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滾動新聞 >

AQA後疫情時代的教育重塑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史根東 | 時間: 2020-09-05 | 責編: 曾瑞鑫

後疫情時代的教育重塑

Reshaping for Education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史根東

要點: 

後疫情時代將是一個持續時間長久又充滿不穩定性與不確定性的歷史階段。後疫情時代下的新常態主要有,人和自然的關係將越加具有脆弱性、敏感性、突變性;建立與完善需要長期應對疫情的主動適應機制與警示保護系統;以可持續發展作為核心主導理念的工業、農業、商業、科學技術與文化。後疫情時代的教育重塑,是各國政府與教育系統面臨的嚴峻挑戰。面向後疫情時代實現教育重塑的關鍵環節是,第一,重塑學習方式;第二,重塑學習內容;第三,重塑育人目標。以弘揚偉大抗“疫”強國精神為重點,開展全民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教育實屬迫在眉睫。

關鍵詞: 後疫情時代 重塑學習方式 重塑學習內容 重塑育人目標

綜合眾多專家學者的研究結論,後疫情時代將是一個充滿不穩定性與不確定性的歷史階段。面對後疫情時代進行教育重塑,是各國政府與教育系統面臨的嚴峻挑戰。正如世界經濟論壇執行主席克勞斯.施瓦布指出的:“如果我們想有更好的結果,世界就必須迅速共同採取行動 ,從教育事業、社會契約到工作條件重塑我們社會和經濟的方方面面”。(克勞斯.施瓦布《我們需要資本主義2.0》載德國《商報》網站2020年6月4日 摘自《參考消息》2020年6月8日)本文僅就如何認識後疫情時代及如何面對其需要推進教育重塑,談一些粗淺認識。

1.後疫情時代及其新常態

據世界衛生組織記錄,在過去80年發生的20多次跨國界重大疫情中,8次發生在最近十年,包括2012年的中東呼吸綜合症、2014年的埃博拉、2016年的H7N7、2017年的瘧疾和2019-2020年的新冠疫情等。顯而易見,此類全球性重大疫情已由原來70年中每5.8年發生一次,迅速演變到近10年中每1.2年發生一次。這是人類面臨的嚴酷現實。循此趨勢,未來10年及更長時間內,重大疫情年發生率只會越加甚于每1.2年一次,即密集度持續加大。這是我們面臨的越加嚴酷的現實。

究其原因,按照世界衛生組織報告,近十餘年疫情頻發的一個重要誘因是全球氣候變暖。1906年到2005年這100年的時間,全球地表的平均溫度升高了0.74攝氏度。根據美國戈達德太空研究所的數據,2019年的全球平均氣溫比80年前的1939年上升了1攝氏度。數據顯示,最近這一百年是過去一千年中最暖的,而最近的十年是過去一百年中最熱的。2019年2月7日,聯合國發佈消息,2月6日中午在南極北部的觀測站測量南極的氣溫為18.3度,這是南極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氣溫。對此,已多有專家做出研判。英國學者勞麗.加雷特警告説:“在人類互相交戰,爭奪越加擁擠的地盤和稀有的資源之際,優勢將轉向微生物一邊。它們是我們的天敵。如果作為智人的我們不去學習如何在一個不給微生物提供多少機會的理性的地球村落中生活,那麼它們將獲得勝利。”(勞麗.加雷特:《即將到來的瘟疫》1994年 引自《柳葉刀》主編理查德.霍頓《冠狀病毒是全球科學政策最大失敗》,載英國《衛報》2020年4月9日,轉自《參考消息》2020年4月11日)      

對於後疫情時代全球不可持續發展問題之普遍性、深刻性與嚴重性,聯合國在近期發佈的最新報告中給予了明確剖析,足以引起人們的警覺。2020年5月19日,聯合國秘書長髮布《202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進展報告》(UN Secretary-General Releases 2020 SDG Progress Report)。報告利用2020年4月之前SDG指標框架所包含的最新可用數據,列舉了COVID-19疫情對SDG進展的影響。比如,關於“目標1:消除世界各地各種形式的貧困”,其影響是:“COVID-19疫情導致數千萬人重新陷入極端貧困。儘管疫情期間著重強調需要加強社會保護和應急準備與響應,但這些措施不足以保護最需要保護的窮人和弱勢群體“。關於“目標2:消除饑餓,實現糧食安全和改善營養,促進可持續農業”,其影響是: “受COVID-19疫情的硬性影響,約有3.7億小學生失去了他們賴以生存的免費學校餐。必須立即採取措施加強糧食生産和分配,以減輕和儘量減少受疫情的影響”。關於“目標3:確保所有年齡段所有人的健康生活並促進福祉”,其影響是:“COVID-19疫情正在破壞全球衛生系統,並威脅到已經取得的健康成果。大多數國家,特別是貧窮國家,沒有足夠的衛生設施、醫療用品和醫護人員來應對激增的需求。各國需要綜合的衛生戰略並增加衛生系統支出,以滿足緊急需要和保護衛生工作者,同時需要全球協調努力來支援有需要的國家”。關於“目標4:確保包容性和公平的素質教育,併為所有人提供終身學習機會”,其影響是:“關閉學校以阻止COVID-19疫情擴散,這對兒童和青年的學習成績以及社會和行為發展産生了不利影響,影響了全球90%以上的學生人口。即使向許多學生提供了遠端學習,但生活在偏遠地區、赤貧、脆弱國家和難民營等弱勢環境中的兒童和青年卻沒有同樣的機會。數字鴻溝將擴大現有的教育平等差距”等。

囿于上述系列不可持續發展問題的長久存在與演進,後疫情時代自然、社會、經濟與人文領域已經、正在與將要發生較大幅度的異動、演進與變革,即形成前所未有的新常態:

——在後疫情時代,人和自然的關係將越加具有脆弱性、敏感性、突變性。:諸如城鄉環境被污染而滋生病毒,危害人類健康;北極冰山加快融化過程,致使被萬年冰封的多種細菌與病毒得以復活與獲得釋放;已經被人類戰勝與滅絕的疫情死灰複燃,造成新一波疫情蔓延等,都值得加以百般警惕與防控。

——在後疫情時代,建立應對以上發展態勢的主動適應機制與警示保護系統,應當也必須成為後疫情時代社會生活的新常態,主要包括:建成人同自然(含山水林田草禽畜蟲獸菌)與疫情等生態要素相互共存共生的和諧關係,進而建立常年社會衛生保健抗疫醫療系統及全民身心健康與生命安全共同體。

——在後疫情時代,在建立有效運作機制與工作系統以把握與控制好各生態要素均衡關係前提下,穩健建設以可持續發展作為核心主導理念的工業、農業、商業、科學技術與文化,越加成為後疫情時代國民經濟發展的新常態。

——在後疫情時代,受到以上社會衛生保健抗疫醫療系統及全民身心健康與生命安全共同體的有效保障,以及可持續發展國民經濟體系的強力支撐,青少年和全體國民越加樹立敬畏自然、愛護環境、節約資源、防控病毒、遏制全球變暖、維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越加形成注重衛生、文明交往、保持社交距離、遵守良好行為習慣,以及體魄健壯、心態愉悅、舉止高雅等高尚品質與精神面貌,應該也必然越加成為後疫情時代人文精神與文明社會走向的新常態。

後疫情時代正在到來,與之俱來的系列新常態正在隨時顯現在人們眼前。面對這樣的新常態,推進教育重塑勢在必行,其關鍵環節是重塑學習方式、學習內容與育人目標。

二、後疫情時代的教育重塑

1.重塑學習方式:幫助學生怎樣學習?

重塑學習方式是基於學習者內在發展需要或囿于外界環境變化而變革與更新學習形式及手段的過程。適應正在到來的後疫情時代的環境變化,重塑學習方式更是一個關乎教育自身存續下去的緊迫性問題,因而是一個自然啟動的全球性同步推進過程,已經積累了廣泛的經驗。

據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2020年3月的課題組報告,全球眾多國家採用線上教育方式推動學習重塑進程。以部署線上教育課程為例,法國在31個大學區開展線上教學集中化、中心化、統一化管理,做到三個統一(統一平臺、統一教學資源、統一註冊入口),實現每一個學生線上教育的全員覆蓋,其經驗受到廣泛好評。另外,美國、法國、義大利等國採用定期向學生與家長髮布關於病毒資訊與開展專題培訓的方式;英國、義大利等國還注重對教師和校長進行遠端教育培訓,普遍産生了不同程度的積極效果。

與此同時,學校停擺與居家學習方式也面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對學校教育成效産生歷史性干擾與破壞。首先,隔斷了師-生與生-生面對面合作學習、在團隊環境中實現師生共同進步的育人進程。本來,學校的價值在於提供學習者共同接觸、思維碰撞、情感同化、認識趨同、催生道德進步與創新思想的成長空間。失去了這樣的空間,就弱化了、缺失了少年兒童優質學習與健康發展的必備外部因素。其次,不少中小學生頻生心理疾患並傷及身體健康。據美國《教育週刊》2020年4月調查表明,疫情與居家學習對相當數量教師與學生心理産生負面衝擊,壓抑師生情緒。76%學生和66%教師因技術障礙而沮喪、因課業負擔而壓抑、因長期在家學習而孤獨與情緒低落,學習效果普遍不盡如人意。又次,由於學校停擺導致不少家長離開工作崗位去照顧孩子與家庭,直接傷及企業與經濟效益。據OECD一項調查顯示,每停課4周,英國GDP減少3%,美國GDP減少0.24%。再次、數字技術教學素養準備不足拖了線上學習的後腿。該項調查表明,約1/4校長認為,教師數字技術素養短缺嚴重阻礙學習; 53%教師不會指導學生使用ICT完成作業。中國教科院上述調查得出的結果是,不少學生因家庭經濟條件不能按時與優質接受線上資訊,他們的學習機會受到很大限制,相當數量學生線上學習效果較差。 (引自《國際觀察:後疫情時代,教育該怎麼辦?》,載《中國教育智庫網》,2020年7月10日)。

儘管面對困難,我國正規教育系統在前一階段已經積累了不少成功經驗,主要包括,以教育部和地區教育行政-教研部門為主導,以學校為單位,利用網際網路、電視等多種遠端教育途徑,注重指導學生開展居家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家長指導學習與創新學習,採用線上測試等方式評價指導提高學習品質。實踐表明,各地在組織指導居家線上教學與學習産生了多方面的實際效果,諸如不間斷地延續了學生原來的學習內容與學習過程,強化了學生自主學習、獨立學習、主動學習的能力訓練與習慣養成,促進了家長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發揮重要責任者、指導者與管理者作用,部分有潛力和良好家庭條件的學生利用網路、大數據等進行合作學習與創新學習,取得具有社會效益的科技創新學習成果,有力度地助推了學生可持續成長與發展。

面對疫情在未來較長時間內可能對教育和學習領域帶來的消極影響,教育行政部門與各級各類學校有必要及時做出風險預判,並調查與總結階段性成功經驗,全面研究制定線下教育和線上教育同步建設與同步發展完整體系;尤其要注重強化落後地區尤其農村地區線上教育的“新基建”尤其是“扶貧攻堅”工程建設。

在當前抗擊疫情形勢下,重塑學習方式、實行居家學習與開發線上教學是一個已然性的問題,即在別無選擇情況下已形成共識與採取行動。在具備和不斷完善“新基建”(含基礎設施等“硬基建”和人員技術水準與培訓等“軟基建”)條件下,越加走向新常態的居家學習、線上與線下教育雖然多有經驗積累,其仍然面臨的嚴峻挑戰是,如何在指導學習者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創新學習上實現理念、設計、方式、評估、技術等多維度的嶄新突破。正是在這裡,存在著育人視野、育人效果的高下之別。

2. 重塑學習內容:用什麼新內容教給學生?

重塑學習內容在原有學習內容中賦予新的內涵與成份的過程。同重塑學習方式相比,這是一個未然性問題。本來,一台電腦、一個iPad、一部手機,就可以上課了,就可以完成課表了。事情顯然不是那樣簡單。面對帶有極大不確定性疫情的長久侵擾,教育者理應通過必要的知識講授與思想引導以開啟心智與培育覺悟,並通過以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的課程設計並實施,達到提高學習能力、樹立正確價值觀、培養社會責任感與付諸實際行動的效果。

由此可見,面向後疫情時代的學習重塑,既應解決完善基建設施一類的硬體和載體問題,更應注重解決更新知識、培育能力與踐行正確價值觀一類的軟體與內容問題,即應同時解決學習方式與學習內容重塑問題。需要強調的是,適應現實與未來的需要,在繼續講授原有教學內容基礎上,大力充實、強化以病毒、抗擊疫情、健康生活方式、醫療衛生體系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等為核心詞的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教育領域的嶄新學習內容,即加快實現體現時代精神的學習內容重塑,是教育系統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令人遺憾的是,有關是否應該同步重塑學習內容、應該重塑怎樣的學習內容,教育界尚未普遍加以重視,或者尚未在討論中達成共識,也未能採取廣泛的行動。

在這方面,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部分實驗學校的經驗可能具有一定借鑒價值。自2020年5月以來,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全國工作委員會、世界遺産青年少年教育中心、中國健康管理協會、中國科技産業化促進會聯合組織實施了面向全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實驗學校的“抗擊疫情—守護校園”專題實踐研究經驗的調查與案例收集活動。令人始料未及的是,來自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區的500余名教師、2560余名學生及其組成的400余個學生社團中,涌現出了以研究編制校園抗疫、教室抗疫、操場抗疫、圖書館抗疫與居家抗疫為主題的系列設計文本或手冊等琳瑯滿目的可喜成果。在實驗學校教師與家長指導下,一大批少年兒童受到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啟示,熱情而主動研製出了諸如智慧測溫儀、圖書館自動查詢卡、校園臭氧動態消毒櫃、智慧型與愛心型口罩、課堂防疫測試儀、防疫手錶 、安全殺菌機、創新筆盒消毒器、萬能防疫小背心、太陽能AI洗手液瓶、智慧黑板機器人、智慧無接觸收作業車等數十個抗疫主題科技創意作品設計方案,真是難能可貴。同時,師生們還創造性地推出了編制手冊、詩歌寫作、詩朗誦、舞臺劇、課本劇、自編歌曲、雲合唱、雲學習小組、立體繪本、手抄報、思維導圖、視頻訪談、群體課程、卡通畫、視頻製作、校園宣傳片、科技創新節雲活動編導設計等琳瑯滿目的展示與傳播形式,顯示出了令人振奮的蓬勃朝氣與創新活力。

以“雲”學習小組為例,學生通過線上學習方式,分小組展開專題研究,包括“良好的洗手習慣可以防控病毒”、 “保持良好生活方式” 、“消毒水對環境的影響”、“校園抗疫解決方案設計” 、“ 5G網路等新基礎設施建設”, “攜手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然後,他們用手抄報、繪畫、辯論、視頻形式,在校園和社區進行廣泛傳播。

實踐給人們的啟示是,能否實現教學與學習內容重塑,關鍵不在於技術,而在於教育者是否具有時代意識、全球視野、家國情懷與社會責任,以及是否具備將全球教育發展趨勢、國家教育戰略和自身育人實踐相互對接並做出創新設計及付諸常態工作的專業能力。在這方面,先行開展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的一批實驗學校成功經驗的確值得借鑒。

為應對未來十年國家與全球教育發展面臨的挑戰,首先,十分需要各級政府在繼續貫徹落實《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目標過程中,注重實施UN《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有關教育的部署。要以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為主渠道,結合抗擊疫情有關內容,將該議程中可持續發展目標3、目標6、目標9與目標11作為突出重點,以分別致力於實現“解決疾病傳染、形成良好健康生活方式與福祉、”“提高衛生水準、”“形成建造有抵禦災害能力的基礎設施”以及“能在災害處境中具備抵禦能力”等緊迫性效果。

其次,十分需要整個國民教育系統與終身學習體系在全面落實國家教育現代化有關具體目標的同時,注重參照UNESCO-2019報告《可持續發展教育:促進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2020-2030 )的相關倡議,尤其注意強化補充與明確以下緊迫性目標:提高廣大公民的抗疫知識水準、免疫力水準、抗病毒水準、身體健康水準,養成可持續生存本領和可持續生活方式,完善家庭與社區公共衛生體系,維護國家生態安全與建設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保障全體公民都能實現終生可持續成長和可持續發展。

又次,十分需要每一位學習者通過線上線下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實踐創新活動,自覺增強個人基礎健康體能,提高免疫能力與抗病毒能力,養成個人良好衛生保健習慣,培養可持續生存本領和可持續生活方式,保障自身和人類社會每一個成員都具備良好的身體心理健康素質,以及越加全面的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素養。惟有人人覺悟起來、行動起來,才能保彰所有學習者在疫情與後疫情時代可持續的成長起來,全民學習的目標才可能最終實現。

隨著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教育之嶄新學習內容充實其中,居家學習、線上與線下教育即可被賦予高端的時代精神、高遠的全球視野與高尚的人文品位,效果和前景值得期待。

3.重塑育人目標:培養具備何種素養的人?

重塑育人目標指向的是在培養青少年核心素養過程中,重點關注當今時代發展要求他們具備的嶄新價值觀與關鍵素養,以加快塑造新時代社會主義新型國民的精神風貌。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穆罕默德.巴拉迪認為,“價值觀的重新調整是人類進步的一個不可回避的特徵”,調整的方向是,培養諸如人類尊嚴、尊重、奉獻、平等、包容、多元和團結的價值觀,進而建立基於如上原則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就是可持續發展價值觀的核心涵義。

無論是總結與表彰一批中小學生參與抗疫校園創新實踐活動中的部分優秀成果,還是回顧與檢閱中國人民在前6個月抗擊疫情戰場上的全部英雄壯舉,都能夠使我們汲取到一種新時代價值觀的強大力量,並且正在凝聚成一種值得繼續弘揚的新的民族精神:偉大的抗“疫”強國精神。概括起來,這一偉大抗“疫”強國精神包括五個層面的涵義:

第一、走向生態文明的國家理想。追求人與自然和諧,追求綠色發展繁榮,追求熱愛自然情懷,是可持續發展的本質要求,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理想目標,更是全國人民付出千難萬險與流汗流血代價而希望得到的回報。 繼續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更加堅定樹立走向生態文明的全民理想, 美麗中國的願景就一定會早日實現。

第二、萬眾一心與同舟共濟的全民信念。在黨中央與國務院的堅強領導和統一部署下,舉國上下萬眾一心、全球華人同舟共濟,凝聚成了一股戰勝疫情與推動國家可持續發展進程的強大力量。這一中華民族光榮傳統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必定是我們應對任何挑戰而勝券在握的法寶。

第三、崇尚健康、綠色、尊重、和諧的人文素養。自覺轉變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習慣與生活方式,養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和諧健康的生活風尚與高尚人文素養,是廣大人民群眾從防範與抗擊病毒與疫情中悟出的深刻經驗與教訓。記取這一經驗教訓,強化培養人文素養,不僅關係到每個人可持續地健康生活,可持續地享有幸福人生,也更加關係到可持續地實現偉大祖國的萬年太平盛世。

第四、居安思危與共克時艱的集體擔當。疫情突然來襲給我們的警示是,如同全球變緩不斷帶給世人越來越多極端天氣與重大自然災害一樣,多種病毒與傳染病大規模流行,將會“轉成慢性的,像流感一樣長期在人間存在”(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語)。對此以及其他隨時可能再次襲來的災害與不測,我們有必要樹立憂患意識,常年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做好多方應對準備,發揚集體擔當、守望相助、共克時艱精神,堅定不移地推動可持續發展進程。

第五、心繫人類共同命運的全球意識。中國政府一直與世界衛生組織保持密切溝通,不但在疫情出現的第一時間向世界衛生組織分享新型冠狀病毒全基因序列,而且組織中方專家與國際專家深入開展交流,並大力支援援助其他國家,有效地參與阻擊全球疫情持續蔓延的態勢。這是中國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做出的新貢獻。樹立心繫人類共同命運的全球意識,以抗擊疫情與繼續落實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為契機開展更廣泛的國際合作,是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一種國際擔當。

顯然,在原有青少年核心素養和國民素質的涵義中,雖然包含涉及上述五方面內容的部分元素,但遠未形成植根于抗疫人民戰爭大地上的更為全面、鮮明的系統性概念構架。面對正在到來的後疫情時代的嚴峻挑戰,深度重塑和整體培育全體人民的嶄新價值觀和國民精神,乃是新時期教育現代化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和緊迫任務。   

人間正道是滄桑。可以預言,通過實現教育重塑,廣大青少年和全體公民一定會越加堅定確信和自覺踐行可持續發展與生態文明這一人間正道。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經過抗擊疫情磅薄戰場的洗禮,在偉大的抗“疫”強國精神鼓舞與激勵下,社會主義中國一定會越來越穩健地走在可持續發展的康莊大道上,高歌猛進地步入生態文明美好境界,實現美麗中國的絢爛夢想。

(作者: 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全國工作委員會執行主任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