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教育資訊化 >

《新基建重構智慧教育生態-2021智慧教育發展研究》發佈

來源: 東方網 | 作者: | 時間: 2021-01-13 | 責編: 徐虹

智慧教育産品在新基建技術的滲透下呈現出招生行銷社交化、教務管理系統化、教學管理專業化、升學管理精細化、綜合供應商一體化的趨勢。

回顧2020年,對於教育行業來説註定是難忘的一年,疫情促使教育與網際網路進行深度融合,隨著“停課不停學”政策的提出、高考的延期,教育的國民關注度陡增。2020,教育行業新詞不斷,教育OMO、教育MCN、教育新基建代表著教育線上線下場景融合、教育行業的短視頻行銷、新基建技術對智慧教育發展的深遠影響,這些新詞的背後核心是技術的演進和推動,技術的發展是推動教育行業演進的主線。

2020是《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落地實施的第一年,也是《教育資訊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的收官之年,站在2021年的開端來看,面對依然不穩定的疫情,我們可能將會長期處在疫情常態化下之中,但技術的發展勢不可擋,在這樣一個時代變革的路口,新的一年技術將會如何續寫教育行業發展的新篇章亦值得我們深思。基於對智慧教育行業的觀察與研究,億歐智庫對新基建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滲透情況進行了盤點,並對行業內的專業人士進行了採訪,就智慧教育的發展趨勢進行展望,希望能為行業參與者提供更為全面的智慧教育發展研究。

教育成新基建重要應用場景,技術間的融合是重構智慧教育發展的關鍵

2018年末,基礎設施建設被重新定義,新基建正式亮相,在今年年初,新基建的建設內涵和建設總目標更為明確,而資訊基礎設施建設中5G、物聯網、人工智慧、雲計算、數據中心等基礎技術日趨成熟。

通過對智慧教育發展歷程、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的預判,億歐智庫認為:智慧教育建設目前主要面臨硬體改造升級、軟體互聯互通以及個性化教學需求實現問題。而硬體升級背後是數據傳輸速度的提升,設備精度、清晰度的提升,數據存儲能力的提升;軟體互通的背後是統一的介面對接標準、底層資訊資源數據建設;個性化建設背後的創新的産品和服務都體現出了技術在智慧教育行業發展變革中的重要性。

通過對新型基礎建設中通信網路基礎設施、新技術基礎設施、算力基礎設施目前發展情況的研究,億歐智庫發現,5G、物聯網、人工智慧、雲計算、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的技術特徵和應用方向符合智慧教育建設的發展需求。

而智慧教育産品來看,産品的技術屬性並不單一,如智慧校園這樣的一體化解決方案中通常包含了上述多種技術的相互融合,而這些技術的融合使得智慧教育中硬體設備的性能能得到提升,軟體間的互聯互通有了更加簡便高效的連接與控制方式,在技術的賦能之下減少繁雜的重復性勞動,專注于每個受教育個體自身的發展情況,制定切實有效的教育方式,技術使智慧教育的物聯化、智慧化、感知化、泛在化、個性化目標的實現成為可能。

技術在教育行業的滲透逐漸深入,跨界競爭者眾多

新基建技術的發展與智慧教育生態的變革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拆分學生在學校/教培機構的從進校到出校所要經歷的環節來看,新基建技術中與智慧教育關聯度較大的五項技術目前在各教育環節上均有滲透,教學和教務室各項技術滲透最多的環節,而人工智慧技術在教育上的應用和滲透最為成熟。

通過億歐對智慧教育産品的觀察發現在新基建技術的滲透下呈現出招生行銷社交化、教務管理系統化、教學管理專業化、升學管理精細化、綜合供應商一體化的趨勢。

招生行銷社交化

招生是所有教育環節的起點,從學校與校外場景的生源和招生渠道對比來看,從學校到校外線下培訓再到校外線上培訓這三種招生場景,學校/機構對渠道和流量的依賴逐漸加深。在線上教育興起之初,流量洼地尚存,隨著頭部機構對微信、微網志等紅利的攫取,以及微信對外部連結、分銷工具的限制,流量越來越貴,對於線上教育的成本控制形成壓力,推動行業向精細化運營等方向發展。

從招生行銷的産品來看,大致可以按內容、平臺、工具分為三類,內容型産品主要解決招生行銷方案問題,助力招生引流,平臺和工具則更多地通過技術實現精準行銷和用戶留存,智慧演算法推薦資訊流廣告,實現精準行銷,大數據分析助力招生行銷從流量到留量。

教務管理系統化

在新基建技術的滲透之下,技術將教學輔助、生活管理、環境管理、家校互通等環節串聯起來,形成完整的教學輔助管理業務鏈條,在便捷師生教務活動,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時,教務管理系統也在朝著系統化、智慧化的方向發展。億歐智庫認為,未來學校/教培機構的教務管理將會從數據中臺建設、多維度大數據分析兩個方向突破,實現管理的系統化、智慧化。

在統一的身份認證系統下,以一卡通為媒介,學校生活各場景資訊和數據得以被收集,滿足智慧學校對於數據中心建設的基礎要求,克服在數據中心缺乏統一管理的問題,實現互聯互通,提升管理效率。

而隨著由於技術整體的發展,一卡通、攝像頭、定位資訊、網際網路瀏覽數據等數據採集介質的升級,使得數據産生的來源亦越來越豐富,可以説學生、教師在學校環境中每時每刻都在産生大量的數據資訊,這些數據正在展示出一個個立體的人。

教學管理專業化

教學是教育環節中與教育的品質和結果關係最為緊密的一環,也是新基建各技術滲透度較高的環節。

教學環境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新基建技術在教學環境上的應用主要體現在智慧教室和各類特色教學教室上。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政策的落實讓學校的線上教學資源告急,而隨著線上教育教學成為常態,教學資源建設是學校的建設重點。智慧教育在教學階段結合5G、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以人工智慧為核心,圍繞學生學習構建高效、個性、一體化的學習輔助體系,突破了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而教學的理念也從統一教學發展到個性化教學,從學歷教育轉變到終身學習,以教師教學為主導到以學生自我學習為主導的教學方式。

除了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的建設,在新基建技術的滲透下,教學本身和教學改革對老師的要求在不斷提高,學生和家由於于學習的焦慮也對教師有了更高的期待,聚焦教師能力提升、職業發展規劃、資訊素養培養的智慧教育産品是之前尚未注意的空白地帶,如今也有全場景教師工作發展平臺用技術為教師賦能。

升學管理精細化

在升學管理尚未精細化的時代,生涯規劃的重要程度並沒有那麼高,多面向高三即將高考的群體,以各類性格測試、職業測試、專業工作流向測試等産品深入B端的學校、教培機構機構和C端的家長和學生。隨著新高考改革的推進,學生的考試科目選擇直接與高考志願填報掛鉤,生涯規劃類産品的使用人群逐漸下探。

在AI和大數據技術的賦能下,生涯規劃和志願填報産品的服務類型也更為豐富,囊括了生涯測評、學科診斷、升學途徑分析、選科管理、學業管理等,從單純的測評逐漸轉向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能力提升為抓手,幫助學生落實升學規劃,讓規劃成為現實。

綜合廠商一體化

頭部教育公司、網際網路公司、技術服務商、移動運營商在技術實力上有明顯優勢,對與觸達B端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也有多年的資源積累,其産品多以教育行業解決方案的出現,覆蓋招生、教學、教務、升學多個環節,或是在某幾個環節裏進行整合,産品大而全。

從網際網路巨頭今年紛紛切入教育市場成立教育子品牌來看,綜合供應商以單一産品為觸點打入市場,但都保持開放共生的戰略,定位更多的是平臺,因此,在頭部公司的夾擊之下,對於中小型企業來説選擇教育中新基建技術滲透的低窪處,就某一細分環節作出小而美的産品亦能找到自己的市場。

新基建助力智慧教育發展趨勢展望

教育主管部門、學校、教師和企業在新基建技術滲透作用的影響下,智慧教育相關的政策、推行方式、教師教學理念和參與企業的變化讓智慧教育的發展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階段,身處智慧教育産業鏈中的每一個人的觀念變化都會影響他們的行為,從而左右智慧教育行業變革的方向。對於智慧教育的發展趨勢億歐智庫提出以下三點展望:

趨勢展望一:新基建技術在教育行業的深度融合需要時間,技術發展倒逼教育行業變革

相比于其他商業形態來説,技術在教育這一領域的融合滲透更慢,快速發展的技術與慢發展的教育行業,在屬性上天然有所衝突,一方面正是由於教育本身影響深遠,技術在教育行業的應用和融合更為謹慎,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教育形式很難標準化。雖然教育想要達成的高效、公平、高品質可以通過技術來輔助實現,但技術與教育的磨合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

隨著“00後”進入大學,目前的學生群體在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都伴隨著電子産品和網路的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對於現在的學生群體來説似乎缺少了一些吸引力,科技的浪潮奔涌向前,技術的變革亦在倒逼教育行業更多地與時代接軌。

趨勢展望二:變革觸及教育的核心環節,但技術應用的精細化程度有待提升

新基建技術在教育行業滲透的同時讓我們看到了教育行業更多的可能,教育過程在時間、地域、空間的轉換和交融讓教育本身變得立體起來。

但技術對教學過程核心的教與學的改造精細化程度不夠高,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輔助地位明顯,更多是提供工具、改變場景,技術對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顛覆教師、學生、家長和教育主管部門都需要適應,而技術對於教學的過程性評價和教學結果的提升效果有待提升。

新基建技術與教育的結合點和必要性是在智慧教育建設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並不是所有技術都適合在教育行業去應用,找準技術結合的支點是智慧教育建設過程中的難點。

趨勢展望三:效果為王,智慧教育企業走向開放、合作、共贏

從産品層面來看,智慧教育行業的産品越來越豐富,工具、內容、平臺各産品類型細分愈加明顯,並貫穿教育全流程全場景;從技術創新層面來看,除了應用已經比較充分的AI、大數據,與區塊鏈、雲計算等更加底層的技術的結合創新開始探索;從智慧教育企業的層面來看,技術服務商、網際網路巨頭、電信運營商對教育行業的不斷加碼在進一步推動著新基建技術與教育行業的深度融合,但這種投入能否持續還需看教育業務和教育産品與企業自身業務的結合能否産生良好的協同效應,並從産品效果和技術服務能力上進一步撬動市場。

目前新基建技術的滲透仍然較多的集中在“智育”層面,在未來,技術的滲透如何與德育、體育、美育、勞育融合也是智慧教育企業值得探索的方向,從“建”到“用”,從“教”到“育”,技術帶來的創新與變革將持續引領教育行業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