目,2015年實現了全體學生自帶平板,跨時空學習,並把此稱之為成功教育的二次革命,項目入選了教育部資訊化典型案例,研究成果獲得了市級教學成果特等獎和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學校被評為市首批資訊化標桿培育校。

“BYOD移動終端常態化應用”課堂改革

2020年5月,劉京海辦了退休手續,他回絕了教育局繼續聘任校長的任務,還回絕了民辦學校的高薪聘任,他要換一種方式繼續他的事業。

他擔任了由閘北八中牽頭的教育部科技司研究項目的總顧問,2020年閘北八中教師節,年逾70的劉京海向老師們宣佈了他人生第四個“八年抗戰”,因為94年,44歲的他辭去區教科研室主任到八中當校長,他以為做到退休16年,所以他説他要用二個八年抗戰時間獻給成功教育,結果他68歲辭去校長,一共做了三個34年,超過了三個八年抗戰。

年逾七十的劉京海動員八中班子和老師們一起,在智慧背景下,通過“因材施教因人導學”,培養更多的負責任的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