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滾動新聞 >

陳旺生:獨創“涉縣經驗”,領跑縣域教育優質均衡改革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梁希理 彭可馨(實習生) | 時間: 2021-01-22 | 責編: 羅天林

2020年,教育部發佈的《2019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工作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12月底,全國累計2767個縣通過了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認定,佔比達到95.32%。

這也意味著,自 2013年國家正式啟動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認定以來,義務教育正在從實現基本均衡的決戰期,走向紮實推進優質均衡發展的新階段。

在眾多進行教育優質均衡改革發展的縣域中,河北邯鄲市涉縣以深化教育供給側改革為抓手,圍繞均衡優質發展這一重點,創新推出文化立校、管理強校、“大語文”戰略、“三項革命傳統教育”等一系列措施,打造出了自己的獨特樣本。

“涉縣的教育改革,就是努力讓每個孩子在家門口有好學校上。近年來,涉縣走出了一條縣域教育均衡優質發展的新路子,人民群眾對教育的獲得感明顯提升。”涉縣教工委書記、教育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陳旺生在專訪中向記者表示。

作為這場教育改革的“領頭雁”,陳旺生和他的團隊在涉縣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創新改革、力排眾議,開啟了涉縣教育的嶄新局面,為全國縣域教育均衡發展起到示範引領作用。

河北邯鄲市涉縣教體局局長陳旺生

三個“傾斜”,促進教育均衡優質發展

城鄉二元結構突出,城區學校生源與日驟增、鄉村學校生源日趨變少, “城市擠、農村弱”,成為教育供給側改革的“難題”。

在解決“城市擠、農村弱”的突出問題上,涉縣進行了多年的探索與改革。

改善辦學條件是均衡發展的首要任務,難點在農村學校。涉縣縣委、縣政府結合縣域教育發展現情,創新啟動“強基固本”戰略,在硬體投入等方面給予大幅度的傾斜。

陳旺生向中國網教育頻道記者介紹,從2015年開始,涉縣就按照“新一無兩有八配套”標準,全方位改造40余所農村薄弱學校;2017年,涉縣在財力緊張的情況下,一次性投資8000萬元,建成了“寬頻網路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路學習空間人人通”,偏遠微小學校也有了可以改變命運的“螢幕”。

近年來,巨大的教育投入使涉縣城鄉學校面貌煥然一新。“校安工程”、“取暖工程”累計投資12100多萬元,加固改造校舍204棟,將230所學校的燃煤取暖改造升級……

鄉村學校“變了臉”,優質均衡發展的“手腳”也得以放開。這一切,都離不開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支援下,陳旺生和他的團隊帶領涉縣教育人數年的創新和努力。

長期以來,我國教育文化資源高度聚集在中心城市,縣域在職教師受到各方面掣肘,資源與人才流失嚴重,導致教育品質堪憂,轉型升級發展後勁不足。

教師隊伍的建設被視作教育均衡發展的重點任務,涉縣也打出了一套“組合拳”。

涉縣實施一系列培養與激勵措施為教師賦能。比如,新聘用的教師首先遣往基層鍛鍊三年且不能調動;堅持多勞多得、優績優酬,“動刀切蛋糕”科學合理使用績效工資等等。

當然,這不過是涉縣抓好教育人才隊伍建設的一個小小縮影。除此外,在優秀校長人才的選拔培養上,涉縣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創新。

創新推出副校長競聘上崗,連續兩年從全縣學校中層領導和骨幹教師中擇優選撥22名副校長。從某種程度上看,過去存在的靠關係提撥上任現象得到了有效遏制。2019年,關防後池小學等6所農村薄弱學校的新校長,就來自城區學校多名骨幹的成功競聘;

創新實施校長任期目標責任制,所有校長必須通過聘用、續用、收官三道“關卡,才能連續任職,任期目標不能完成的要調換崗位或者降職,打破校長”終身制”、“鐵飯碗”。

“涉縣通過資金傾斜、師資傾斜、管理傾斜多措並舉,下‘活’了城鄉教育一盤棋。”陳旺生表示,鄉村學校建設是教育之基、發展之本、扶貧之重,為鄉村孩子提供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是責任更是時代使命。

鄉村教育改革成效卓著,“秘訣”不僅在於資金與師資的扶持傾斜,更在於管理思路上的創新。

涉縣教育的管理創新,來自於對現代企業管理思維精華的吸納,並應用進教育管理當中。教體局提出“三全”管理模式,將“全員管理、全要素管理、全過程管理”內涵融入教育辦學,指導涉縣教育教學工作打破常規思路,在創新中又保持井然有序。

陳旺生告訴記者,對“三全”管理模式的理解與應用,對教育管理者的線性、交叉、立體三種管理思維提出了更高要求。

他向記者舉例,校長在日常校園巡檢時發現衛生死角,從線性管理思維出發,校長不能停留在解決衛生的層面,而是延展到制度、執行、監督等層面進行思考。這也更能考察一位校長是否能承擔責任、善於謀求學校發展。

均衡是基礎,優質是關鍵。涉縣還創新將全縣12所初中,與其招生區域內的鄉鎮中心校或國辦小學組建成教育集團,且實施統一管理、統一科研、統一招生、統一資源,打造初小共同體,以此提高管理水準,提升教育教學品質,打造貫通優質教育體系。

如今,亮眼的“成績”講述著教育品質的穩步提高。2017年以來,涉縣中考成績與各單科成績均獲邯鄲市第一,且多年保持;高考一本上線突破700人,高考萬人上線率位居全市第二,且多年名列前茅。

一大批鄉鎮中心小學教學品質反超城區優質學校。家門口有了好學校,許多到城區、縣外就讀的家長和學生也選擇“用腳投票”,重新回流到涉縣。

2019年返流學生達500余人,其中吸引城區返流學生300余人、縣外學生200余人;2020年返流學生人數增至600余人,逆流態勢愈發明顯。

“文化”引領,助推鄉村教育縱深發展

文化建設滯後、重視不足,是鄉村教育品質提高路上的“絆腳石”。

在教體局推行改革前,涉縣許多學校對校園文化缺乏精準的、深層次的理解。

搭建一個花池、樹立一塊標語展牌等,是一些學校建設“校園文化”的慣常做法;在師生口中,一些所謂的“校園文化”,其實是沒有主題與具體內涵的空洞詞彙。

“實施文化立校戰略刻不容緩。”陳旺生認為,學校文化分為三大類,一類是以校園環境為代表的物質文化,另一類是包含校訓、校風、師生、作風等的精神文化,再一類就是連結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管理文化,在環境優良、管理有方的基礎上,精神文化建設應言之有物、腳踏實地。

如何挖掘、提煉並整合出匹配學校發展定位,同時內涵豐富又個性鮮明的文化主題?

陳旺生和他的團隊為涉縣的眾多學校總結出了定位校園文化的三大方法論。

在學校的名稱上做文章。涉縣的井店中學,結合學校井水文化底蘊,凝練出“水文化”。學校“以井為坐標,以水為引線,以泉為文脈,以經典為基因,以生命教育為內核”構建文化體系,確立“上善若水,潤物無聲”的校訓、“潤育潛質、培養習慣、發展個性、奠基未來”的辦學理念、“井中清泉涌、東方紅日升”的辦學願景。

校內,生活區、教學區主建築“飲泉樓”、“問泉樓”,課堂氛圍“篤學善思、滴水穿石”等承載著無處不在的“水文化”。

從學校的特色課程切入。涉縣第四中學擁有一個獨具特色的“繩舞飛揚”社團課程,在教體班子的指導下,學校對“繩”這一概念進行文化品質解讀,以“行繩墨文化,做人生典範”為核心價值觀,做出“文化興校,繩品育人”的決策。

立足學校地域文化傳承進行挖掘。索堡小學毗鄰傳説女媧摶土造人、煉石補天之處——“媧皇宮”。陳旺生他們指導學校依託這一地域文化,打造以“五彩”文化為主題的學校文化,提煉出“朵朵花兒開,人人放光彩”的辦學理念,研發和實施“潤德、修身、啟智、強體、踐行”的多彩課程,意為力爭讓每個學生德育出彩(紅)、智育出彩(藍)、體育出彩(綠)、美育出彩(紫)、勞動教育出彩(黃),成為光彩熠熠的棟樑之才。

大語文改革,築牢鄉村基礎教育根基

這幾年,得益於“得語文者得高考,得語文者得天下”重要性的越發明顯,“大語文”頻被提及。無論是校內課程還是校外的教育企業,都紛紛對“大語文”概念重新定義,在課堂教學等方面進行各類試水和探索改革。

不同於把“大語文”只當做一個新鮮的概念、熱門的風口的“追風者”們,陳旺生帶領他的團隊,基於對“語文”的認知、與涉縣教育發展情況的理解,梳理出了一條有涉縣特色的“大語文”改革思路。

“在基礎教育階段,首先得重視工具學科、基礎學科的習得。”在陳旺生看來,“語文”就是這個最基礎也最重要的工具學科。

他向記者分析,語文具有“以講促寫”與“以寫促講”兩個基本功能,也正因為語文的功能特點,它對於其他學科知識的習得、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學生一生的成長,都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作用。

促使陳旺生緊緊把“大語文”理念貫穿到涉縣教育的系統改革的,與涉縣教育發展的“原生”狀況有緊密關係。

涉縣地處太行山深處,地理位置帶來的條件“先天不足”,在過去不僅給帶來了教育優質資源的稀缺,也使得當地許多學生在性格涵養上都呈現出內向、自信不足等特徵。

而陳旺生發現,語文講究“聽説讀寫”,但學校教育往往有意無意地在“寫”上面傾注過多精力,間接導致了“説”“讀”指向的表達能力的缺失和偏廢。

他説道,“咱們教育的通病,就是全國各地都把‘講’給丟了。而且,‘講’是最重要的,你想咱們第一次和陌生人交流,開口就是看‘講’的能力,不是看寫字水準。”

如果要從根子上把涉縣的學生變得更有表達力、開朗自信,他認為,語文就是一個很好的抓手。陳旺生他們摸著石頭過河,開始成為了涉縣推行“大語文改革”的先鋒。

學生不會讀、不會講,就不會寫、不敢寫。只有口頭表達流暢、準確、生動,書面才能下筆有物、下筆有情。

固定班會、課前10分鐘、國旗下講話、大課間集訓等,無不被利用起來,成為學生講誦的平臺和空間。有的學校為了增加學生的鍛鍊機會,每當外來賓客來校參觀交流,還會安排不同學生講解。

“學前、小學階段是學生語言能力培養的黃金期,我們組織語文教研員和一線優秀語文教師編制了《講故事評分標準》,分幼兒組和小學低、中、高四個階段,從主題內容、表達能力、精神風貌等維度進行全面考核,形成了全員講誦的良好局面。”

“大語文”改革的覆蓋面也超出大多數人的想像——不止針對學生,也指向了校長等教育管理者。陳旺生的説法是,“要以身作則”,哪怕是校長講話致辭的小事上,陳旺生也嚴格要求校長脫稿,“不許照著稿念”。

效果顯現的過程是緩慢的,但卻是卓有成效的:

校內,學校“大語文”教育氛圍濃厚,校園裏熱情介紹的“小講解員”們常常被誇“特別溜”;學生講誦、寫作等比賽的開展也愈加豐富;

校外,在2019年第二屆“演説中國——全國青少年演講與朗誦總展示”活動上,參賽的60名選手均載譽而歸,擦亮了涉縣“大語文”教育改革的名片。

更為重要的是,許多家長向教師反饋,自己的孩子就是在“大語文”的講誦中,表達更加流暢、性格也更加自信了。

三項革命傳統教育,打好學生人生成長底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

“繼承革命傳統,守好教育初心””傳承紅色基因,踐行育人使命”,這是涉縣縣委書記邢晟、政府縣長董路明分別作出的重要題詞,兩位領導在重視上好思政科方面不謀而合。

涉縣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紅色聖地,全縣共有革命遺址227處,這些豐富的紅色教育資源,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現實載體。

涉縣縣委、縣政府面對黨中央高度重視思政教育的背景形勢,充分依託縣域豐富的紅色資源優勢,率先在全縣教育系統創新啟動了“讀革命書籍、講革命故事、唱革命歌曲”為主要內容的“三項革命傳統”教育活動。

歷史是最生動的教材,陳旺生告訴記者,為了紮實搞好“三項革命傳統教”育,教體局組織專門人員深入發掘涉縣革命故事、收集經典革命歌曲、推薦革命書籍書目,編寫《不忘教育初心》紅色教育讀本,成為上好思政課的特色教材。全縣各級各類學校,掀起讀革命書籍、講革命故事、唱革命歌曲的強勁熱潮。

2020年12月30日下午,涉縣教體系統“三項革命傳統(思政)教育”暨迎新年專題文藝展演在新北關小學鳳凰廳精彩上演。革命故事講頌感人肺腑,革命歌曲演唱催人奮進,革命情景表演激發鬥志,台下觀眾掌聲雷動。

陳旺生向記者介紹,展演的所有節目都是經過校、鄉、縣層層選撥出來的優秀作品,主題鮮明,內涵豐富,表演精湛,這得益於全縣各級各類學校已將“三項革命傳統教育”抓成了習慣、抓成了常態,紅色教育已經成為涉縣思政教育的知名品牌,老區孩子成長將終生受益。

一位教育局長的情懷與追求

1967年出生於涉縣合漳鄉的陳旺生,少年志在為師。他從一線教師起步,一路歷經教育督查室副主任、文教體局紀檢書記、教體局長等崗位的歷練。

這也是他與那些“跨界”到教育領域任職官員的不同之處。他的底氣源自於長年養成的教育工作專業素養。持續而系統的教育教學經歷,使得陳旺生在日後的教育管理實踐中更有“底氣”——“因為我是一路從小學摸爬滾打上來的”。

“教體局局長不是官,得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他認為,辦學一定要有專業性。

在諸如教師績效工資改革新辦法、自下而上全員“大語文改革”措施等等大刀闊斧的創新改革過程,中間不無否定、反對的聲音,陳旺生和他的團隊選擇用堅持和最後的成功來回應質疑。

在“大語文”改革推行下,許多家長對孩子的“敢講”“愛講”感到欣慰,這也讓他不禁真誠地提及自己的教育改革初心,“最關鍵的是成就了孩子!一個學生背後是一個家庭,孩子有希望則家庭有希望、則社會有希望。”

談到身為一名教育局長的追求時,他這樣告訴記者:“對教育事業的情懷和熱愛是首要的;其次是對自己教育職責的長期堅守;第三,勇於擔當好育人使命;第四,教育改革上要勇於創新,沒有新思路、新發展理念就沒有成果。”

陳旺生深知,人民對優質教育的期望越來越高,辦好人民滿意的高品質教育仍然任重道遠。需要一代一代的教育人持續發力,持續創新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