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高教 >

十年光陰,我把一半的心留在中國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Jadranka Lukić(陸櫻桃) | 時間: 2020-11-03 | 責編: 羅天林

在十年時間裏,一個人能做多少事?從普通人成為人生贏家?出版一本暢銷的著作?亦或是週游全世界?若用兩個字來概括我的十年,便謂之“追夢”,而我,陸櫻桃,一位來自塞爾維亞的女孩,正是那位追夢人。沒有阿拉丁的神燈,沒有哈利波特的魔法棒,更沒有孫悟空的七十二般變化,唯有自己的堅持與奮鬥。

相遇·緣起

自打記事起,我便對語言和自然有著獨特的喜好,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未知世界的文化的好奇心也愈加濃烈。2010年秋天在諾維薩德大學哲學學院大樓出現紅字雙語橫幅,上面寫著:“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get acquainted with ancient civilization and learn Chinese.學習漢語,熟悉中國文化,領略古國文明。”當時,作為一名語言學的本科生,我一眼就迷上了這些方塊字,想了解文字背後的故事。我時不時悄悄從中國教授的辦公室經過,偷偷打量著裏面的裝飾:懸挂在墻壁上剪紙、熊貓吃竹子的水墨畫、櫥櫃中的茶壺與茶杯、瓷器花瓶等等,這些來自東方的用品和器具,都是我不曾想像過的,但它們都真實地展現在我眼前。它們有一股強大的吸引力,不斷感染著我,就此打開我與中國的緣分之門。

幾次徘徊之後,我試著與中國教授開始交流,他們非常友好,臉上總是帶著笑容,慈祥和藹,慢慢地我與他們也熟絡起來,申請到學漢語課程的機會。每次課上涉及的茶文化、剪紙、中國傳統繪畫、書法、太極拳等等,我都感覺是在探索一個遙不可及的世界,令人心馳神往。隱藏在神秘漢字背後的歷史文化尤其令我心醉,每當撫摸這些漢字,我的思緒就飄至千里之外的中國,時而俯瞰著籠罩在薄霧中時隱時現的長城,領略古時烽火連天戰不休的沙場;時而置身茂密的竹林山野,聆聽古語觸碰竹葉時發出的沙沙聲響;時而又徜徉古鎮沿街,細嗅空氣中陣陣的怡人煙火氣,欣賞身著傳統服飾、蒲扇半遮面的東方美人。我想,終有一天,我會親臨這個神秘的國度,探索迷人的奧秘。

然而,現實總是殘酷的,由於繁重的學習任務,我不得不中斷漢語和文化課程,而剛剛種下夢想到中國學習漢語與文化的種子,一直在等著機會萌芽成長。

相知·起航

畢業六年後,一次偶然的機會,一位朋友問我:“為什麼你不堅持學習漢語呢?難道你還不清楚掌握漢語就是掌握未來的世界嗎?”這個問題一下子擊中了我內心深處那顆塵封已久的“中國夢”的種子,如春雨一般將它澆灌,讓本沉寂著的夢想又重新萌芽生長。

她説的沒錯,過去六年中,世界格局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的經濟發展已在世界遙遙領先,許多國家設立孔子學院,人們開始學寫漢字,學説漢語,學習中國文化,中國與包括塞爾維亞在內的世界上眾多國家的關係越來越緊密。經過幾晚的輾轉反側,慎重思考,我決定追隨自己的夢想,報名了當地孔子學院的漢語課程。短短六個月內,我準備並且通過了漢語水準測試HSK3級,因為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去中國看看。懂得了夢想,這樣才會越追越有味道。

2018年,我有幸獲得了來中國參加夏令營的獎學金。手持機票,唯有感動的淚水能説明一切,我也愈發清晰,夢想是可以實現的!離開機場坐上大巴行駛在公路上,恍然間我有些茫然,我心裏想:這一切都是真的嗎?我掐了一下自己的大腿,隨即而來的疼痛感讓我確定這不是在做夢。先前在課堂裏、資料中、網路上了解到的中國,遠不及我親眼所見。極具現代化的玻璃摩天大樓,熙熙攘攘的車子,摩肩接踵的行人,發達的基礎設施等等,這些都是在漢語課上無法體驗到的。難以想像,中國擁有如此龐大的人口基數,但人們生活那麼秩序井然,很欽佩中國政府的治理規劃。那時候,我腦海裏的中國,不僅僅是一個歷史悠久,擁有獨特傳統文化的國度,更是一個充滿希望、面向未來的初升太陽般的形象。

夏令營開幕式當天,也是我的生日,老師們和同學們為我慶祝生日。我也很榮幸代表諾維薩德大學親自向塞爾維亞駐中國大使館贈送一張水墨仙鶴宣紙畫作為禮物,這也是我得到的最好的生日禮物。接下來的十四天,我有機會見識了浙江的空中花園,踏足古老的中國長城,感受古代中國人的智慧結晶與中國山河的巍峨壯麗;駐足上海外灘,仰望東方明珠這顆耀眼的星,俯瞰滾滾東逝的長江水;流連北京衚同街頭,體驗民間生活的安靜與喧囂。這一次,不再是想像,而是親身站在這片沃土上,享受它帶來的驚喜與震撼。正如中國的古語所説:“功夫不負有心人。”8年後,我的夢想已經實現了第一步,我的決定與努力都沒有白費,真是太神奇了!

回到塞爾維亞後,我清楚地認識到我和中國定會有解不開的緣結,便抓緊時間深造漢語,通過漢語口語考試HSKK。同時,我參加諾維薩德孔子學院的文學創作競賽,並在“我與中國的故事”環節獲得了一等獎。我把專業的認知語言學知識添加到故事中,將其闡述為一篇正式的論文,發表在針對文化、藝術、文學和戲劇的KULT雜誌上,為的就是讓更多的讀者了解真實的中國形象、知曉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2019年,我向中國的一所大學遞交了暑期研修獎學金申請,憑藉紮實的中文基礎與學習背景,獲得錄取並代表塞爾維亞在中國這所久負盛名的大學的哲學學院,與40余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員一起研修中國哲學課程。時隔一年再一次踏上這片土地,那種熟悉的感覺油然而生,仿佛這裡也是我的家鄉,只是這裡的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城市的現代化進程也越來越快。

短短的兩個月暑假,我們學習了很多有關中國哲學的課程,有以教育大家孔子為代表的以“仁”為核心的儒家經典,有以老子為代表的道法自然、大道無為的道家思想。儘管當時很難理解這些哲學思想的精髓,但是教授們深入淺出的講授,讓我感受到中國古代先賢的偉大,他們的這些思想至今仍然體現在中國的治國理政理念中。閒暇時,我會與小夥伴們一起徜徉在故宮,足跡遍佈故宮的角角落落,輕撫朱紅色的古城墻,猶如置身舊時,成為宮廷的一份子,跟著官員們一起上朝覲見,共商國是;一起前往三里屯,領略北京的大都會氣氛,仿佛化身一位現代派的女子,行走在時尚最前沿。

我們乘坐高鐵去山東參觀孔子的故居——曲阜孔廟,了解孔廟歷史,感受孔子作為教育大家的偉大。其實第一次來中國,我就聽老師説中國的高鐵又快又穩,在世界上遙遙領先,行進中硬幣放著都不會倒下。親自體驗後,果然名不虛傳,水杯放在小桌板上,穩穩噹噹,完全不用擔心裏面的水會灑出來,而且三小時不到就從北京到了曲阜,快速便捷又高效,不禁再一次感慨中國科學技術的發達。我想,如果古代中國也有高鐵的話,那唐代楊貴妃吃上新鮮的荔枝,應該只需要當天乘坐高鐵就能抵達,不需要快馬加鞭趕很久了吧。

相愛·情定

經過兩次短暫的夏令營體驗,我對中國的好感倍增,萌生了留在中國學習生活的念頭。帶著不捨再一次與這片美麗的國土告別回國後不久,我得知我有資格獲得孔子學院獎學金作為漢語進修生來中國進行為期一學年的學習,興奮之情難以言喻。歸心似箭,我甚至還沒來得及打開行李箱,就第三次踏入中國的家門。這一次不再是短暫的夏令營或課程研修,而是真正意義上長期的學習生活。九年的堅持,到中國學習漢語與文化的夢想終於實現,再一次印證了中國的古話:“有志者,事竟成。”

儘管前兩次的經歷已經為這次的學習做了預熱,我也熟悉了一部分生活方式和文化差異,對我而言,此次旅程依舊是全新的開始。在學校,除了日常的學習生活,我積極參加學校與學院的漢語角、運動會、以及志願者服務,這些都是我之前在中國未曾體驗過的活動,我還結交了幾位中國朋友,他們教會我使用APP打車、消費、租用共用單車、利用萬能的淘寶網購,足不出戶就能買到全國甚至全世界各地的産品,憑藉一隻手機就能行走全天下,十分便利。最讓我感到神奇的是在歐洲街頭從未見過的電動自行車,這種小車不需要像自行車用腳助力,也不會像汽車耗油才行動,它純靠電力驅動,更加方便,避免了大城市停車難的問題,滿足大部分人短途出行需求,而且環保,不會産生有害氣體污染空氣。後來,我從中國朋友那了解到,它有一個很可愛的名字,叫“小電驢”。

一個學期學習結束,我順利通過漢語水準測試HSK4級。正當我為即將到來的寒假和中國農曆新年做旅行準備時,新冠病毒疫情突然在中部省份爆發,傳播迅猛。中國政府即刻作出應對措施,利用全封閉的方式,阻斷傳染鏈。儘管這樣做會給中國的經濟帶來巨大損失,但是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至上。這也是我就讀的大學所奉行的原則,始終把我們國際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首位,及時做防疫宣傳、發放防疫物資,全方位保障留校國際生的安危。儘管我的許多朋友都擔心我,建議我收拾行裝返回塞爾維亞,但是我堅決婉拒他們的好意,無法打包行李離開而丟失了自己最終實現的夢想。

與此同時,我的中國小夥伴都加入了抗疫志願團隊,保衛自己的家鄉與家人。我也不甘示弱,成為校園裏的防疫志願者,一同與學院的老師們和同學們為抗擊疫情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中國朋友們笑稱我是勇往直前的國際後浪,他們又何嘗不是呢?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自信、勇敢、樂觀、青春與朝氣,切實感受到中國的自信與發展、力量與強大。一個國家的強大,不僅體現在林立的高樓大廈、網路科技發達程度以及先進的服務上,更加體現在年輕人的面對未來的自信狀態與實際行動上,即“少年強,則國強”。我親眼目睹了經過全國的努力,中國從疫情最嚴重的地區,成為現在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當世界局勢開始失控時,中國毫無私心地給予塞爾維亞在內的世界各國援助以及分享抗擊疫情的經驗,讓我深受感動,中國力量與大國風範在這裡體現的淋漓盡致,我也明白選擇留在中國是正確的。

2020年6月,我結束了一年的漢語學習。此時,再一次面對人生分叉路口,我不再迷茫,有一隻無形的手冥冥中指引著前進的方向。我毅然選擇繼續留在中國,申請孔子學院獎學金碩士生繼續提升自己,我早已無法和這片土地相分割,中國是一個因其真實性和獨特性吸引我多年的國度。

2010年到2020年,十年光陰,彈指之間,我早已把一半的心留在了中國。正如美國旅行作家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偉)在他的著作《尋路中國》中描述的那樣,駕車漫遊于中國的鄉村與城市,通過敘述普通中國人的角度來展現中國變革發展,未來我也將用自己的腳步丈量中國的每一寸土地,擁抱最美的風景,勇敢向未來報到,譜寫屬於自己與中國的青春旋律,奏響夢想的樂章。(作者:Jadranka Lukić(中文名:陸櫻桃)浙江農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