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滾動新聞 >

清華北大畢業生為何選擇到這裡的街道就業?

來源: 半月談網 | 作者: 孫愛東 裘立華 朱涵 | 時間: 2020-10-27 | 責編: 曾瑞鑫

網路曝光率並不算高的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3年來吸引了百餘名清華北大畢業的博士碩士落戶,不少人才更選擇了街道辦事處等平凡的一線崗位。一個地方區縣的基層一線,為何對頂級人才有如此吸引力?

他們在這裡感到了什麼,改變了什麼,會覺得“大材小用”嗎?

基層來了高材生

90後安徽小夥楊晨是北京大學環境地理學博士,放棄了數個經濟大省的選調生機會,選擇到杭州市余杭區工作。2018年8月,剛剛走出校園的楊晨先去了杭州市生態環境局余杭分局報到,2019年底成為共青團杭州市余杭區委副書記。

“我這身膚色,是在工地上跑了3個月曬出來的。基層工作比想像中辛苦,基層舞臺也比想像中精彩。”皮膚黝黑、戴著眼鏡的楊晨説,在環保部門工作時,常常白天跑工地、晚上寫材料,有時要忙到淩晨一二點,但撰寫的多份環境專報快速推動了實際問題的解決,讓他很有成就感。

2017年10月起,余杭區為清華、北大優秀畢業生打造黨政機關儲備人才招聘專場,截至2020年9月,余杭區黨政機關的在崗清北人才有102人,主要分佈在經濟金融、城鄉規劃、數字經濟等相關崗位上。

“我們曾經也擔心過,這些象牙塔裏的讀書郎能不能適應基層?現在看來,他們來了就能做到不怕煩瑣、不怕艱苦,有衝勁、有後勁。名校的培養到底不一樣。”杭州市余杭區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計子法説,尤其讓余杭區幹部同事們稱道的,是清北人才工作理念之新和自主學習能力之強。

哈爾濱姑娘李競菁先後畢業于北京大學和倫敦大學,以海外僱員身份入職余杭,主要承擔良渚國際生命科技小鎮的招商運營和管理工作。“小鎮從零起步,我工作近兩年來,進駐企業已從最初的1家發展到100家。”李競菁説。

今年疫情初起時,街道需要收集和管理人口的出行情況,入職閒林街道的北京大學電子與通信工程碩士陳吉利用自身專業優勢,精心設計了二維碼,居民們可以掃碼填寫問卷,3天時間成功收集到10萬餘人的出行資訊,大大提高了登記效率。

余杭為何有底氣?

余杭區到清華北大定向招聘高層次人才,底氣何來?

半月談記者了解到,在余杭區瞄準清北人才的2017年,該區財政總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總量成為浙江省“雙第一”;2018年和2019年,通過數字經濟發展帶動,余杭區連續兩年GDP總量位居浙江省首位,成為浙江區縣經濟發展的狀元。網際網路巨頭阿里巴巴,之江實驗室等一批浙江重點打造的創新平臺,都位於余杭區。

“目前整個余杭區有164名國家高層次人才,從海外引進的優秀人才多達5000余名,今年人才流入仍然呈正增長態勢。他們日常中少不得和基層打交道,基層幹部如果和他們連話都對不上,又談何精準服務呢?”計子法説。

各地都在“搶”的清北人才,為什麼願意選擇余杭?無他,只因為這裡以精心和耐心為人才打造舞臺。能夠在産業面貌日新月異,發展潛力充滿可能的地方更飽滿地實現自我價值,是吸引清北人才落戶余杭區的根本原因;余杭區誠意滿滿的一系列引才、育才政策,則是讓諸多高學歷人才來此紮根的直接原因。

“在我應聘前後,余杭區的幹部5次進京,和我們促膝長談,詳細了解需求。入職後,余杭區為我們提供了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預先談妥的人才補貼也沒有任何折扣。”楊晨回憶道。

“來到余杭區最大的感受是,不斷接觸新業態和新理念,督促我們努力提升自己,讓自己的知識儲備保持升級。此外,政府部門年輕人多、有活力,整體收入不低、有保障,我們能夠享受到地方發展的紅利,幸福感也比較強。”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博士、未來科技城管委會辦公室綜合科科長陳祥斌説。

“余杭區針對引進人才專門設立了‘菁航計劃’,制定‘一人一策’培養方案,為的就是將理論知識豐富的學生培養為實踐能力突出的專業型幹部。”入職臨平街道辦的北京大學哲學碩士朱思婧深有感慨。

清華北大學生和政府工作人員參加“菁航計劃”主題沙龍暨智慧運用賦能應急管理活動,並進行交流。

很多餘杭的基層單位在清北人才入職後,會優先選派這些年輕人到窗口接待、招商引資等一線崗位輪崗鍛鍊,既令清北人才加速融入當地,也讓他們對工作的天地有了深刻立體的認識。計子法介紹,高層次專業化人才到崗一年後,余杭區委組織部會通過聽取彙報、個別談話、民主測評、查閱總結等方式,深入調研引進人才的工作狀況,結合專業匹配度、作用發揮程度、本人綜合表現等因素提出工作改進建議或輪崗調崗方案。一些清北人才藉此調到了更能夠發揮個人特色和能力的崗位上。

“人才招引,我們並不拼政策力度,更在意的是人才引入中的堵點如何打通,人才在基層到底需要哪些政策支撐,有哪些後顧之憂要解決。”計子法説。

當真是“大材小用”嗎?

哈佛博士入職深圳南山區某街道辦,深圳南外高級中學、華中師範大學一附中等中學招聘清北碩博在內的高層次人才……近來,“高層次人才基層任職是否大材小用”一度是網友們多有質疑聲的話題。對此,來到余杭的天之驕子怎麼看?

“在余杭,我們每天都要和新鮮事打交道。城市大腦、數字賦能、區塊鏈、5G……學校教給我們的學習能力,在這裡仍有用武之地。也正是這樣日新又新的節奏,才讓我感到人生分外充實。來對了!”楊晨説。

“公共服務無小事,這對我來不是一句口號。不能從一磚一瓦的瑣細工作做起,就談不到人生發展的良好心態,何況瑣碎並不代表沒有意義,從細微處發現創新的契機,打開優化的空間,才是更迫切的工作。”李競菁説。

誠哉斯言。真正的高水準人才,理應更能認識到成才路徑的起點應該選在哪才踏實,人生的路,從哪展開才有真正的風景。

何況,這樣的選擇,不僅對同齡人來説有積極榜樣效應,對他們服務的當地,也有“鯰魚效應”。

“清北人才紛至遝來,迅速成長,讓我們本土的幹部有了緊迫感,有了積極‘充電’,轉變作風的自覺。這才是基層充實人才隊伍的理想局面啊!”計子法的臉上,有掩不住的欣然。(半月談記者:孫愛東 裘立華 朱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