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高教 >

我在糧農組織的三個故事和三點思考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郎昆 | 時間: 2020-11-04 | 責編: 羅天林

2019年6月至9月,我通過清華大學職業發展中心的項目申請,在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CSC)的資助下,以客座研究員(Fellow)的身份前往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總部(FAO)的林業部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實習。時間雖短但收穫頗豐,這裡我想先總體介紹我的實習生活,再從實習中的三個故事分享三點我個人的觀察和思考,可能對大家有幫助。

項目的實習證明

一、實習生活介紹

我在林業司實習期間的指導老師是張道衛Daowei Zhang,他目前是美國奧本大學教授、聯合國糧農組織羅馬總部高級林業官員,在林業經濟學研究領域頗有建樹,去年10月還獲評了國際林聯科學成就獎。

因為辦公場所緊缺,我的工位被安排在了林業司的圖書館,雖説是圖書館但由於基本沒人來借書,反倒比一般的辦公室寬敞了許多,和我同一辦公室的是兩位義大利的同事:Cindy(已在糧農組織工作一年,現為顧問)和Franc(羅馬第一大學博士在讀,現為志願者),日常工作中交集不多,但他們對中國案例很感興趣,我們年齡相倣,工作之餘經常交流。

和老闆張道衛的合影

夜幕下的糧農組織

實習期間的工位

實習期間我的主要工作是協助張老師完成他牽頭的氣候變化與恢復小組(CCR)的研究工作,具體來説就是幫助構建一個衡量土地沙漠化治理的成本收益分析框架。日常的工作形式較為多樣:幫助修改PPT、準備會議材料、閱讀領域內的文獻、將一些想法整理成文等。每天的上班時間是早上9:00至下午5:00,比在清華的學習節奏要慢很多。所以通常來説,下班後我會留在辦公室處理些個人的事情,大概在晚上8-9點鐘回家(工作日糧農組織晚上11點關門)。糧農組織週末從早8:00至晚8:00也開放,但很少有人來加班,幾次週末來工位都發現整個樓層只有我和張老師兩人,中國人的勤奮工作態度可見一斑。

二、三個故事三點思考

第一個故事的關鍵詞是“國家”

我是6月22日晚抵達羅馬,第二天正在準備明天報道時的材料,發現了一條重要新聞:“在6月23日于羅馬舉行的聯合國糧農組織大會第四十一屆會議,……來自中國的屈冬玉在191個選票中獲得了108票,以獲得多數票的結果勝出,將出任聯合國糧農組織1945年成立以來的第九任總幹事。”

何其幸運,如此歷史性的時刻讓我在實習期間趕上了!之後“中國”“新總幹事”成為了我實習期間聽到最多的關鍵詞之一,大家茶余飯後會討論新任總幹事的個人經歷、猜測未來會有哪些新舉措、食堂是否會增設中餐窗口、是否會招募更多的中國員工……在之後的日子,我們經歷了新老總幹事的交接儀式、總幹事和各部門員工見面會等活動,也讓日常的實習工作生活豐富了許多。

屈冬玉為什麼會勝出?毫無疑問有他個人的完整履歷和紮實工作,我想還有一個原因不容忽視,就是國家強大的後盾支援。世界把票不但投給了個人,更是投給了中國,是中國在脫貧問題上的努力得到了國際的認可。這説明一個什麼道理?我想隨著中國逐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未來可能需要更多的既懂中國經驗,又有世界眼光,既會講中國故事,又能講出中國道理的人——可能是學者、專家或官員。

第二個故事的關鍵詞是“專業”

7月16日-17日我所在的部門舉辦了首屆旱地造林和可持續發展會議,有來自30余國家和國際組織的代表參會。我全程參與了這場會議的組織籌備,包括會議材料準備、會場佈置、嘉賓迎接、會議記錄等。整個過程不但鍛鍊了能力,也讓我增強了對自己專業素養的信心。

相信大部分去國際組織實習的中國人或多或少都對自己英文溝通和寫作能力缺乏信心,並又很容易因為這種語言缺陷並懷疑自己的工作能力,我也不例外。剛去第一天,同部門的一個義大利小哥Gianni帶我去辦了各種手續,當時就覺得小夥子能力很強,溝通也厲害。直到有次開會要修改幾個PPT,時間緊任務重,開會時Gianni一籌莫展,表示自己折騰了一上午都沒進展,太難改了。我當時提議説自己可以試試,畢竟在學校期間就經常做這類工作。果然工作到手中是得心應手,一下午工夫就把幾個PPT的內容都改好了。這個經歷讓我信心大增,讓我認識到了在虛心學習提升語言能力的同時,一定要對自己的專業素養有足夠的信心。

與會代表合影(右三為郎昆)

這個故事説明瞭什麼道理呢?專業素養的重要性。正所謂“一招鮮,吃遍天”,那麼清華學子的“一招鮮”是什麼?我想過硬的專業素養永遠是大部分清華學生最重要的底牌,也是清華所能帶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我想這也是學校為什麼把2019年作為“學風建設年”,並強調“大學務本,大學要牢牢抓住學風這一辦學之本”的原因。需要補充的是,強調專業素養的重要性絕非是否認多元能力培養的必要性——這也是學校鼓勵同學們本科通識教育、寒暑假實習實踐的原因。

第三個故事的關鍵詞是“真誠”

國際組織裏的同事們來自天南海北,跨部門之間一起約飯、約咖啡是常事,那如何進行有效跨文化溝通?我個人理解,一個關鍵詞是“真誠”。

有一天,南南合作部門的一個叫Fernando的同事郵件聯繫我,想約飯聊聊中國的故事。他曾在智利的外交系統工作36年,退休後在糧農組織南南合作部門做顧問,在外交生涯中,他曾于上世紀80年代、本世紀初兩次訪問中國,對中國今天的經濟發展很感興趣。老頭性格開朗,我也難得有個機會向別人講講自己對中國經濟的研究,順便還能練習自己的口語表達,何樂而不為?於是在中國、智利兩國友誼的大背景下,一來二去,我們成了“忘年交”。談及中國的問題,作為一個有四年黨齡的“老黨員”,我儘量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用我蹩腳的英語客觀陳述事實和個人觀點。Fernando非常認可中國在許多領域的做法,他給我展示錢包中的一元人民幣,認為這是未來的國際貨幣,有時也會講述自己做外交官期間的故事,在工作之餘通過這樣一種形式來了解他國文化、豐富知識我覺得比較幸運。在我實習結束回國的前一天晚上,Fernando邀請我去和他家人共進晚餐,讓我身在異國他鄉頗為感動。回國後我們也保持了郵件的聯絡,互相分享國內動態和工作進展。

新冠病毒疫情肆虐期間,我收到了義大利百科全書研究所所長Massimo Bray的郵件邀請,希望能寫篇文章向義大利讀者講述中國的發生的事情,當時中國的疫情得到了初步控制;第一篇文章發表後的三周後,我又收到約稿,希望撰文向義大利的學校介紹清華大學如何在疫情期間開展教學、科研、就業等工作。在四月和八月,隨著意大利疫情逐步得到控制,Massimo先後聯繫我説希望我能把中國復工復産、複學復課的經驗做個總結,介紹給義大利的朋友們。四次供稿的經歷讓我感觸良多,我深知,正是因為千千萬萬醫護工作者的艱苦奮鬥,正是中國在疫情防控方面的成就得到了世界的認可,作為一個普通學子,我才有機會、有條件,安心研究中國的問題,向國際社會講出中國的故事。在文章中,我也力求客觀地描述中國的做法,嘗試用外國朋友能接受的話語和邏輯,來總結一些具有可複製性的經驗

在我把第二篇文章《疫情的故事:雲上大學生活》初稿發給Massimo後,他在郵件中回復,“我相信這段困難的時期可以促進我們兩國之間的親密關係。我希望我們能以這種方式做點貢獻。”在回信中我寫道,“義大利是偉大的國家,義大利人是樂觀且有創造力的民族,我相信困難一定會過去。為我們兩國的友誼乾杯!”

第一篇文章《疫情下的生活:來自中國的兩個經驗總結》于3月3日以封面文章形式發出

原文詳見:

Riapertura delle scuole in Cina: le misure adottate(中國的複學實踐),義大利百科全書研究院網站,2020-08-08

Le precauzioni prese in Cina per tornare al lavoro(中國的復工實踐),義大利百科全書研究院網站,2020-04-23

La vita universitaria “nella nuvola(雲端的大學生活),義大利百科全書研究院網站,2020-03-28

La vita durante l’epidemia: due lezioni dalla Cina(疫情下的生活:來自中國的兩條經驗),義大利百科全書研究院網站,2020-03-03 (作者:郎昆 清華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