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為教育資訊化按下“快進鍵”,也讓處於 “十年規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的教育資訊化建設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迎檢。這場“史無前例”、“事無前例”的大型線上教育實驗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後疫情時代”,又該如何揚長短補,滿足剛需?
近日,記者從有關方面獲悉,針對教育資訊化行業資源分散、標準不清的現狀,基於國家課題打造的“中教雲數字課程教材雲平臺”已於今年6月正式上線。平臺將以教材為切口,有序整合不同門類的學習資源,打造“中央廚房”,為用戶提供“功能表式”的配送服務,讓優質教育資源變得觸手可及。
疫情為教育資訊化按下“快進鍵”
“短時間內,幾億學生從線下搬到線上,本身就足以説明,前期的教育資訊化建設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就。但是,要想成為一名‘全優生’,在內容品質、資源適配、技術支撐以及教師的資訊化素養等方面還要加把勁。”作為中教雲集團中教雲數字課程教材雲平臺負責人,趙子瑩此前曾長期從事教育資訊化方面的教科研工作,對於此次疫情“大考”感觸頗深。
她表示,此次疫情暴露出的問題雖然涉及到方方面面,但最突出的矛盾還是“有平臺無優質資源”。換句話説,學校缺的不是平臺,而是內容。比如,受疫情影響,很多教育機構紛紛轉戰線上,為了搶佔流量紅利,不惜開打“行銷大戰”。但是,由於機構良莠不齊,提供的教育資源品質難以保證,給學校、學生和家長造成很大因擾。再比如,由於缺少“利手”的線上教學工具,即便是北京這樣的教育發達地區,很多老師為準備一個小時線上課程,往往要花費五六個小時去製作課件,負擔倍增,事倍功半。很顯然,如果線上教學“常態化”,這樣的狀況將難以為繼。
“教育資訊化建設確實到了從平臺建設轉向資源建設的‘戰略拐點’。”趙子瑩介紹, 2019年,教育部委託中教雲和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共同開展“國家數字課程教材雲平臺”的課題研究,依託國家課題,本著“國家出政策,企業搭平臺,學校買服務”的思路,“中教雲數字課程教材雲平臺”應運而生。作為行業“破局者”,趙子瑩和她的團隊做好了迎接挑戰、穩紮穩打的準備。但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給教育資訊化按下了“快進鍵”,也把平臺推上了風口。她坦陳,“確實有一種被風吹著跑的感覺!疫情下,全國各地公立學校對優質教育資源和系統化服務的需求都被放大。原本2020年只計劃開拓兩個試點地區,但是,按現在的節奏,將遠超預期,資源單位也有望達到200家!”
切中痛點,打造教育的“大眾點評”
“我們不生産資源,只是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搬運工。”趙子瑩形象地給出了“中教雲數字課程教材雲平臺”的定位。作為一個仍處於試運作階段的新平臺,它被市場接受的速度、程度,都遠遠超過了預期。對此,趙子瑩坦陳,疫情的確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更深層的原因在於,這種新的模式切中了整個行業的“痛點”——整合優質教育資源,不僅賦能了以公立體系為主的“需求側”,同時也盤活了資源的“供給側”。
趙子瑩表示,教育資訊化市場體量大、資源高度分散、地域性強,對供需雙方都是難題。從“需求側”來看,公立體系對教育産品的需求正在發生變化:教室裏需要的不僅僅是教學硬體,而是高品質的內容與服務。但是,由於以往資源提供方都是“單兵作戰”,産品相對單一,很難滿足學校的“所有”需求。而且,不同平臺間數據、資訊無法打通,形成“資訊孤島”,導致“有平臺無資源”。而“中教雲數字課程教材雲平臺”的出現,則從根本上為學校“鬆綁”——只要根據自己的個性化需求,從平臺提供的資源“功能表”上勾選相應的內容,標準化、優質的資源和服務就可以“一鍵直達”。
而從“供給側”來看,由於“單兵作戰”,難以形成合力,導致産品單一、資源重復開發、戰線過長,市場情況並不樂觀。比如,大批三四線城市的教輔機構,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就遇到“瓶頸”,他們能夠生産非常優質的內容,但是由於在地方難以招募到一流的技術人才,在轉型過程中舉步維艱……因此,資源提供方對系統化整合服務的需求,並不亞於需求方。
“網路環境下,無序、混亂的競爭,讓很多真正優質的教育資源難以‘浮出水面’;而基於傳統的政府採購模式,作為資源真正的使用者,老師和學生其實並沒有選擇權。”趙子瑩介紹,“中教雲數字課程教材雲平臺”有一套完整的評價機制,通過用戶最真實的使用感受,凸顯一線教師的採購權,同時將優質的教育資源迭代出來,從而促進整個行業的良性迴圈。打造數字化教育資源的“大眾點評”,也是“中教雲數字課程教材雲平臺”的重要功能和定位之一。
搶先一步,深挖行業“護城河”
作為教育資訊化行業的“加速器”,“中教雲數字課程教材雲平臺”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但是,趙子瑩深知,任何一種模式都存在被複製的可能,想走得更遠,必須搶先一步,深挖行業“護城河”。
一是標準。在趙子瑩看來,中教雲集團首先是一家做標準的企業。作為承載 2035 國家戰略的“網際網路+創新教育”平臺,“中教雲數字課程教材雲平臺”以國家課程標準和網際網路資源建設標準為參照係,融合了課程標準、出版標準、教育資訊化標準,逐步形成包括資源準入標準,服務標準和流通標準等一整套科學嚴謹的資源準入標準體系。她坦陳,“曾經設想了許多困難,但推著往前走,也就一個個地攻克了,比想像中順利。究其原因,教育資訊化行業需要一套標準,這也是整個行業的剛需。”
二是資源。“中教雲數字課程教材雲平臺”以數字教材為切口,聚合不同品類的教育資源。目前,已經獲得國內多數主流出版社原版數字教材的授權,接入人教版、外研版、北師大版、蘇教版、教科版等多元版本數字教材,成為國內版本覆蓋全面、類型相容多元、資源融合豐富的數字教材綜合服務平臺,為各級教育部門帶來極大便利。同時,在短時間內,已經聚合了不同品類的上百家優質教育資源提供方。趙子瑩透露,年底前,這一數字將超過200家,所覆蓋的品類也將更加齊全。
三是技術。作為理工科博士,趙子瑩始終認為,技術是平臺最重要的“引擎”之一。而實際上,雖然自詡“資源的搬運工”,但其背後,依託於人工智慧、大數據等高科技的強力支撐。比如,應用區塊鏈技術對平臺上所有教育資源進行溯源追蹤,避免任何企業的資源被非法盜用。同時,也能夠確保在流轉過程中,經過教師二次加工的優質資源,在開放共用的機制下發揮最大作用、實現最大價值。到目前為止,平臺與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眾多知名高等教育機構合作開展的人工智慧、知識圖譜、區塊鏈應用等研究項目,已經獲得了數百項軟體著作權證書及專利。
“四個一”重塑教育新生態
由於切中行業痛點,“中教雲數字課程教材雲平臺”甫一面世,就受到“供給側”和“需求側”的雙雙關注。近期,平臺將在教育部數字教材研究中心17個基地的170家學校投入使用,以免費形式為學校提供數學學科數字教材、數字資源和數字應用,為解決教育改革和資訊化應用融合“最後一公里”問題助力。
談及發展目標,趙子瑩概括為“四個一”:打造一個生態平臺;樹立一套行業標準;孵化一系列課堂創新;引領一場産業革命。作為行業“破局者”,她反覆強調了平臺的開放性、共用性——“中教雲數字課程教材雲平臺”只是優質教育資源的“搬運工”,它存在的最大價值,就是作為載體和推手,實現教育資源從零散到抱團,從無序到有序,從黑箱到透明的改變,賦能整個教育産業,形成良性迴圈。中國網記者 徐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