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滾動新聞 >

疫情下 理性應對“幼小銜接”

來源: 中國教育報 | 作者: | 時間: 2020-07-13 | 責編: 徐虹

從幼兒園到升入小學,孩子面臨並經歷著從外部環境到內在心理的轉變與適應。基於兒童學習與發展在幼兒園和小學的學段差異和前後連續,在教育上做好“幼小銜接”,支援兒童平穩度過兩個學段的轉變,順利適應小學的學習與生活,是學校和家庭的共同職責。在當前疫情防控背景下,一些幼兒園尚未複學,應對“幼小銜接”,為孩子入小學做好準備,更是為家長所關切。

在“幼小銜接”中,幼兒家長應樹立正確的兒童發展觀、教育評價觀和家校關係觀,著重從激發學習興趣及培養學習品質兩方面幫助孩子做好適應學習的準備,著重從培養生活自理能力及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兩方面幫助孩子做好適應生活的準備。

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做好“幼小銜接”,家長需要遵循兒童學習與發展的規律與特點,堅持科學的兒童發展觀,避免片面的“小學化”誤區。同時,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評價觀,關注孩子的核心素養。進入小學後,家長有可能拿到一份不符合預期的成績單,這並不代表孩子的智力、學習能力有問題,只是評價標準有所變化。因此,應秉守正確的教育評價觀,重點關注孩子的核心素養,比如是否好奇好問,是否樂於交往,是否做事專注,而非會寫多少漢字、會背多少古詩。

此外,家長還要轉變家校關係觀,承擔更多的家庭教育任務。從師生比來看,小學教師需要面對的學生相對更多。家長應做好心理準備,承擔更多的家庭教育任務以彌補教師對孩子的個別關注減量。從師生關係來看,幼兒園在保教結合的實踐中,教師既是“媽媽”又是“老師”,而小學師生的教學關係是師生關係的主要體現。小學的教學進度和一對多的班級授課制,也使教師難以顧全每個孩子的情感需求。面對幼、小學段的轉變中孩子對新環境的緊張與焦慮,家長應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援,既要做到放手,相信孩子的適應能力和成長潛力,也要做到包容,積極溝通,耐心等待和支援孩子的成長。

做好學習適應的入學準備

第一,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産生入學願望。學習興趣是推動學習行為的內在動力,分為直接學習興趣和間接學習興趣。幼小銜接階段,家長應更重視激發孩子直接學習興趣,引導孩子對小學階段的知識和生活産生興趣,産生入學的嚮往和願望。

首先,支援孩子的好奇心與探索欲。當孩子展現好奇心時,家長應予以及時的回應和支援。有意識地給孩子提供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當孩子不能獨自完成時,家長可以以同伴的身份和孩子一起探究答案。其次,給予孩子成功的機會。根據埃裏克森的心理髮展觀點,3—6歲孩子最重要的任務是形成主動性,克服內疚和退縮,6—12歲學齡期的孩子主要任務則是獲得勤奮感,避免自卑感。孩子能否順利地獲得勤奮感,過渡到學齡期,關鍵就在於主動性能否收到足夠的成功感反饋。因此,在保護孩子好奇心的基礎上,幼小銜接階段家長給孩子的學習任務,應是跳一跳就能夠到的難度,並讚許孩子的每一次小進步。最後,有針對性地引發孩子的入學願望。可以和孩子討論小學生活是什麼樣的,哥哥姐姐在小學都發生過哪些趣事等話題;和孩子一起採購書包文具,熟悉小學地理環境、演練上學路線等。這樣,既能引發孩子對小學生活的興趣和期待,也可避免入學後陌生的環境使孩子産生緊張感。

第二,培養孩子的學習品質,以適應小學的學習特點。孩子良好的學習品質包括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於探究和嘗試、樂於想像和創造等。培養這些品質,會對孩子入學後的學習與發展,産生持續而深刻的影響。例如,針對小學階段的學習特點與要求,可以有意識地訓練孩子注意力的持續,引導孩子做事有任務意識等。

訓練孩子的注意力,首先,需要在孩子活動時儘量排除干擾。為孩子提供能夠安靜地寫寫畫畫的空間。孩子寫寫畫畫的過程中,不要指點評價或出聲催促,等完成後再和孩子一起分享和討論。其次,給孩子明確的可以完成的學習目標。如閱讀繪本之前,家長告訴孩子“等你看完了,跟我説説書裏講了什麼故事”,讓孩子帶著問題翻開繪本。最後,根據孩子的注意力水準,給孩子一個明確的時間期限。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和時間期限,孩子學習時就能保持一定的緊張狀態,有利於專注力的發展。

升入小學後會有家庭作業,為了避免孩子入學後産生拖欠作業、忘記作業的壞習慣,需要引導孩子樹立任務意識和規則意識。家長可嘗試給孩子佈置一個需要每天堅持完成的小任務,如整理玩具、洗襪子、擺碗筷等,並及時給孩子肯定,讓孩子逐步習慣有一個任務需要每天完成,養成今日事今日畢的習慣。

做好生活適應的入學準備

第一,督促孩子生活自理,以適應小學生獨立性的要求。首先,家長需要教會孩子必要的生活自理技能。如整理書包及文具盒、按天氣增減衣物、掃地、記住父母電話和家庭住址等。其次,家長需要幫助孩子形成生活自理的責任感,讓孩子多做力所能及的事,意識到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做。比如,可以讓孩子自己決定第二天要穿的衣物、自己根據課程表收拾書包、自行制訂簡單的學習計劃。再其次,引導孩子形成時間概念,適應小學的一日作息要求。家長可以提前讓孩子嘗試按照小學的作息要求,早晨提前起床,縮減午休時間,晚上早睡覺。

第二,鍛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以適應入學後的社交關係。進入小學後,孩子有了新老師和新同學,會出現“同桌”“班長”“組長”等新名詞,這對孩子來説是全新的學校社交關係。家長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加強和鍛鍊孩子人際交往的意識與能力。

家庭關係和親子關係是兒童社會交往的“底色”。“溫暖與理解”的教養方式會促進孩子自尊的發展,提高孩子的自尊水準,而“懲罰與嚴厲”“過分干涉”“拒絕與否認”“過度保護”等教育方式,對孩子的自尊有不利影響。因此,家長應營造民主開放的家庭氛圍,盡可能讓孩子對家中大小事有發言權,尤其是與孩子相關的事情,鼓勵孩子主動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要求。

此外,要給孩子提供充分的人際交往機會,鍛鍊交往能力。幼兒園為孩子彼此之間提供了大量交往機會,而家庭和社區就是孩子與成人交往的理想場所。教孩子跟長輩打招呼,帶孩子去別人家裏做客,這些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際交往,都會幫助孩子克服羞怯、怕生的心理,培養孩子主動交往的意識和禮貌大方的社交品質。

(作者單位:福建師範大學教育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