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滾動新聞 >

劉學兵:“後疫情時代”學校教學的應對策略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時間: 2020-06-30 | 責編: 徐虹

作者簡介

劉學兵 歷史學博士,特級教師,東北師範大學南湖實驗教育集團校長,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東北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吉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所謂“後疫情時代”,是指新冠疫情得到基本的控制,但還沒有完全結束,對各方面都産生深遠影響的時代。對學校教育而言,“後疫情時代”可從各級各類學校學生大規模返校復課時算起。從那天開始,學校教育將面臨許多新的問題和挑戰。

一、疫情時期“停課不停學”的認識與實踐:不能簡單的把課堂教學搬到線上

自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以來,全球至少有192個國家部分或全部關閉了校園,開展居家線上教學,受其影響,有15億多學生無法到校園學習,這個規模佔到了全球學生總數的91.4(UNESCO)。我國受疫情影響,有2.7億學生也經歷了近三個月的居家線上學習,這就是教育部倡導的“停課不停學”。

(一)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的基本形式

1.網路線上學習:以網際網路為支援媒介,具有時間異步性,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更適用於高等教育。

2.網路直播學習:以網際網路為支援媒介,時間同步為主,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適用於各個階段。

3.學生自主學習:以網際網路為支援媒介,具有時間異步性,課堂學習呈現學生主動學習形態,適用於各個階段。

4.電視空中課堂:以廣播電視為支援媒介,時間異步為主,課堂學習呈現學生被動學習形態,應用階段以基礎教育為主。

(二)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的成就和問題

特殊時期的特殊學習方式必然帶來教育新成就。對中國教育界從觀念上到手段上都是的一次大衝擊、大變革!引發了對未來教育的深度思考。其次,隨時隨地異步學習,突破時空限制,擴大受眾面,實現優質資源共用。教學過程可記錄、可回放。教學活動數據豐富,可調查、可反饋、可研究。可以説,“停課不停學”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與此同時,也産生一些教育問題,如學生的人文關懷,尤其是在應急狀態下所産生的心理問題,就全球範圍而言,都是比較突出的。由於居家時間過長,師生和學生家長的焦慮感比較嚴重,線上教學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了家長的負擔。學生的身體素質,特別是每天面對電子螢幕對視力影響較大。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受限。針對教學品質也引發了我們的思考:居家線上學習的品質如何保證?如何評估?

(三)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的對策

針對可能出現的一些教育問題,以東北師範大學南湖實驗學校(以下簡稱東師南湖校)為例,針對性地採取相應措施,為“停課不停學”提供有效範本。

1.必須把對居家線上教和學的師生的人文關懷放到首位

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和布魯姆教學目標分類學的相關理論,學校必須“先馬斯洛,後布魯姆”,必須把對居家線上教和學的師生的人文關懷放到首位。疫情期間,東師南湖校通過微信平臺推送《面對疫情,全體師生戴上“心理口罩”》《校長劉學兵博士給教師的四條建議》等系列課程,時刻關注師生心理、關懷師生發展。

與此同時,學校組建一支特長鮮明、幽默風趣的教師團隊,以個人或團隊脫口秀方式,開設“空中聊天吧”,進行點對點心理輔導,樹立學校和教師的智慧形象,建立友善、和諧的師生關係。

通過“牽手若爾蓋”“吾愛武嘉——攜手武漢漢鐵中學”等特殊形式的雲班會,與疫情前線、幫扶對象直接連線,將愛國情懷教育、致敬英雄、防疫抗疫的先進工作人物事跡等融入“雲隊會”中,培養學生感恩之心,彰顯東師五向少年向善而歌的精神風貌。

2.必須把“家校共育”放到重要位置

居家學習期間,家長和學校的協作尤為重要。為實現疫情中的“家校共育”,抓準建設學習型家庭的好時機,東師南湖校特別推出疫情下的定製版的線上《智慧家長課堂》、《五向少年微習慣課堂》,依託學校微信公眾平臺,給予家長朋友特殊的指導,努力營造學習型家庭生態環境。

3.必須把“教學品質”放到關鍵位置

為高品質開展居家線上教和學,東師南湖校提出“停課不停培、停課不停研、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系列舉措。就學生而言,第一時間組建線上班級社區,利用嘉興智慧教育雲平臺、學海BYOD聯雲課、釘釘軟體開展線上教學活動。教師則通過線上研課,精準助學,探索“居家學習背景下的線上班級社區建設與管理”、“4+1”空中教研等,研究線上教學的策略方法。其中有《疫情防控下打造“空中聊天吧”引導學生正確心理建設的策略研究》、《五自五助:小學抗疫主題居家項目化學習的行動研究》、《》等三個課題成功通過了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立項。

4.必須把“五育並舉”放到突出位置

學校利用多種平臺,豐富完善線上“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課程。美術組教師通過空中課堂和美篇推送,以當下發生的戰“疫”事實為學材,向學生傳授藝術知識,提高藝術素養。體育組通過微信推送倡導學生開展每天居家平米運動。音樂組通過學習單、錄製微課,設計了愛國篇、器樂篇、影視欣賞、古典歌曲、音樂遊戲等好玩有趣的內容,寓教于樂。在科學老師的指導下,“家庭實驗室(CPBL)”項目成果豐碩,學生求真務實、實踐創新的科學精神在張揚。

同時,學校通過團課隊課、道德法治課,將致敬英雄,熱愛祖國,尊重自然,遵守規則,珍愛生命,團結互助,人類命運,共同擔當等主題融入學生居家學習生活,讓學生在傳承與認知中賦予時代動能。

二、“後疫情時代”學校教學的應對策略:更不能簡單的把線上教學搬到線下

開學復課是一場關乎教育,更關乎生命的挑戰。我們不能簡單地把線上教學移到線下,要研究“後疫情”時代學校教學的應對策略。當下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是一本“無字之書”,我們看不到未來的結果,在這個不確定的“後疫情”時代,只有持續自我進化,不斷更新,才能更坦然地擁抱未知和未來。

(一)基於泛在學習的智慧校園重建

從國家層面而言,教育資訊化2.0行動計劃、中國教育現代化八大基本理念、中小學數字校園建設規範等政策的出臺,已然為智慧校園建設指明方向。針對浙江省教育資訊化三年行動計劃,人人擁有至少一種便捷可用的移動終端成為必然要求與趨勢。

東師南湖校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著力構建智慧校園。5G+智慧環境構建、AI+智慧課堂建設、O2O智慧資源匯集逐漸成為智慧校園建設新風尚。

(二)基於核心素養的課程圖譜重構

所謂“課程”即“課”與“程”的高度融合,包括兩個維度、六個要素。“課”包含理念、目標與內容;“程”則包含實施、評價與管理,這六大要素也是一份規範的課程綱要的基本元素。東師南湖校針對“課”與“程”進行了深入剖析與解讀,經過幾年的實踐與探索,逐步確立了適應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五向”課程體系。


課程願景構建:從智慧走向未來(以智慧創未來)

課程目標定位:從知識走向素養(關注全人發展)

課程內容設計:從碎片走向系統(重塑課程譜係)

課程實施樣態:從壁壘走向跨界(實現跨界貫通)

課程評價考量:從單一走向多元(全面而有個性)

課程管理保障:從經驗走向文化(引擎帶動輻射)

“五向課程圖譜”的確定為學校課程建設提供綱領性指導,為培養適應時代發展的“東師學子、紅船少年”提供強有力的課程保障。

(三)基於線上線下的學教銜接創新

1.讓疫情期間的學生差異顯性化

教師通過線上線下檢測、調查、分析進行學生學情全息摸底,了解學生線上學習整體情況,精準分析學情,對學習品質進行診斷評估,列出學科普遍性存在問題知識章節清單,讓疫情期間的學生差異顯性化,為下階段制定複學計劃提供真實案例,確保線上教學與複學後線下教學無縫銜接。

2.讓“後疫”時期的學教計劃科學化

(1)統籌已完成的線上教學內容與原定教學計劃的銜接

全息摸底為統籌已完成的線上教學內容提供有效範本,對於“線上教學”期間已經完成的教學內容,有重點地進行講解和復習,加大對學習困難學生的幫扶力度,確保每名學生較好地掌握已學知識內容,然後再有針對性地制訂教學計劃,進行新的課程教學。特別要加強對防疫阻擊戰一線人員子女的學習指導和關愛。

(2)統籌複學後課程現狀與本學年結業要求的銜接

複學後的每堂課對於本學期而言都尤為珍貴,這就要求教師以學科備課組為單位,集體研討章節整理、專題復習等教學環節,備課過程以基於學習目標分步達成為導向,時時反饋補學效果,精準有效跟進每一環節。為合理安排教學進度,高效完成學期教學工作夯實穩固根基。

3.讓“後疫”時期的學教銜接個性化

學校採用“分類輔導、揚長補短、導師制、兵教兵”等教學手段,對學生産生的共性問題與個性問題分別施策,提供學生個性化選擇,確保不讓任何一個孩子掉隊。

4.讓“後疫”時期的學教方式混合化

(1)建構雙線混合精準銜接課堂模型

學校在原有精準教學的基礎上,融入BYOD載體,推陳出新建構了線上線下雙線混合精準銜接課堂模式。利用BYOD移動終端,通過課前、課中、課後三個步驟,精準入學、精準定學、精準導學、精準互學、精準展學、精準診學、精準推學、精準固學八個環節,將教師與學生緊密聯結,形成精準銜接教學閉環,促進師生教學相長。

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指攜帶自己的設備 辦公,這些設備包括個人 電腦、手機、平板等。這裡指內嵌線上學習平臺的移動終端。

(2)實施雙線混合精準銜接課堂教學評價

雙線混合精準教學分別從“少教多學”、“智慧導學”和“技術運用”三個維度進行觀察和評估。例如,在傳統的課堂中,學生入學是從老師進入教室説:“同學們好——請坐”開始的,而雙線混合精準教學的學生入學前置到了課前,通過前置任務,讓學生喚醒舊知,預習新知等,使學生能初步厘清知識脈絡,反饋疑問,從而為教師定學和診學精準定位。

聯通主義讓教育的意義和終身學習、泛在學習更容易實現。在“後疫情時代”,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的優勢相結合,改革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成為必然選擇。個體與外界建立有價值的資訊網路,改變了資訊單向傳輸的局限,資訊不再僅由教師單項傳向學生,學生也可以將問題及時反饋給教師,讓教師與學生成為教育生態中的緊密閉環,相容並包,實現學教新樣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