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滾動新聞 >

高考命題,指揮棒指向哪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作者: 陳鵬 | 時間: 2020-07-27 | 責編: 曾瑞鑫

從7月23日起,全國各地高考分數及各批次錄取分數線陸續公佈。和以往一樣,今年1071萬名考生以省為單位,分別使用全國卷和地方卷。就像硬幣的兩面,寒窗苦讀的考生在奮筆疾書的同時,由命題人精心設計的高考試卷,也在接受考生的檢驗。

7月8日,高考結束,羅子欣(右)衝出長沙市一中考點大門後以“一字馬”姿態躍起。新華社發

7月25日,考生和家長在江蘇省2020年高考考生職業生涯指導與志願填報諮詢會上了解高校招生資訊。蘇陽攝/光明圖片

  7月10日,在北京中關村中學考點,考生走出考場後相擁。新華社發

“考什麼”始終是高考改革的根本任務

光明日報記者 陳鵬

我們如何去評判一張高考試卷的品質高低?是難倒考生,還是讓所有人都有題可答,有話可説?命題人眼中的區分度,就如同用尺子去測量,如何落到國家大考的選拔過程中?在追求教育公平公正的路上,高考改革未曾停步,高考試卷命制的科學性和效度該如何把握?作為指揮棒,一張高品質的高考試卷該包含哪些要素,對基礎教育的引導又該體現在哪?

高考試題代名詞:原創、專業、權威

有媒體報道,7月7日,南京師大附中校長葛軍出現在高考考點門口,他曾多次參加高考數學江蘇卷命題,被考生調侃為“數學帝”,“但凡有他參與的高考數學卷,難度均高於往年。”2019年,在被認證的自媒體上,葛軍發文澄清,自己只參加過2004年、2007年、2008年、2010年的江蘇卷命題。其他年份高考數學難度因他而高,均為謠傳。

高考數學真的越來越難了嗎?在這篇文章中,葛軍表示,反而可能越來越容易了,才導致區分度低,使每一分的重要程度加大了。他回應:“嚴格來説,每一年的高考題,都不會超綱。因為高考命題是由一個團隊來完成的,既不可能由一個人決定考題的難易程度,也不可能讓難度超綱的考題出現。”

命題人是試卷的主要設計者,也是區分度的把控者。由於工作的特殊性,命題人總顯得異常神秘,記者多方聯繫,採訪到一位曾長期參與高考命題及研究的專家鄭續(化名)。

“教育部考試中心有一個職位叫學科秘書,負責組織學科命題;具體命題人由高校老師、中學老師和教研人員組成,但以高校教師為主。”鄭續向記者介紹,“沒有誰能主宰一次全國統考命題,高考命題都是合作工作,某一個人不可能影響整個科目命題水準。”

原創、專業、權威,被視作高考試題的代名詞。

“出一道好題容易,但是出一份好卷子難。”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秦春華説,命題改革面臨的真正挑戰是專業化、權威性和穩定性。必須由專業的命題人員來進行命題,他們是專業人士,在接受過系統的訓練後,才能從人才選拔的視角而不是單純從學科的視角出發。

“專業化是權威性的基礎。”在秦春華看來,權威性的來源不僅僅是組織命題機構的權威,更重要的是這個機構所生産出來的題目水準足夠高,足夠專業,令人信服。此外,還應該保證試題的穩定性,即試題的信度和效度都要高,不能忽高忽低。

最應該改革的是考試內容

在高考綜合改革過程中,“考什麼”始終是高考改革的根本任務所在。一位專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除了高考考試方式、考試科目的組合,最應該改革的是考試內容,“怎麼樣出一份好卷子,才是真問題”。

在考試內容方面改革的方向應是以知識為載體突出對基本素養的考察。2020年初發佈的《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及其説明,提出了“一核四層四翼”的高考評價體系框架。

事實上,一張試卷牽動著兩頭。

“理想的高考試卷,既要滿足大學人才選拔的需要——這是高考命題的依據,同時,又要對基礎教育産生正向的引導——因為高考是指揮棒。如果一套高考試卷區分度低,考不出來水準,學得好的和學得不好的學生得分差不多,或者後者的分數甚至超過了前者,那就無法滿足大學人才選拔的需求。如果高考結束後,中學教師、學生和家長都認為應該上補習班,只有靠大規模刷題才能得高分,那麼高考就沒有起到引導基礎教育的作用。反過來,如果高考結束後,大家都認為應該按照教育的本質去開展教育教學,大規模刷題沒用甚至有害,那麼高考就發揮了指揮棒的正向作用。”秦春華表示。

引導教師改變以往“填鴨式”的教學方式

一份理想的高考試卷,應該包含哪些要素?

“一份高考試卷除了要體現知識要素、能力要素、發展要素外,還應該體現關懷要素。”在北京二中語文教研組長劉智清看來,考卷既要關懷考生的生活背景,關注城鄉差異和生活環境的不同,“比如,城裏的考生對共用單車、刷臉支付司空見慣,但偏遠地區的考生很可能完全不清楚”;也要關懷考生的考場狀態,比如考點安排及考試試題難度配比的科學性等,“讓高考試卷充滿友好鼓勵的味道”。

“理想的高考試卷,沒有統一的標準,因為試卷使用存在區域差異,適應一個區域的試卷,不一定在其他區域也合適。”在蘭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馬秉祿看來,一套高品質的高考試卷應該具備以下幾個特點:符合《課程標準》要求;突出對基本素養的考查;還要有時代特色、突出選拔功能和導向性,“也就是説能引導教學由知識學習向育人轉變”。

在馬秉祿看來,一套好的高考試卷一定會引導教師改變以往“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更多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習過程以及學習體驗,同樣也會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從“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到“積極參與,合作探究”。

近兩年,高考試題突出的情境化設置,正在引導高中教學。今年,高考理科綜合試題精心選取日常生活、生産環保、學術探索、實驗探究等情境素材,化學、生物試題均涉及新冠肺炎相關知識考查。如全國理綜卷Ⅰ第7題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中提出的一些常用滅活病毒藥品為素材,考查有關化學知識。

“情境是新課標中關於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高考題型加入情景設計內容,應當説是高考命題對基礎教育改革的主動適應和引導。”秦春華説,情境設計的核心是教給或考查學生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在原來的題目上“套嵌”上一個情境的外衣。

“情境不是重點,重點是真實世界裏的真實問題,否則就是紙上談兵。”秦春華表示,高考試題考查的並不是學生是不是背會了所有的“兵書”,而是在真實的戰場上,是否能夠不被包圍坑殺。“我們需要通過有效的教育,幫助學生切實提升解決真實問題,而不是書本上問題的能力。”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高考試題的命制也應將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納入其中,鼓勵和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從而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創新人才做好準備。”馬秉祿認為。

“理想中的高考試卷應該是一面鏡子,反映的是高中教育教學的實際情況。它也應該是一把尺子,要有區分度。”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洪成文表示,“當然,關鍵是要對未來有預測性。這個預測性,包括未來的發展和創新思維、批判性思維等。”

課堂教學怎麼改

作者:韓立福(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2020年高考命題秉持“立德樹人、服務選材、引導教學”的核心功能,增強德育時代性,將疫情防控內容巧妙融入試題,突出文化立意和能力立意,傳承民族文化,弘揚中國精神,體現‘以考育人’‘立德樹人’,彰顯鮮明素質教育導向。從高考對中學教學的反饋來看,以下四點顯得尤為重要。

加大回歸教材和回歸課堂的行動力度,體會重基礎和友好性

2020年高考命題重點考查教材主幹知識、採取分步設問方式提升學生做題的感受度和體會試題的友好性。在語文試題中有的閱讀材料與課文作者相關,使學生感到親切、熟悉。化學重點考查物質結構與性質、化學反應原理、無機物的製備及其應用、實驗基礎與科學探究、有機合成及應用等主幹內容,使基礎知識紮實的學生更有獲得感和成就感。如何讓學生體會試題的友好性和做題的獲得感呢?學科教師要積極踐行新課標理念,重視教材內容,回歸課堂本質,夯實基礎知識,做到教材無盲區。高三備考要把握好新高考備考方向,要強化教材備考,從忽視基礎知識和重視教輔的備考思維上轉向重視教材基礎知識和教材備考的新思維,讓學生真正走進教材,全面掌握基礎知識。

加大學以致用和活學活用的結合力度,體會考能力和發展性

2020年高考,一是強調了考查學生關鍵能力,聚焦有利於學生終身發展和關鍵素養。今年的高考作文題中,近半要求學生以應用文文體完成,如發言稿、演講稿、書信、主持稿等,體現學以致用,要能為學生未來的學習、發展提供助力;二是多學科均加強了對批判性思維、辯證思維能力的考查;三是體現學科知識整合,凸顯活學活用。有鋻於此,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是要引導學生走向問題型學習,指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二是要引導和鼓勵學生圍繞問題開展討論、對話學習活動,學會相互質疑和交流,敢於發表自己見解,逐步形成高品質的思維品質和能力,為終身發展奠定基礎;三是要指導學生掌握高級思維學習方法,培養高級思維能力。

加大生活事件和社會責任的融合力度,體會拓視野和時代性

2020年高考將重大社會生活事件有機融入試題,體現時代特色和發展成就,一些考題聚焦于個體對社會的責任與價值,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心懷家國。如高考生物試題有機融入新冠肺炎疫情素材,從措施、原理以及疫情所致的生活方式改變和影響等方面進行考查。由此看出,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是要引導學生關注科技創新動向,關心時代發展成就,讓學生不僅關注書本知識,還要與時俱進,做到“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二是引導學生關注人類未來,拓展課程視野、國際視野,引導學生思考個人在集體、社會、國家、世界發展中的責任和使命。

加大素材選取和體美勞教育整合力度,體會查全面和素質性

在考查方式上,通過選取能夠融合學科內容的素材,2020年高考命題將體美勞教育的引導和考查內容、要求、情境有機結合,自然呈現在試題當中。如對體育健康意識的考查,主要是通過創設與體育運動相關的情境,增加現場感和真實感,激發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是要強化全面德智體美勞的和諧成長意識;二是在各科教學中要創設與勞動、與體育、與人類優秀作品相關的情境,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研究其蘊含的原理,培養健康意識、勞動意識和審美意識;三是著眼于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不僅關注高考考試科目的學習品質,更要關注高考科目所蘊含的德智體美勞等綜合素質,提升綜合素質,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育人方式怎麼變

作者:高建民(河北省平鄉縣第一中學校長)

2020年,河北省高考所用試卷為全國Ⅰ卷。與2019年試卷相比,這套試卷在試卷結構、題型題量和考試難度等方面保持了相對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比較符合學生的心理預期,體現了疫情下的人文關懷。同時,今年的試卷還進一步突出了立德樹人的導向性,突出考查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這些高考新變化對高中實際教學具有很強的導向性,對新課程改革也具有很強的推動效應。

從今年高考實際情況來看,我校1400多名考生高考成績分佈與平時教學考查分佈基本一致,區分度良好。今年高考較好的應對了疫情衝擊下的學情變化和學生的心理預期,彰顯疫情下的人文關懷。

今年的高考題貼近時代主題,突出立德樹人導向性,讓我們深切感到,高中教學更應積極開發基於時代主題的校本課程,引導學生關注國家大事,幫助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理解當前社會發展的重大成就,培育家國情懷,民族精神。同時考題注重理論聯繫實際,重視實踐能力的考查,這些變化給了高中教學很強的導向性,在教學設計中我們要更加注意現實問題情景的設計,加強與生活實踐聯繫。儘快開設更多的綜合實踐課程,加強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培養。

面對考題突出的關鍵能力的考查,高中教學應更加重視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中更多的引入開放性、探究性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推理,培養學生高階思維品質和關鍵核心能力,奠基終身發展。

總之,今年高考試題傳遞出來的資訊,要求在今後教學中逐漸改變育人方式,注重學科教學聯繫生産生活實踐,以社會實際問題為學習研究材料,進行多元化課程體系建設,牢牢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方向,引導學生培養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答題思路怎麼轉

作者:周艾可(江蘇省張家港市常青藤實驗學校2020屆高考生)

作為2020屆高考生,今年高考的總體感受是,高考試題比以往更加緊密聯繫時代與生活,更加緊密聯繫實際操作與能力篩查,在德智體美勞方面挖掘更豐富多元的命題題材,在綜合能力考查方面運用更科學嚴謹的命題手段。

時代是出卷人。作為答卷人的我們,視野不能再僅僅局限于高中三年各個學科書本知識的紮實學習、各種試題的高強度訓練,也不能再局限于各種應對考試的技巧提升、心態調整,而需要站在更高處看潮流,從“為什麼、是什麼、怎麼辦”的角度,在“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和“我能成為什麼樣的人”之間,找到最佳契合點。

時代需要具備哪些能力的人?高品質地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是今年高考試題所指向的能力,也是今後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

比如全國文綜卷Ⅰ第29題以我國近代經濟領域度量衡不統一的混亂狀況為背景,考查學生透過現象探究本質的能力;網上熱議的全國文綜卷Ⅱ37題,通過出露的金礦石轉變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質作用過程的分析,考查的是對事物之間相互聯繫、相互轉化的辯證思維能力……這些考題的面目以什麼樣的形式呈現、為什麼這麼呈現,其實都指向一個最樸素的評價體系:什麼才是對國家社會有用的人才?

怎樣才能成為在時代搏擊、國家建設中的有用之才?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也包含了對今後怎樣更好進行高考備考、復習應考的建議。

一是注重培養提升自己的高階思維能力。“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學會站在時代、國家等更高層面思考,才能在高考實際應試中實現“降維打擊”。比如培養一些辯證思維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生活中,在貌似千變萬化的考題中,用聯繫、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待事物和思考問題,學習應考才能做到把握大勢、舉一反三、事半功倍。

二是注重培養提升自己的跨學科資訊整合能力。跨界、跨學科、複合型人才,這些已經成為新時代人才需求的熱門詞。今年數學與文化交融的樂理和弦題、英語表達與文化民俗結合的寫作題,這些都讓很多同學抓狂,構成不小的考試障礙,同時也為今後的考生們指明瞭努力的方向。迎著這樣的綜合與整合能力的要求,經常進行橫向聯繫的思考訓練,我們終將可以收穫視野更開闊的自己。

三是注重在家國情懷、傳統文化中汲取創新營養。語文新高考Ⅰ卷作文以“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繫”為主題,語文全國Ⅲ卷閱讀材料《對話〈鐘南山:蒼生在上〉作者》聚焦抗疫代表人物鐘南山,等等,這些體現家國情懷、傳統文化的題目,提示我們今後試題創新、思維創新的土壤所在、基礎所在、方向所在。

《光明日報》( 2020年07月27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