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校長智庫 >

李冬:培養生態文明思維,是新時代校長新課題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時間: 2020-12-18 | 責編: 羅天林

人類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時代,人類文明形態正以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等文明形態為基礎,産生新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形態;以複雜性、混沌理論為代表的新科學、新範式,連同人工智慧、資訊網路等科技,正在強烈地改變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方式;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正必然地要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可持續發展;國際社會正經歷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極具複雜性,極端不確定。

人類文明發展史表明,一種文明形態內在地規定了一種與之相應的思維,如農業文明內在地規定農業文明的思維,工業文明內在地規定工業文明的思維。新時代同樣內在地規定了與之相應的思維——生態文明思維。新時代的校長,要提升自身素質,培養生態文明思維,方能在迅猛變化、紛繁複雜的環境裏,為完成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握好方向,建設好課程,解決好問題。

人與自然組成的生態系統是生命共同體。生態文明思維,簡而言之,就是對人與自然組成的生態系統這個生命共同體的反映,是對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和諧共生的反映,是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和諧共生所規定的思維;由於並包含著人類是命運共同體,因此,生態文明思維又可以稱為共同體思維。

生態文明思維具有五個特性:分別是整體性、聯繫性、自動調節性、底線性和開放性。在此特別説明整體性生態思維、自我調節性生態思維、底線性生態思維。

第一,整體性生態思維

整體性生態思維,即把不同的事物(包括人類本身)放入一個整體中來考察研究,研究其整體特點、整體功能,讓各個要素以及各要素內部的子要素以最優方式結合起來,形成最大合力,發揮最優功能。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整體大於各部分之和”的思想,都蘊含著整體性生態思維。

校長要用整體性生態思維來建構學校課程,使學校課程具有整體性特徵。課程承載著整體育人任務,一方面綜合整體反映宇宙人生、人類社會的經驗智慧,一方面以培養完整的人格為旨歸,培養五育並舉全面發展的人,培養素養齊全的人,使學生在學科知識、跨學科知識、實踐能力、情感態度價值等維度上綜合發展的人。課程是一個教育要素與教育內容的結構化整體,即由學生、老師、教材文本、現實問題情境與現實生活等構成了一個結構化整體,兼顧了傳統與現代、科學與人文、基礎與提高,具體到每一個學科,每一個單元,每一項任務,每一次實踐活動,都有其結構的整體性。

第二,自我調節性思維

自我調節性生態文明思維,注重用生態系統自我調節性的觀點和方法觀察問題、解決問題。要充分認識和尊重事物的自我調節本性,一方面在一定的自我調節限度內施加影響,另一方面,還要給予一定的時間、空間、情感空間——即自由度、迴旋餘地,使事物內生地、自動地自我調節,發揮作用,從而事物發展生機勃勃。因此,要充分認識事物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本性,能夠內生地、自動地自我調節,發揮作用,

學校課程不是靜止的、一成不變的,而是動態的、不斷創造更新的、自我調節的。動態的、創造的、自我調節的課程體現了育人活動的動態性、創造性和自我調節性。在這裡,師生一起面對現實中的問題,面對真實複雜情境中的問題,進行實踐探索,開展學習研究,彼此觀摩互動,尋找解決方案,不斷産生新的知識,獲得新的成就、生成新的價值。教師的教學要附屬於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提問不只是為了有效地獲得正確的答案,更是為了深入地挖掘問題的實質,獲得心智的成長,因此,教師要給學生留有自我反思與自我建構的時間和空間,鼓動學生以更深刻的洞察力和更大的勇氣去嘗試新的事物。

第三,底線性思維

底線性生態文明思維,注重用生態系統底線性的觀點和方法觀察問題、解決問題。事物依據本性,內生地、自動地運動變化,而保持其性質不變。這是自由度、迴旋餘地,也是一定的限度。超過了這個限度,依據本性發揮作用就失去了前提,就會變質。要充分認識事物的自我調節本性是有一定限度的,超過了這個限度,就會導致無序和混亂。

自我調節性不意味著任意性,相反它以一定現實化的範圍的前提。在強調學校課程開放性的同時,還要關注學校課程的底線性,必須有開放創新的基礎和框架。為此,在課程建設過程中,首先要關注培養什麼樣的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一定要以培養新時代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能夠擔當時代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學校課程建設的底線要求,還要關注學生選擇課程的心智慧力限度,學校支援可供學生選擇的在課程豐富性限度等。

整體性生態思維要求我們放眼全局,底線性思維讓我們守住不可逾越的紅線,兩種思維互為表裏,缺一不可。而在其中的,就是彰顯事物本質屬性的自我調節性思維,就是順著事物的本來面目,順著學校課程的內在屬性來運作,煥發生機活力,自發創造生成,順其自然,自動調節。

總之,培養生態文明思維素質,推動全體國民的思維向生態文明思維轉型,對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以及對於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實踐是理論之源,要建構學生培養生態文明思維的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還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不斷的探索。培養生態文明思維,在新時代,是發展素質教育的一個新課題,是校長的一個新課題。

作者簡介:李冬 北京市順義區第一中學黨委書記、校長。中學高級教師。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管理分會自我教育學術委員會主任,自我教育理念與生態文明教育理念的倡導者、實踐者。全國優秀教師,首都精神文明建設獎、全國綠色學校創建貢獻人物、全國環境教育百強人物,多篇文章在《中國教育報》《現代教育報》《未來教育家》等報刊雜誌發表。(校長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