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滾動新聞 >

關於構建“五生課堂”的幾點思考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王賢鑫 | 時間: 2020-10-28 | 責編: 羅天林

近些年,以課程教學改革和招生考試改革為雙翼的教育綜合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推進,包括學生核心素養的出臺都讓基礎教育領域的一潭靜水激起了陣陣波瀾和漣漪。但教育改革不管怎麼改,品質始終是生命線和亙古不變的主題。課堂就成為落實教育改革和提升教育品質的主渠道。通過多年的理論學習、課堂觀察與實踐思考,筆者提出了構建尊重生命、以生為本、有趣生動、注重生成和聯繫實際生活即生命、生本、生動、生成、生活的“五生課堂”。

“生命”是“五生課堂”的基礎。

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曾經説過:“教育的本質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育是育人的事業,我們課堂中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是有體驗、有情感、有思想、能思維的人,因而,教師要尊重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作為一個人的尊嚴、獨特性,給予學生對一個生命所應有的尊重,教師要在班級裏營造一個寬鬆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感覺安全、愉快;作為一個人,本身都有愛與溫暖的需要,學生更是有其成長中脆弱性的特徵,更加需要愛、關懷、呵護與支援,因而,教師在課堂教學、日常與學生交往中,一定要對孩子滿懷愛與溫暖,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教師喜愛、關愛和熱愛著的,自己是有價值的;生命需要激情、燃燒與釋放,教師一定要用智慧去點燃孩子學習的熱情,不斷鼓勵、肯定孩子,相信孩子一定能做得更好,激發孩子努力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此外,人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教師要真正和學生做朋友,和孩子平等交流,走進孩子的內心,讓孩子信任自己、親近自己,不孤單,在潛移默化、課堂交流中影響孩子,對孩子進行價值引導。

“生本”是“五生課堂”的核心。

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真正以學生為本,包含以下幾層含義:第一,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徵、知識基礎、認知需要。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思維特徵、認知偏好、知識視野、可接受性等各不相同,教師在教學設計與實施過程中,一定要充分考慮孩子的年齡特徵和認知水準、需求,讓孩子真正學得懂、能夠理解、適宜認知,這是以學生為本的基礎。另外,還有考慮同一年齡階段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第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激發學生積極思維,有實際獲得。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安排任務、設置情境,引發學生提出問題和思考,促使學生産生探究的願望、興趣和求知的渴望,然後主動、自主地去質疑、批判、思考、探究、釋疑,在學習過程中體會求知、獲知的快樂,真正有所獲得。教師在此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幫助提升,促使學生去提出與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不斷將思維、思想和情感引向深入。第三,通過學習促進學生發現規律、增進認知、提升思維、學會方法,學會自主學習。每個學科都有自身的學習規律,每個學科的各個知識板塊內容也有其認識規律,教師應引導學生建立整體思維、宏觀視野,學會觀察、分析某類知識的特點、認知方式,發現知識存在、變化和認識的規律,訓練歸納、遷移思維,透過現象看本質,增進認知、提升思維,並學會掌握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自主管理,形成自主學習的方法與習慣。

圖 1 學生課堂上認真討論問題

“生動”是“五生課堂”的外在表現。

“生動”的課堂應該是學生認真投入的、生動的、富有吸引力的課堂。“生動”並不是非要學生熱熱鬧鬧、開展小組合作活動、學生展示交流活動等,而是指學生投入其中的一種專注神情與狀態,可能是學生正在安安靜靜、全神貫注地思考某個問題,可能是學生正沉浸于某種美好的情感之中,也可能是學生正在熱烈地討論某個問題,還可能是學生正在專心地進行閱讀、寫字,等等,總之孩子們認真投入、用心思考、有所觸動,這樣的狀態是生動的、動人的。這就需要教師具有較強的教學專業能力,能夠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有吸引力、激發學生的求知需求、情感共鳴等,促使學生真正投入學習情感,而不是游離于學習之外,精神渙散、神情冷漠。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創設各種學生能夠投入學習的情境、引發學生的思維,多啟發學生思考“為什麼?”探究現象背後的原因、本質,探索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而不是照本宣科,機械地搬運書本知識,讓學生覺得枯燥無味,被動接受,不能引發興趣、思考。

圖 2 學生課堂上分組提出觀點和假設

“生成”是“五生課堂”的激發。

“五生課堂”是開放的課堂,學生是主體,教師是指導者、幫助者,在開放的課堂上,學生們閱讀、思考、討論、探究,提出自己的觀點、想法,質疑、評價他人的觀點、想法,表達自己的情感、感受,嘗試自己操作、解決問題,思維碰撞、情感激發、方法探索,在這種狀態下,學生一定會生成很多觀點、方法,豐富對事物豐富性、思想複雜性、方法多樣性的認識。教師要做引領者,為學生創造思考、探究的時間、空間和氛圍,讓學生生發出自己的思考和方法。教師一定不能機械地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讓學生在知識學習中滲透自己的思維、情感,讓知識真正成為學生自己的知識。此外,還要指出的是,面臨資訊時代和網際網路+教育的挑戰,教師一定要“善用”多媒體技術和資訊技術,對此既不能不屑一顧、嗤之以鼻,也不能完全依賴,“善用”就是在“不用”和“濫用”之間把握好平衡,在實踐中筆者發現,有些教師在課堂上過度依賴PPT,把主要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PPT製作上,影響了對教學內容和學生學情的研究和思考,在課堂上過多播放PPT、視頻,促進了直觀感知,卻僅僅讓學生的學習停留在了感知,而沒有深度的思考與探究。“五生課堂”更看重的是學生深層次思維的激發和智慧火花的碰撞,努力促使學生進入一種探究、求知的狀態。

“生活”是“五生課堂”的回歸。

課堂教學應該是緊密聯繫社會生活的,通過學習促使學生對人生、生活有更多的理解、感悟,對生活中事物、現象的存在、原理有更多的認識,對生活中的美有更多的發現,掌握社會生活所需要的知識、能力,形成健康社會生活所需要的習慣,能夠應對現在與未來的生活,能夠為未來的專業生活打下良好基礎。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或改組。我們的課堂教學一定不能為學生築造空中樓閣,讓學生覺得知識是虛無縹緲、空的、無實際用途的,而是讓學生學習真實的、有價值的知識,符合學生認知、需求的知識,讓學生在學習中有實實在在的收穫,對學生當下的認識、情感、能力有切實的幫助,促使學生更好地應對、適應和創造生活,促進學生更好地健康成長,對學生的人生經驗更有幫助,成為學生自己能夠運用的知識。

總之,生命、生本、生動、生成、生活的“五生課堂”是真實的課堂,學生在課堂上真實探究、思考、行動,投入真實的情感。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相信學生,真正去促進學生作為一個生命個體的不斷成長,讓學生學會自主地去做事、思考,讓學生真正投入學習,專注、認真,能夠學得懂、學得會、學得通,在開放、思考的學習環境中,有所積累、生成與創造,能夠運用課堂中所學知識認識、理解生活,慢慢成長為具有獨立個性的生命個體,過有意義的人生。(作者係石景山區教育委員會基礎教育科科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