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校長智庫 >

訾艷陽:教育的目的在於“得智慧”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時間: 2020-10-12 | 責編: 羅天林

自1896年建校以來,西安交通大學附屬中學(以下簡稱交大附中)始終不忘“興學、儲才、強國”的辦學初心,恪守“欲成第一等學問,必先砥礪第一等品行”的教育理念,五育並舉,發展素質教育,致力於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這與國家目前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方向高度吻合。

2019年9月起,訾艷陽擔任西安交大附中校長,進一步凝聚和繼承學校這一優良的育人傳統和特色,提出“規範辦校、品質立校、科研興校、文化強校”,以強烈的使命感、改革創新的精神進行“四輪驅動”改革。“我們必須在規範、高品質辦學的前提下,不斷改革創新,引領學校的健康發展,教育是一個重在實踐的行業,實踐出真知,方可得真諦。”他特別提到,教育的真正目的在於“得智慧”,這也是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所在。

校長要有使命感

2019年9月,訾艷陽調任交大附中校長。從高等教育到基礎教育,從教授到中學校長,訾艷陽開始面臨學生升學的壓力。“基礎教育要體現國家意志,校長要有使命感,要知行合一,旗幟鮮明的緊跟國家教育政策,不要為了考試而教學。不能穿教育改革的新鞋,走應試教育的老路。”

這種使命感的産生,與2013—2019年這6年的教育沉澱是緊密相連的。

當時,訾艷陽還是西安交通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他走訪了全國大概160所中學,足跡遍佈每個省份的重點中學,並因此而得以接觸眾多學生。

“接觸的學生多了,慢慢地就在心中形成了一桿‘秤’。”

這桿‘秤’也成了他日後擔任校長時的教育目標。

以終為始,他觀察到高校所需要和渴望的“人才”,也因此帶領學校更加注重學生四個方面能力的培養:

第一是對基礎知識深入理解的能力。基礎知識是最基本的知識技能,所謂的基礎知識,就好比是蓋房子要打地基一樣,沒有堅實牢固的地基,房子就沒有穩定性。

第二是自學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從“學會”走向“會學”,這也是當前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

第三是自我管理的能力。這是中學階段欠缺的一點,很多在中學優秀的學生到了大學“自由”之後,面對手機、遊戲等誘惑沒有自我管理能力,容易迷失自我。

第四是綜合素質。綜合素質是一個人的知識水準、道德修養以及各種能力等方面的綜合素養,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是社會發展的一般要求和趨勢,也是學校要著重培養的素質。

在訾校長看來,中高考要升學,要效益,學校教學需要服務於考試,但是又不能僅僅只為了考試。“學校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特別是學生的良好思維習慣和創新能力等,這才是教育最應該培養的,而我們的基礎教育在這塊是欠缺的。”正因此,他帶領學校致力於培養學生四個方面的能力,並以此當成自己的使命。“校長應該要把握好素質教育的尺度。”

教育要常求新

自1950年以來,我國已經推動實施了8次基礎教育改革,每一次改革的核心點都主要著眼于課程改革。目前,國家正在推進基礎教育領域第9輪課程改革。這次課改與新高考制度改革等內容有機融合,已成為推動基礎教育系統改革發展的強勁動力。2014年開始,浙江上海試水新高考改革;2019年,全國有6個省份使用了部編新教材;2020年秋季開始,陜西省也將進入新一輪課改。

“教育要常求新,新高考、新教材、新課改,關鍵在於‘新’,我們目前的教育模式和知識體系太陳舊了,過去的教育解決不了今天的問題。”面對新情況、新問題,訾校長在繼承交大附中優良傳統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四輪驅動”的學校變革模式。

一是行政效能驅動,發揮處室職能,明確管理責任,強調部門配合。意在通過重新梳理機構,精簡行政管理,提高效率。

二是師資發展驅動,培訓促進成長,評價激勵成長,鼓勵自我成長。

2020年8月,交大附中成立教師發展中心,並主要從組建教師研修共同體、注重青年人才培養、引進人才三個方面進行了嘗試。

以組建教師研修共同體為例,既有效傳承、強化了交大附中師徒結對的優良傳統,不負師徒結對的初心,又通過1-5星的評價機制,每組吸納5-6位老師,對全校200余位教師進行了評價激勵。其中,對由1星成長到5星的教師所實行的年薪制也是創新舉措。

再以青年人才培養為例,學校通過給新入職的教師設計3-5年的職業生涯規劃,並做好各階段的培訓,幫助教師實現職業發展目標。

最後以引進人才為例,交大附中利用教師發展中心從師範大學和教師學會引進優秀的教育人才。

三是教學評價驅動,優化評價體系,優質優酬激勵,注意人文關懷。

身為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訾校長無論在教學還是管理上都有很多的實踐體悟,也使得他對學校的教學品質評價有更深切的體會。他認為好的評價應該是“後界檢驗前界”,即要評價大學的教育品質,用人單位比較有發言權;要評價中學的教學品質,除了考分外,更重要的是學生進入大學之後的發展。

因此,推廣學生的教學評價,除了看考試分數外,訾校長更關注的是學生高中畢業後5-10年的後續發展。

目前,交大附中已經跟一些高校展開深度的交流,希望高校能把交大附中畢業的學生在大學期間的表現做一個反饋。這項工作在王佩東校長在任期間就已經開始進行,比如説5年階段,關注學生在本科期間參加的競賽、獲得的榮譽,以及學生本科結束後繼續讀研、出國學習的比例;10年階段,主要關注就業創業和最高學位。

四是課程創新驅動,創新教育理念,研發創新課程,打造智慧課堂。

“學習共同體”作為一種課堂形態,正在受到更多教育人的關注,這一概念由東京大學教授、日本教育學會前會長佐藤學提出。“學習共同體”希望讓學生學會學習、主動思考,讓教師轉變高高在上的心態,成為課堂上的激勵者、引導者和評價者,在未來知識型社會情況下,讓學生學會創造知識的能力。

佐藤學有一句精闢的論述:學習是從已知世界出發,探索未知世界之旅;是超越既有的經驗與能力,形成新的經驗與能力的一種挑戰。

交大附中在堅持“適度寬鬆,嚴格到位,向課堂45分鐘要效益”辦學特色的同時,積極探索“學習共同體”課堂模式的變革。“學習共同體是一種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方式的改革,倡導師生一起學習,互相促進,就是所謂的‘教學相長’。”訾校長介紹,“帶著這個概念,推動深度的課堂教學革命,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目前,交大附中和國內的學習共同體研究院展開闔作,聘請研究院的領航教師和學習共同體研究院院長、上海師範大學副教授陳靜靜到學校講學,以期推動課堂教學模式變革,讓課堂在老師精心的教學設計下,真正把翻轉課堂、基於項目的學習、研究性學習等進行大融合,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2020年秋季學期,交大附中的課堂全面開啟了“學習共同體”模式。

發揮思政課鑄魂育人功能

立德樹人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的根本任務,交大附中在德育教育上主要有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做好學生品行養成的教育。交大附中前校長王佩東提出了“19項美德教育”,即:整潔、禮貌、溫柔、責任感、誠實、幫助、團結、耐心、服從、快樂、慷慨 、善良、勇氣 、和平、愛心、友愛、感恩、同情、服務。  

第二個層次,做好公民教育,引領學生做遵紀守法的公民。

第三個層次,做好愛國主義教育。“交大附中背靠西安交通大學這顆大樹,其精神內核一脈相承,最重要的是繼承了西安交通大學的西遷精神。”1956年交通大學由上海遷往西安的過程中,形成了“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交大附中倡導學生做西遷精神的小傳人,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教育,家國情懷,提倡學生在愛國的集體內做樂觀的英雄”。

這三個層次德育教育的落實途徑,具體體現在交大附中的學科思政上。

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做出關於“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的重要論述,並特別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

2020年6月6日,交大附中“名校+”教育聯合體“學科思政”教學研討會在曲江校區一樓報告廳成功召開,訾校長以“教育的昨天、今天與明天——兼談學科思政價值”為題講話,他特別提到:課程思政不是一門或一類特定的課程,而是一種課程意義上的教育理念。其基本內涵是:所有課程都有傳播知識、培養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雙重功能,承載著樹立理想、堅定信念、培養三觀的責任。

“對中學來説,同樣應該對課程思政給予高度重視,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到教育教學全過程中去。”基於這種認識,訾校長帶領交大附中從思政課入手,結合德育內涵,深度挖掘各學科中的思政元素,注重典型示範和榜樣塑造,做到以先進帶普遍、以局部帶全域。

抓好思政課堂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交大附中重視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思想政治課作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為搞好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學校領導深入到思政課堂聽課,通過組織教師和學生座談會,及時了解課堂教學情況。 

同時,加大力度打造思政示範課程,基於課程性質和教學目標,確立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課程定位,積極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通過對教材內容進行增加、刪減、濃縮、提煉、調整和遷移等,使學生迅速理解知識,生成理論知識,形成完善的思想政治體系。

建好思政隊伍

交大附中現有“全國優秀教師”2人,特級教師5人,陜西省教學名師6人,三級三類骨幹教師共138人。其中,政治學科中心有高級教師21人,陜西省學科帶頭人2人,陜西省教學能手6人,西安市教學能手4人,西安市學科帶頭人2人,西安市骨幹教師3人,區教學能手4人。

為了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和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按照《陜西學校“四好”思政課創優行動方案》和《關於舉辦全省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大練兵”省級教學展示的通知》要求,2019年11月,交大附中選派張康軍老師參加陜西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大練兵”現場展示活動省級教學展示活動並取得優異成績。

做好思政教研

交大附中政治學科組與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聯合,依託西安交大大、中、小完整的思政課教學體系優勢,交流思政課教學經驗,相互學習借鑒,探索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路徑和舉措。

政治學科組將交大人愛國奮鬥的西遷故事融入課堂,編寫了《承西遷魂 築青春夢 做新傳人》弘揚“西遷精神”中學生系列讀本的校本教材。在讓學生深入了解體會老一輩交大人不怕困難、無私奉獻、為國奮鬥的西遷精神的同時,引導學生爭做西遷新傳人,使學生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擔當,增強其公民意識,培養其家國情懷,最終使故事照進行動中,為實現青春夢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匯聚鮮活的磅薄之力。

未來教育的關鍵在於“得智慧”

1993年10月7日,錢學森在給錢學敏的一封信中,談到要培養18歲的碩士,即“大成智慧教育的碩士”。此後,“大成智慧教育”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

“錢老是我們西安交大的傑出校友,我對他的這個教育思想深表認同。”問及對未來教育的定義,訾校長回答:“關鍵就是‘得智慧’。”

“未來教育要教會學生使用知識,創造知識,要‘得智慧’。”他從經濟學角度對此進行了闡釋:人們現在處於工業社會,主要以産品的設計、流通、使用為主要的教育手段,知識的教授更強調“性能”,以學習成熟型和經驗型的知識為主。與此對應,到了後工業時代,教育的特徵則要以知識的創造、傳遞和使用為主。

歸而言之,“工業農業解決今天的問題,科技創新解決明天的問題,教育就是要解決後天、未來的問題。”

正因此,要解決明天和未來的問題,關鍵在於教育變革。

“教育是一個重在實踐的行業,實踐出真知。做教育改革時,我們也要考慮充分,不要輕舉妄動。”以“強基計劃”為例,2020年首次招生效果平平,多所大學未完成招生指標,部分高校完成率僅為50%。

“只有改革協調到位,我們的教育才能解決明天和未來的問題。”在訾校長看來,以分數作為唯一依據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招考要參考綜合素質評價,關鍵在於‘教、學、考、招’要同步進行。

“未來教育已經不單是比學習成績,而是比學習力;不再是直線式培養路徑,而是多樣化特色育人,面向未來的教育,關鍵在於‘得智慧’——教給學生解決沒有確定性、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的智慧!”訾艷陽如是説。

訾艷陽簡介:訾艷陽,工學博士,西安交通大學“騰飛”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新世紀人才。現任西安交通大學附屬中學校長,中國振動工程學會故障診斷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招生考試研究分會秘書長。出版著作與教材4本,發表論文100余篇,其中SCI收錄8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