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滾動新聞 >

王小洪:“無邊界學習”在赤灣學校的應用及成效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時間: 2020-06-05 | 責編: 李穎

image.png

作者簡介

王小洪 特級教師,深圳市南山區赤灣學校校長,廣東省人民政府督學,深圳市十佳校長,榮獲廣東省2019年基礎教育成果一等獎。

伴隨深度學習、深度教學的興起,“無邊界學習”“無邊界教學”“跨界學習”等新理念不斷産生。這些新的教學理唸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重新審視學習及其過程。深圳市南山區赤灣學校以“無邊界學習”理念為引領,不斷重構育人機制,開展了一系列綜合實踐改革研究,探索出一條內涵發展的新路徑。

“無邊界學習”理念成為研究重點

資訊化時代迅猛發展,5G科技已經到來,受時間、空間、地域、學科等限制,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不再適應新時代的學習需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學校教學開展“雲端”課堂,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變革的力量得以凸顯,科技與學校教育融合發展的時代已經到來。基於此,“無邊界學習”理念成為適應未來學校、未來教室、未來課堂與教育資訊化融合的重點研究內容。

1.基於對分科化學習內容的實踐探索

以“無邊界學習”理念重構學習關係,是一條有效解決當前小學低年級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學習片段化、能力單一化問題的途徑。

2.基於對當前中小學育人機制的反思

為從我校開始徹底改變以往中小學培養單一型、應試型人才的現狀,真正實現“為每個孩子幸福人生奠基”的辦學理念,我校特結闔家、校、社區等校內外各方面資源,創建基於“五育並舉”、“三全育人”的全新育人機制。

3.基於對無邊界學習的學習與理解

無邊界學習自提出以來,受到國內外教師、研究者的高度關注,據此做了一些研究並積累了一些經驗,但總體缺乏構建性、系統性、全局性,深圳作為大灣區具有高度開放性、互動性、教育前瞻性的城市,我校特集合全校之力,對於培養學習者的綜合素養為目標,打破原有邊界,構建學習關係(師生、家校、生生、師師、學生與知識等),全面提升校園運作效率的變革理念,有積極意義。

4.基於對我國當前教學實踐的反思

在全球範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中國的教育也正在發生著變革,新一輪的課改實驗、課堂教學與資訊技術的深度融合、學本課堂、生本教育、PBL教育等層出不窮……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指出要發展中國特色世界先進水準的優質教育,加快資訊化時代教育變革。時代越是向前,知識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發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發凸顯。”

在網際網路+的時代背景下,如何進行課程重構,如何建設未來創新教育,如何促進教育的優化再發展,是擺在中小學教育發展面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無邊界學習可有效解決觀念、機制、方式三個方面的矛盾:一是觀念的邊界問題:教師的傳統教學觀念、家長的慣性育人觀念與新時期教育發展需求、“核心素養”培育需求之間已經形成明顯矛盾;二是機制的邊界問題:傳統校園組織管理機制局限師生創新成長,局限社會教育資源應用,局限校本課程的建設與實施的問題;三是方式的邊界問題:落後、單一的學習方式導致固化的單科教學,阻礙了校園空間與學習時間的合理配置,阻礙了學生面向未來、多元發展的問題。   

赤灣學校“無邊界學習”應用

2014年9月以來,赤灣學校在“無邊界學習”理念的引領下,立足本校學情,在分析、總結當前我國課堂改革和課程改革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基礎上,抓住時代機遇、利用區域優勢,在無邊界理念的基礎上開展無學習育人機制的一系列探索和創新實踐。

一方面是加強理論成果固化。

赤灣學校無邊界學習理念以培養學習者的綜合素養為目標,打破原有邊界,構建學習關係(師生、家校、生生、師師、學生與知識等),全面提升校園運作效率的變革理念,提出“無邊界學習理念下的育人機制重構模型”如下:

“無邊界學習”可通過打破學校、學科、時間、空間、虛擬空間等界限,通過課程資源的廣域化組織,突破既有的知識中心、教材中心的定勢,實現學習內涵的無邊界;通過教學組織方式的調整,突破既有的課堂中心定勢,實現學習方式的無邊界;通過師生關係的調整,突破已有的教師的定勢,實現教法的無邊界,使學生的學習真正成為一種關乎知識世界、生活世界和個體經驗情感世界的整體性學習。

此外,無邊界學習不等於無主題、無方向、無目標,無邊界學習也不等同於對某個目標、某個主題無止境的探索,在現行的教學體制下,無邊界實質上是指模糊邊界、柔化邊界,學習者圍繞某一主題完成自主構建知識體系,打破教學中時間、地點、任務和結果的單一性,為學習者的學習提供更為開闊的平臺和空間。

基於無邊界學習,學校的育人不是單一的教書育人,學校育人機制以學生為中心,涉及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家校社區合作育人等方方面面,目的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發展。

一是建構無邊界學習理念下的育人機制。我校認真分析本校發展歷史,梳理辦學經驗、優良傳統和瓶頸問題,再次基礎上發展杜威、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立足新時代精神與區域教育的新要求,提出了“無邊界學習”的教育理念,破除原有邊界,構建全新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關係,全面提升校園運作效率,從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教書育人、家校社合作育人等方面出發,建構新的無邊界學習理念下的育人機制。

二是建立融合創新的育人體系。我校著眼學生適應為了社會需要的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培養,初步構建起以學校治理、課程、教學、評價為要素,包含課程體系、教育創新生態系統、學生個性化成長系統、教師專業發展系統在內的生長性學校生態系統,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發展。

三是創設無邊界學習平臺。我校持續探索以智慧校園、未來學校建設為核心的“網際網路+教育”創新路徑與方法,聯合各方優質教育資源,推動技術支援下的課程重構、學科重組和課堂重建,促進資訊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深度融合,教學與學習活動均突破了原有的時空界限。

另一方面是實踐成果創新及突破。

一是資源整合,創建研學育人新模式。

“綠色之行,文化之旅”活動是教育部表彰的2018年度德育工作典型案例。是赤灣學校推動“立德樹人,研學育人”的典型案例。它以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思想和美國心理髮展學家加德納的多元智慧為理論支撐。是基於赤灣地域文化的,以培養學生愛國愛家、珍視傳統文化的情感、培養學生多元智慧的發展而開發實施的一門主題德育研學活動。它改變了陳舊型、單一型、宣講型、模式化的德育活動模式,探索將地域文化資源,多學科知識融入德育課程的途徑;改變了被動灌輸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探索實踐中學,在感受理解中悟,培養實踐動手能力,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它還創新了家、校、社區、社會資源融合的形式,充分發掘廣泛的學教資源,豐富了活動內容。本活動連續開展了4年,作為深圳市唯一一例入選2018年全國中小學德育工作典型經驗名單。有一個省級子課題已結題,另有2篇德育論文獲得區一等獎。

二是統整大課堂,重構學習模式。

無邊界統整大課堂是以赤灣學校“無邊界學習”理念為指導,以培養具有綜合素養的學生為目標,以快樂學習,幸福成長,實現夢想為願景的主題式統整課程體系。以赤灣學校無邊界學習的辦學理念為指導,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利用所有的可利用學習平臺,打破學科邊界,進行跨界學習;打破空間邊界,拓寬學生視野;打破時間邊界,改變課堂定式。繼而實現學習內涵的無邊界,學習方式的無邊界,教法的無邊界,使學生的學習真正成為一種關乎知識世界、生活世界和個體經驗情感世界的整體性學習。以此培養一批有個性、有素養、有能力的新一代小學生。

通過語文、數學、美術、體育、音樂、科學等學科的有機融合,圍繞主題展開活動,將學生的校園內外、課堂內外、教材內外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統整重組,構建一個適合學生多元化發展的特色課程,從而使學生成為愛學習、愛思考、懂合作、敢創新的鮮活個體,為培養未來的創新型人才奠基。其實施路徑如下圖所示:

跨界融合的課程設置縮短了學生所學課程與理想課程之間的差距,解決了以往分科化學習內容導致的片段化思維問題,拓展了校內外學習空間。使學生的學習真正成為一種關乎知識世界、生活世界和個體經驗情感世界的整體性學習。該課程每週一次課,已經在小學一、二年級全面鋪開,實施兩年多來已成為深圳市重點資助課題,獲得南山區教育改革創新獎一等獎,得到家長及社會高度認可。在《學校品牌》管理雜誌發表《“無邊界學習”的赤灣模式》、《“無邊界學習”理念下的教師隊伍建設:培養新時代需要的未來教師》。

三是突破時空,實現學習關係的變革。

隨著資訊化的日益推進,受時間、空間、地域、學科等限制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已日漸受到衝擊。在這樣的背景下,教育不可避免地要從根本上回應網路時代的教育變革。在無邊界學習理論的指導下,我校立足資訊化工作實際,充分依託現代資訊通訊和資源平臺技術,構建高效、便捷的學校資訊化支援環境,形成以人為本的學校教育教學服務體系。以期不斷提高資訊技術在學校教育各個領域有效、創新應用的水準,實現現代科技與現代教育的融合、人與技術的和諧、學校教育與社會發展的同步,服務師生的發展,推動教育的創新。

在課堂環境中使用有效資訊化手段的介入,有助於課堂效率和效果的提升,數據採集及互動更為有效,學校不斷推進“一對一”高效互動課堂建設。如教師“1:1”PAD移動教學項目、“一室一錄播”自動錄播項目:建立赤灣學校視頻大數據等。

錄播系統是基於中考監控系統而來的。它借助先進的資訊技術和多媒體手段,打破了傳統一師一班的課堂教學模式,實現了雙班、多班、同級、跨級同步教學,具有同步傳聲、同步影像、多屏影像、多模式影像切換、師生跨班互動等功能,能達到教師資源優化、學生資源擴大、學習資源共用,節省課時總量等教學效果。

四是家校社區學教聯合體,構建育人新機制。

為改變傳統家校互動方式,擴大學校資源系統,我校努力建構聯合學校、家庭、社區、轄區力量四個方面的“四位一體”模式,重建合力育人新關係、新機制。家、校、社區不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攜手聯合的育人團隊。

赤灣學校注重家長學校的建設、定期召開家委會會議、引專家學者進校園開設家教講壇、積極組建家校警、家長義工隊,並於每學期末評選優秀家長予以表彰。邀請社區工作人員請進校門做禁毒和青春期講座,並在節假日將學生的精彩節目送進社區。赤灣片區的警力也經常協助學校教育,如開學散學的安全教育,大型活動的安全保障等等。

赤灣學校“無邊界學習”成果及未來

赤灣學校堅持品質為本,以教育的“南山品質”為指引,以“無邊界學習”教育理念打造優質品牌學校。堅持結構學習為抓手的課堂教學深度變革,在課堂改革、課程構建、生生關係、生師關係、家校關係等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一是課堂結構改革深度化。學校教務處、教科室不斷組織教師加強課堂微環節研究,深化教與學方式的探索。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根據學科的性質和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年齡特點及班級的層次情況,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學校的錄播系統、未來教室、資訊化小組合作學習設備等的建設逐步完成,教師緊跟未來教育發展趨勢:資訊技術和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一師多班、資訊化小組合作學習等頗具成效。學校也獲批教育國際化實驗學校、生本教育實驗學校、學本課堂知識發生過程中教學策略研究課題實驗學校、區教師發展基地學校等一系列榮譽。

二是課程構建系統化。學校積極推進校本課程開發和社團建設,豐富校本課程體系,提升學生社團品質,培養學生興趣,發展學生特長。各科組不斷反思改進,打造了30余個學校特色課程,其中包括學科延伸類課程、跨學科類課程、跨校合作類課程等。課程構建更加系統化。我校課程體系圖如下:

三是學生發展多元化。學校各類社團課程、活動課程、德育課程、個性化實踐課程等豐富多彩,在課程設置上以學生為主體,以無邊界學習理念為指導,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跨時空觀,時時、處處、人人、事事皆可學;學習的新資源觀,將學校以外的資訊資源和智力資源引進到教學中,學習的途徑呈現多元化特點;學習的自主觀,學生擁有充分的學習選擇權,可根據興趣與需要自由選擇學習內容、學習夥伴和學習途徑等。學生發展更加多元,學生之間的對話更加有效、高效。

四是教師發展專業化。在教師培養方面,實行主題式引領、問題式思辨、合作共同體建設的教師培養模式,大力推行“師徒結對”、“以研促教”,嚴抓教師基本功,積極開展教師鋼筆字、粉筆字、朗誦比賽、資訊技術等培訓,課題研究理論提升,讓每一位教師都成為未來教育需要的專業人才。

五是家校合作擴大化。在多年的實踐中,我校構建出“四位一體”模式,合力育人的聯動機制。“四位”具體體現為學校、家庭、社區、轄區力量四個方面,家長積極參與學校管理,學校多渠道提高家庭教育力,社區資源共用,合作共贏,轄區力量為學校保駕護航,建立無邊界家、校、社資源整合的學習生態系統。

六是無邊界學習理念影響深遠化。學校通過多年的實踐,培養了一批優秀教師,形成了大量的理論實踐成果,多次在區級、省級、甚至國家級課題中獲獎或表彰,無邊界學習理念的影響逐年擴大化、深遠化。到校參觀學習無邊界學習相關經驗的團體或組織、學校教師走出去推廣無邊界學習經驗的講座逐年增多,無邊界學習研究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與讚賞。

未來,赤灣學校無邊界學習將主要在中小學銜接階段課程建設及智慧校園建設兩個方面加強探索嘗試。一是中小學銜接階段課程建設問題。目前我校小學低段統整大課堂課程體系,中學階段社團課程、德育課程都比較完整系統,但作為九年一貫制學校,如何開發適合小學高段學習認知發展規律的項目學習課程及評價體系,尤其是六年級與七年級項目學習課程的銜接是學校課程體系急需完善的部分。

二是無邊界智慧校園建設。為了學校資訊化教學改革順利開展,打造配套的高標準教育資訊化基礎設施,不斷提高赤灣學校的網路頻寬和服務能力,並在區教育局及區大數據中心的基礎上,建立赤灣學校教育資訊化“雲服務”架構,不斷整合各類優質數字教育資源,提供雙網路環境下,全方位的教育“雲分享”服務等,都需要進一步思考與努力。學校也正在緊張的彌補基建方面的不足,如圖書館提供電子圖書閱覽器、班級電子班牌建設等。

教育興則國興,教育強則國強。作為全國中小學校長學習交流的智庫平臺,為更好地匯聚一線名校長智慧,進行知識共用,校長派傳媒特別策劃出品《名校長説》欄目,依託教育、服務教育,關注教育熱點,彰顯教育正能量!


供稿:校長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