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滾動新聞 >

季明明:牢牢把握國家教育資訊化戰略的精髓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季明明 | 時間: 2020-05-28 | 責編: 曾瑞鑫

——重讀國家教育資訊化系列文件若干思考

摘要:基於我國對教育資訊化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應該把握機遇、乘勢而上,搶佔教育資訊化制高點。切實扭轉“認識不高”“兩張皮”“重硬輕軟”問題。全面理解與準確把握國家教育資訊化戰略的精髓,讀懂其“歷史使命”“戰略任務”和“核心價值”。堅持正確的教育思想,抓好“重頭戲”,推進“深度融合”,構建“全新教育生態”,推廣混合學習模式,憑藉資訊化,致力於破解教育系統性變革之難題,有力地推進我國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辦學品質的提升。“國家學分銀行(資歷框架)+教育資訊化”是建成我國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體系、支援教育現代化的重大戰略工程。本文內容由基礎教育導入,也可供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借鑒。

主題詞:教育資訊化 戰略 精髓 教育變革 提高品質 學分銀行

季明明,研究員。在國企工作10年。先後擔任紡織工業部政策研究室(借調)、中共中央組織部宣教幹部局、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局幹部,國家教委處長、機關黨委委員,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副院長、黨委副書記,國家行政學院教務部主任,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黨委副書記(主持工作),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教育部的統一部署下,全國大中小學校全面開展了超大規模線上教育並得以平穩實施,創造了線上教育的奇跡,充分表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資訊化事業全方位快速發展取得的突出成就,為進一步落實新時代我國教育資訊化宏大戰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伴隨著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5G、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VR/AR、3D列印、區塊鏈以及神經科學、認知科學等第三、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突飛猛進地發展,正在引發人類發展史上前所未有教育變革的“海嘯”,這既是嚴峻的挑戰,更是重大的機遇。

有必要深入總結此次抗擊疫情經歷的真刀真槍的“大考”,以更高站位認識教育資訊化對於立德樹人和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大意義,以更嚴要求搜尋教育資訊化發展中的問題和不足,以更大決心加快教育資訊化高品質發展。總之,只爭朝夕地搶佔先機,爭取通過資訊化加快贏得教育現代化的成功。

一、深刻理解、準確把握國家教育資訊化指導思想與發展戰略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中國特色教育資訊化發展,先後下達了具有高屋建瓴的系列文件,進行了整體性、戰略性部署,內涵極其豐富並且格局大、有高度。在世界諸多國家該領域發展戰略的謀劃中,它屬於比較突出者之一,如果能夠真正高品質地予以貫徹落實,實現系列文件關於“使我國教育資訊化發展水準走在世界前列,發揮全球引領作用”宏大目標,可能性是存在的!

系列文件主要包括: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2010.7)(以下簡稱“教育規劃綱要”)、教育部《教育資訊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2012.3)(以下簡稱“十年規劃”)、教育部《教育資訊化“‘十三五’規劃”》(2016.6)(以下簡稱“十三五規劃”)、國務院《國家教育十三五規劃》(2017.1)(以下簡稱“教育十三五規劃”)、國務院《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2017.7)、教育部《關於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與應用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數字資源意見”)(2017.12)、教育部《教育資訊化2.0行動計劃》(2018.4)(以下簡稱“2.0計劃”)、教育部《關於加強網路學習空間建設與應用的指導意見》(2018.12)(以下簡稱“網路空間意見”);特別是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2019.2)又提出了新要求,全面構成了國家教育資訊化戰略的特定內涵。

系列文件一環扣一環,深刻和詳實地闡明瞭具有中國特色教育資訊化歷史使命、戰略任務及核心價值,內涵極其豐富和寶貴,集中呈現出國家教育資訊化戰略的精髓,是我國對教育資訊化發展規律深刻認識的集中體現,既是發現和評價我國教育資訊化成就及洞察其存在問題的一面鏡子,又是進一步找準突破口、發力點、謀劃其高品質發展施工藍圖的科學指南。

二、清醒地認識我國教育資訊化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系列文件明確提出了“基本建成‘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與國家教育現代化發展目標相適應的教育資訊化體系;基本形成具有國際先進水準、資訊技術與教育融合創新發展的中國特色教育資訊化發展路子”宏大目標(“十三五規劃”)。但是,運用系列文件這面“鏡子”去觀察,我國教育資訊化發展仍然存在著值得高度重視的問題和不足。主要包括:

第一,對教育資訊化認識還不高。認識方面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普遍尚未全面理解與把握國家資訊化戰略的精髓,導致“一些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仍然沒有充分認識到資訊技術對教育的革命性影響”(“十三五規劃”),“與新時代的要求仍存在較大差距。數字教育資源開發與服務能力不強,資訊化學習環境建設與應用水準不高,教師資訊技術應用能力基本具備但資訊化教學創新能力尚顯不足,資訊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不夠,高端研究和實踐人才依然短缺”(“2.0計劃”)。

第二,資訊化與教育教學“兩張皮”。系列文件在2012年指出,“資訊化與教育教學‘兩張皮’現象仍然存在”(“十年規劃”)。多年過去了,“資訊化與教育教學‘兩張皮’”現象仍然存在(“十三五規劃”),充分説明解決該問題的艱難與不易。

第三,在建設發展中“重硬輕軟”。系列文件在2016年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只管硬體忽視軟體”(“十三五規劃”)。到如今,重硬輕軟包括重建輕用、重建輕創、為建而建等問題仍然突出地存在著。例如一些地方、不少學校及服務商、供應商往往抓硬體建設(包括設備、設施、手段、工具等建設改造或更新方面)有預算、有舉措、有期限;反之,抓軟體建設(包括促進基礎教育改革創新和提高品質方面)始終缺少認識、辦法和手段,缺少計劃、預算和期限。導致不少學校耗費鉅資不斷迭代系統軟體和更新硬體設施,還購買了不少用教育“貼牌”的資訊化産品,教育教學改革和創新卻始終進不了“深水區”,真如前不久一些媒體反映線上教育存在著“新瓶裝舊醋”等現象。這一切問題和傾向是我國教育資訊化總體水準難以向更高層面邁進的癥結所在。

建設中國特色教育資訊化,要在硬體建設和軟體建設兩方面發力,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當前,應該重新認識我國發展教育資訊化戰略的初心使命,深刻認清“兩張皮”和“重硬輕軟”是阻礙我國教育資訊化發展的“硬傷”,應該將著力提高我國教育品質的“軟任務”作為落實“2.0計劃”的“重頭戲”,制定詳實的施工藍圖包括時間表、路線圖,打響中國教育資訊化向縱深發展的攻堅戰。總之,當務之急是包括地方政府、廣大學校以及相關企業等教育資訊化的相關責任方都應該高度自覺地將思想認識統一到系列文件精神上來,全面理解、精準把握國家教育資訊化戰略的精髓,是瞄準航向、規避彎路、確保中國特色教育資訊化加快成功的必由之路。

三、深刻認識我國教育資訊化歷史使命、戰略任務和核心價值

當前,首先要重溫中央和教育部關於教育資訊化系列文件重要精神,全面和深刻理解教育資訊化的歷史使命、戰略任務和核心價值,準確把握國家教育資訊化戰略的精髓,這是我國教育資訊化宏大事業加快發展並且始終堅持正確方向、科學方法與策略、確保針對性、實效性的關鍵。

(一)教育資訊化“歷史使命”是帶動國家教育現代化

系列文件高度評價資訊技術對於國家教育現代化的重大意義,指出,“資訊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教育規劃綱要”),還基於“全民教育、優質教育、個性化學習和終身學習”(“十年規劃”及其通知)的時代特徵,強調“把教育資訊化擺在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的戰略地位”“以教育資訊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破解制約我國教育發展的難題,促進教育的創新與變革,是加快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的重大戰略抉擇”“是實現我國教育現代化宏偉目標不可或缺的動力與支撐”(“十年規劃”及其通知)。在此不僅使用“革命性影響”“戰略地位”“破解難題”“促進創新與變革”“重大戰略選擇”“不可或缺”“動力與支撐”等沉甸甸的措辭,還進一步強調,“沒有資訊化就沒有現代化,教育資訊化是教育現代化的基本內涵和顯著特徵,是‘教育現代化2035’的重點內容和重要標誌”“以教育資訊化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是新時代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選擇,對於構建教育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具有重要意義”“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發展,形成新時代的教育新形態、新模式、新業態”(“2.0計劃”),包括還提出了“利用智慧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改革,構建包含智慧學習、互動式學習的新型教育體系”(“國務院《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等。總之,極其精闢地概括了教育資訊化與國家教育現代化兩者間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特殊關係。

由此可見,新時代我國教育資訊化的“歷史使命”就是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發展。

(二)教育資訊化“戰略任務”是培養高素質人才

我國教育資訊化基於其歷史使命的具體戰略任務是什麼?系列文件指出,“在構建學習型社會和建設人力資源強國進程中充分發揮教育資訊化支撐發展與引領創新的重要作用”“推動教育理念變革和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獨特的重要作用”(“十年規劃”),“著力提升學生的資訊素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養成數字化學習習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發揮資訊化面向未來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支撐引領作用”(“十三五規劃”)。由此可見,基於立德樹人總要求培養未來“高素質人才”包括“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人才”,就是新時代我國教育資訊化的“戰略任務”。

(三)教育資訊化“核心價值”是破解教育變革難題

“2035文件”特別強調,“加快資訊化時代教育變革”“利用現代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寄託了中央關於通過資訊化促進教育變革的厚望。系列文件反覆要求,“破解制約我國教育發展的難題,促進教育的創新與變革”(“十年規劃”),“充分發揮資訊技術對教育的革命性影響作用”(“十三五規劃”),“將教育資訊化作為教育系統性變革的內生變數,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發展,推動教育理念更新、模式變革、體系重構,使我國教育資訊化發展水準走在世界前列,發揮全球引領作用”(“2.0計劃”)。  系列文件還就如何破解教育發展難題指出了主攻方向,例如提出“以教育理念創新為先導”“以學習方式和教育模式創新為核心”“以資訊化引領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創新”(“十年規劃”)。至於如何定位資訊化對於促進教育變革的價值,系列文件指出“將教育資訊化作為教育系統性變革的內生變數”(“2.0計劃”)。內生變數(Endogenous Variable)一詞是經濟學概念,指由經濟模型決定的特殊變數;現代經濟理論指出,經濟增長的根本原因不是外部力量,而是經濟體系的內部力量(如內在技術變化),説明瞭經濟增長的“內生化”根源。

在此使用“破解制約我國教育發展的難題”(“十年規劃”)措辭,表明教育資訊化不只有技術手段的價值;又用了“教育系統性變革”(“2.0計劃”)措辭,表明教育資訊化對教育變革的影響不只是局部、零散和暫時的,而是全局、整體和長遠的;還將教育資訊化界定為教育系統性變革的“內生變數”(“2.0計劃”),就是提醒人們要避免“兩張皮”“重硬輕軟”傾向而將其大材小用。由此可見,新時代我國教育資訊化的“核心價值”就是破解教育發展難題、推動教育系統性變革。

四、全面貫徹落實我國教育資訊化歷史使命、戰略任務和核心價值

(一)正確的教育思想是實現教育資訊化使命任務價值的根本保障

以往有關部門在分析我國教育資訊化存在問題時往往歸納為三個方面:條件保障;資源建設;教師應用能力。根據系列文件關於要通過教育資訊化“更好地支撐教育改革和發展,更好地推動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轉變”精神(“十三五規劃”),分析其所存在問題時應該再加上一條(並且是所存在問題中最突出的一條):忽略了正確的教育思想的引領。這是以往諸多教育資訊化工作會議、教師資訊技術培訓、教育資訊化實施包括教育資訊化産品研發中一個“被遺忘的角落”。

致使許多學校對資訊技術的運用只是改變了教與學的環境、教與學的方式,卻往往背離了以人為本原則和正確的教育思想,缺少對教育規律、學生認知規律及學科教學規律的深刻理解、把握與遵循,“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結構並未得到根本性改變,學生的主體作用並未得到充分體現。資訊技術一旦降格為片面應試教育的工具,將對學生産生甚至比線下應試教育更大的“殺傷力”。這也是系列文件所批評的“資訊化與教育教學‘兩張皮’現象仍然存在”“只管硬體忽視軟體”等突出問題(“十三五規劃”)所帶來的後果。

充分説明,若要充分發揮教育資訊化對於提高教育品質、培養高素質人才和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發展的核心作用,首先需要確立以生為本及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正確的教育思想。究竟如何在教育資訊化進程中具體貫穿正確的教育思想,以及如何具體地達到系列文件對於廣大教師特別提出的關於“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的要求(“教育規劃綱要”)?

廣大中小學應該基於正確的教育思想自覺地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努力做到“六個轉變”: 一是由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即“以生為本”轉變;二是由以教師的教出發向以學生的學出發即“以學定教”轉變;三是由書本情境、教師經驗向真實情境、學生經驗即“對象特徵”轉變;四是由教與學分離向教與學融合即“教在學中”轉變;五是由反覆習題訓練的學科知識教學向包括跨學科、跨領域的深度學習及啟迪創新的“高階思維”轉變;六是由注重知識的把握向五育並舉即“全面發展”轉變。

基於正確的教育思想引領的“六個轉變”,既是資訊技術大顯身手、大展宏圖的廣闊領域,更是我國教育資訊化歷史使命、戰略任務及核心價值得以落地的基礎保障。

(二)緊緊瞄準教育資訊化促進教育變革的“發力點”

在明確教育資訊化歷史使命、戰略任務特別是促進“教育系統性變革”(“2.0計劃”)的核心價值後,系列文件進一步指出教育資訊化發展要“以學習方式和教育模式創新為核心”(“十年計劃”)。究竟如何促進“學習方式和教育模式創新”,重新查閱具有浩大文字量的系列文件,發現其“落實平臺”就是課堂,其全面和系統的“發力點”已經躍然紙上。例如包括:

①“利用現代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現規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的有機結合”(“2035文件”),“努力為每一名學生和學習者提供個性化學習”“支撐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模式”(十年規劃);

②“充分利用現代資訊技術,豐富並創新課程形式”(“2035文件”),“加強網路教學資源體系建設。引進國際優質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網路學習課程。建立數字圖書館和虛擬實驗室”(“教育十三五規劃”);

③“推進資訊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實現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創新”(“十年規劃”);

④“利用資訊技術開展啟髮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鼓勵發展性評價,探索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新模式”(“十年規劃”);

⑤“鼓勵學生利用資訊手段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利用資訊技術學習的良好習慣,發展興趣特長,提高學習品質;增強學生在網路環境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十年規劃”);

⑥通過教育資訊化“提高教育教學品質”“培養自主學習、終身學習能力”(“十年規劃”);

⑦“必須聚焦新時代對人才培養的新需求,強化以能力為先的人才培養理念”“要將全面提升‘人’的能力作為推進教育資訊化2.0行動計劃的核心基礎”(“2.0計劃”);

⑧“積極探索資訊技術在‘眾創空間’、跨學科學習(STEAM教育)、創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應用,著力提升學生的資訊素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十三五規劃”);

⑨“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十年規劃”),“推動教育評價主體多元化”(“十三五規劃”)等等。

上述諸多要求幾乎將可望提高我國基礎教育教學品質的關鍵舉措“一網打盡”,不僅説明系列文件不失為教育資訊化的好文件,也是支援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創新的好文件。遺憾的是多年來我國教育資訊化相關責任主體對於這些精闢要求所引起的關注及落實的自覺性還普遍不高。迄今為止,就提高基礎教育品質話題,除“教育資訊化”之外,幾乎還從未有一種其他力量受國家託付去承載這麼高的責任擔當。毋庸置疑,教育資訊化是推進我國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舉措,是可望整體性提高我國教育品質的“法寶”,是廣大校長教師為培育新人可望演奏最美時代樂章的“金色大廳”;同時,不失為資訊化産業轉型升級和蓬勃發展的“巨大藍海”;不愧為加快我國教育現代化的強大“發動機”。

(三)“深度融合”是激發教育資訊化強大生命力的關鍵

系列文件反覆強調“深度融合”,明確要求“推進資訊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實現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創新”(“十年計劃”),“堅持資訊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持續推動資訊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促進兩個方面水準提高。促進教育資訊化從融合應用向創新發展的高階演進,資訊技術和智慧技術深度融入教育全過程”(“2.0計劃”)。

1、深度融入教改核心領域是用好資訊技術的“重頭戲”

資訊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重點是什麼?系列文件給出了明確的答案:“教育資訊化工作要更加貼近教育改革發展中的重大現實問題、融入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領域,為教育改革發展增添動力與手段”(“十三五規劃”)。充分説明,不僅要融入而且要融入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領域”,資訊技術才能夠如魚得水、如虎添翼,否則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目前,就融合命題不少中小學尚處於探索階段,還存在著不少問題。例如:線上上——仍然將傳統授課模式(教師一講到底)+常規授課工具(大黑板等)平移到了線上;線上下——教師憑藉資訊技術延長了手、豐富了備課資訊、美化了課件、加快了閱卷速度、減輕了統計分析工作量以及加強了教學的針對性,對於幫助學生完成學科知識常規學習和應對學業水準考試帶來了諸多好處。但是,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資訊化手段僅僅被當作了技術工具,始終未達到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和促進“教育變革”的境界。説明,解決資訊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仍然是當前我國教育資訊化的棘手難題。其原因包括:仍然存在著“兩張皮”“重硬輕軟”等傾向問題;校長和教師資訊化能力和水準還不高;缺少既精通資訊技術又精通學科教學的複合型人才;一些供應商、服務商推出了大量用教育“貼牌”琳瑯滿目的資訊化産品,甚至幫了教育改革創新的倒忙。導致不少地區、諸多學校多年來熱衷於耗費鉅資將資訊化設施設備不斷花樣翻新,教育的“系統性變革”卻遙遙無期看不到希望。

為此,“後疫情時期”的我國教育資訊化,應該按照系列文件精神全面吹響“融入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領域”(“十三五規劃“)的號角,將注重幫助廣大學生由完成基本學業任務即以知識點學習為導向的學習,向進一步有效地凝練學科核心素養及不斷提升學科核心素養的高階思維進軍。這是憑藉作為“內生變數”(“2.0計劃”)的資訊技術促進教育發生“系統性變革”(“2.0計劃”)的必由之路。

2、深度融合是實現教育“全方位創新”的基礎保障

為什麼要推進“深度融合”?系列文件特別指出,“推進資訊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實現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創新”(“十年規劃”)。在此,明確地將“深度融合”作為“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即教育教學四個核心要素“全方位創新”的前提條件,其本質是支援創新性學習和有效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獨立思考、大膽求索精神。為此,基於“全方位創新”本質和內涵的課堂才稱得上真正的“智慧課堂”;這就提醒諸多學校,要重新審視目前被各類商家動輒捧之為“智慧課堂”者中究竟幾間是“真貨”!

文件還要求,“基本形成具有國際先進水準、資訊技術與教育融合創新發展的中國特色教育資訊化發展路子”(“十三五規劃”),即將二者間的“融合創新”作為中國特色教育資訊化特定的“發展路子”;並且説明“融合創新發展”的關鍵,不是用技術去強化傳統教學,而是為其“創新發展”賦能。縱觀目前大量存在資訊技術與教育教學“兩張皮”即與“融合創新”背道而馳的傾向,充分説明其二者間深度融合的重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

因此,高度重視並下大決心著力解決資訊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命題,是我國教育資訊化以及基礎教育育人模式與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創新進入“深水區”的核心標誌。

3、深度融合需要有現代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為保障

根據系列文件關於“匯聚教育學、管理學、心理學、電腦科學等多學科的研究力量,與一線教師、管理者協作破解空間發展過程中的難點問題”(“網路空間意見”)指示精神,建議教育行政機關打破“鐵路警察各管一段”藩籬,由科技部門主抓教育資訊化業務外,基礎教育部門包括課程、教材、教研、師資、督導、評價以及考試等方面專家緊密聯手,一併研究和解決教育資訊化重大問題。廣大學校也要組建包括學科教學骨幹教師與資訊技術專家的複合型人才團隊,甚至邀請具有某些專業特長的家長參加,共同謀劃與實施學校教育資訊化大計。教育軟體、學習資源以及網路平臺供應商、服務商也應該組建高水準複合型骨幹團隊,負責任地産出高品質資訊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創新産品。解決教育資訊化進程中的“兩張皮”問題即實現“深度融合”“融合創新發展”、進而完成教育資訊化促進教育變革的重大任務,是一項及其複雜的系統工程,必須依靠多部門、多領域及各類人才的跨領域、跨界滲透與深度合作、反覆試驗與協同創新;即需要以具有現代化水準的教育資訊化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作為根本性保障。

(四)加快構建基於資訊化的我國基礎教育新生態

1、構建“全新教育生態”是基礎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任務。  系列文件特別要求,“堅持育人為本。面向新時代和資訊社會人才培養需要,以資訊化引領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態,實現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2.0行動計劃”)。不僅如此,系列文件還提出了一系列與構建“全新教育生態”密切有關的要求和舉措,例如包括:“推進資訊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實現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創新”(“十年規劃”),“根據新型教育教學模式的需要,實現對線上線下教學各環節的有力支撐,促進教學效率、教學品質的提升,有效開展個性化培養”“培養學生利用資訊技術獲取資訊、探究思考、協作討論、解決問題和建構知識的能力,提升學生人文和資訊素養,探索個性化培養”(“數字資源意見”)等。

總之,系列文件關於構建“全新教育生態”的表述言簡意賅、內涵卻極其深刻和重要。包括:

一是上述“全新教育生態”構想,充分體現了基於以學生為中心原則和認知規律的正確教育思想的引領;同時,積極地推進全面體現正確教育思想引領的上述教學模式的“六個轉變”,必將大大有利於“全新教育生態”的加快構建。

二是上述“深度融合”(“數字資源意見”)措辭,既是理念又是目的,並非是教與學各種要素的物理現象的疊加,而屬於“化學反應”後導致的教育結構性變化;資訊技術與教育教學落實“深度融合”的終極目標就是形成“全新教育生態”,“促進教育資訊化從融合應用向創新發展的高階演進”(“2.0計劃”)。

三是上述關於“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即教育教學四大要素的“全方位創新”(“十年規劃“),既離不開資訊技術的具體支援,又是構建“全新教育生態”的重要舉措及其本質特徵。我國中小學教育生態不變,教育教學“全方位創新”就無從談起;因此,構建“全新教育生態”就是為了從根本上解決資訊技術與教育教學“兩張皮”問題,既是教育資訊化的主體結構,也應該是其所引發的我國基礎教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憑藉“人工智慧+5G”等資訊技術提高我國基礎教育品質的重大舉措。

四是上述以“堅持育人為本”“實現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2.0計劃”)重要措辭即關於對“全新教育生態”的描述以及由此對教學所帶來包括“有效開展個性化培養”“培養學生利用資訊技術獲取資訊、探究思考、協作討論、解決問題和建構知識的能力,提升學生人文和資訊素養,探索個性化培養”(“數字資源意見”)等一系列好處,極其深刻地闡明瞭構建“全新教育生態”的根本目的、關鍵特徵、發展目標及其評估標準。

2、教育變革是構建“全新教育生態”的達成條件與必然結果

構建“全新教育生態”是教育領域與廣大學校一項極其複雜的系統工程。構建基於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全新教育生態”(“2.0計劃”),首先需要靠“教育變革”來掃除障礙和奠定基礎,同時,又是倒逼“教育變革”爭取成功的奮鬥目標。系列文件就如何推進“教育變革”給出了系統解決方案。包括:

第一,關於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學創新方面的要求:系列文件指出,“探索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新模式”(“十年規劃”);“依託資訊技術營造資訊化教學環境,促進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改革”“促進教育資訊化全面深入應用,使教學更加個性化”“依託教育資訊化加快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和學習方式”(”十三五規劃“),“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環境,提供精準推送的教育服務”(“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開展智慧教育探索與實踐,推動教育理念與模式、教學內容與方法的改革創新”(“2.0規劃”)。

第二,關於課程改革方面的要求:系列文件指出,“充分利用現代資訊技術,豐富並創新課程形式”(“2035文件”),“強化教育資訊化對教學改革,尤其是課程改革的服務與支撐,強化將教學改革,尤其是課程改革放在資訊時代背景下來設計和推進”(“十三五規劃”)。

第三,關於跨學科融合教學以及創新能力培養方面的要求:系列文件指出,“積極探索資訊技術在‘眾創空間’、跨學科學習(STEAM教育)、創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應用,著力提升學生的資訊素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十三五規劃”)。

第四,關於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學習方法創新方面的要求:系列文件指出,“利用資訊技術開展啟髮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鼓勵學生利用資訊手段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十年規劃”),“要利用空間突破課堂時空界限,實施項目式教學、探究式教學、混合式教學等新模式,利用空間進行學習評價和問題診斷,開展差異性和個性化教學與指導”(“網路空間意見”)。

第五,關於發展學生特長和培養重點能力方面的要求:系列文件指出,“發展興趣特長,提高學習品質;增強學生在網路環境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十年規劃”),“利用空間組建學習共同體,跨班級、跨學校、跨區域開展交互活動,提升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網路空間意見”)。

第六,關於教師教育和專業發展方面的要求:系列文件指出,“採取多種方法和手段幫助教師有效應用資訊技術,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品質”(“十年規劃”),“培養教師利用資訊技術開展學情分析與個性化教學的能力,增強教師在資訊化環境下創新教育教學的能力,使資訊化教學真正成為教師教學活動的常態”(“十三五規劃”),“鼓勵中小學教師利用空間開展備課授課”“尊重教師原創資源的智慧財産權及提供線上服務的勞動,在職稱評定、評優選先、績效考核、合理回報中得到體現”(“網路空間意見”),“推動教師更新觀念、重塑角色、提升素養、增強能力”(“2.0計劃”)。總之,教師不僅傳授知識,還應該憑藉資訊技術將教學的重心和精力更多地向學生品德塑造、能力培養、思維拓展、心理干預、人格健全等方面傾斜。

第七,關於教育資源建設和供給與服務方面的要求:系列文件指出,“促進每一所學校享有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十年規劃”),“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優先提升教育資訊化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品質的能力”(“十三五規劃”),“創新教育資源供給模式,擴大教育資源有效供給”(“網路空間意見”),“教育大資源開發利用機制全面形成”“形成覆蓋基礎教育階段所有學段、學科的生成性資源體系”“實施教育大資源共用計劃”(“2.0計劃”)。

第八,關於資訊化環境和技術條件方面的要求:系列文件指出,“建設智慧化校園,統籌建設一體化智慧化教學、管理與服務平臺” (“2035文件”),“建設智慧化教學環境,提供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和軟體工具”(“十年規劃”),“實現‘一人一空間,人人用空間’”(“網路空間意見”),“為青少年學生提供健康的資訊化學習環境”(“十年規劃”),“全體教師和適齡學生,全面普及綠色安全、可管可控、功能完備、特色鮮明的實名制空間”(“網路空間意見”)。

第九,關於抓典型促進教育改革方面的要求:系列文件指出,“結合教育資訊化各類試點和‘資訊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示範培育推廣計劃’的實施,認定百個典型區域、千所標桿學校、萬堂示範課例,匯聚優秀案例,推廣典型經驗”,通過培育1000所基礎教育學校“探索在資訊化條件下實現差異化教學、個性化學習、精細化管理、智慧化服務的典型途徑”(“2.0規劃”)。

第十,關於教學評價改革方面的要求:系列文件指出,“鼓勵發展性評價”(“十年規劃”),“要利用資訊化實現政府部門、學校、家長和社會廣泛連接與資訊快速互通,推動教育評價主體多元化”(“十三五規劃”),“以空間為紐帶,貫通學校教學、管理與評價等核心業務”(“網路空間意見”),“開展基於數據的教育教學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記錄綜合素質評價過程性數據”“利用空間進行學習評價和問題診斷,開展差異性和個性化教學與指導”“利用學習診斷、學習預警等可視化分析結果,發現問題,改善學習”“創新學生評價辦法,引導學校將學生線上學習行為、能力、成果等納入學生評價範疇,充分利用學生成長記錄開展綜合素質評價,發揮其在升學、就業等評價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網路空間意見”)。

上述十方面內容,既是全面促進“教育變革”、構建“全新教育生態”的核心任務及其完成品質的檢驗標準,又是確定其施工藍圖和時間表、路線圖的重要依據並且加強針對性、實效性的重要保障。

(五)混合學習模式是“全新教育生態”的重要載體

系列文件提出了關於“促進網路學習空間與物理學習空間的融合互動”“推進網路學習空間在網路教學、資源共用、教育管理、綜合素質評價等方面的應用”(“2.0計劃”)等一系列特殊要求,也是對“2.0計劃”所概括的“資訊技術和智慧技術深度融入教育全過程”的具體體現,其根本目標是實現“以資訊化引領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態” (“2.0計劃”)。如何落實該全新生態的構建,系列文件要求“推動形成基於資訊技術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與教育服務供給方式”(“十三五規劃”)。文件所述“新型教育教學模式與教育服務供給方式”(“十三五規劃”)是基於正確的教育思想、教學原理、教育規律和系統科學、學習科學、資訊技術,為實施課程和落實智慧課堂教學計劃,對包括教學實施路徑、方式、方法、技術、手段、流程以及學習組織形式等內容的教學活動結構模型的總要求;相對穩定的教育教學模式也是“教”與“學”各種要素“深度融合”後能夠支援學生有效認知的“全新教育生態”,它是提高教育資訊化實效的根本保障。

混合學習(Blended learning)是基於先進學習理論和學習技術支援、將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教”與“學”各種要素優勢互補地進行深度融合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國內外成功經驗表明,混合學習不僅有利於分別凸顯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各自的強項,而且有利於其融合併有效地規避相互間“兩張皮”難題。其持續發展將有可能為全球高等教育教學的變革揭開新的一頁;同時,在基礎教育等領域同樣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為此,推廣混合學習模式可望充分彰顯教育資訊化技術關於支援創新性學習進而深度發掘學生個性潛能、打造高效課堂、促進高階思維、有效培育核心素養的特殊育人功能,是落實系列文件關於“推動教育理念更新、模式變革、體系重構”“促進網路學習空間與物理學習空間的融合互動”(“2.0計劃”)等要求的理想載體。總之,是有效落實系列文件關於構建“全新教育生態”(“2.0計劃”)宏大目標的重要舉措。

五、舉國家之力抓緊落實“國家學分銀行+教育資訊化”重大戰略工程

“2035文件”特別決定:“構建服務全民的終身學習體系。構建更加開放暢通的人才成長通道,完善招生入學、彈性學習及繼續教育制度,暢通轉換渠道。建立全民終身學習的制度環境,建立國家資歷框架,建立跨部門跨行業的工作機制和專業化支援體系。建立健全國家學分銀行制度和學習成果認證制度。強化職業學校和高等學校的繼續教育與社會培訓服務功能,開展多類型多形式的職工繼續教育。擴大社區教育資源供給,加快發展城鄉社區老年教育,推動各類學習型組織建設”。這是黨和國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對我國教育事業發展提出的全局性重大戰略,也進一步提升了教育資訊化的核心價值及其得以充分施展才華的無限廣闊的空間。可以認為,中央高瞻遠矚地提出的“建成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體系”宏大戰略目標,就是由教育資訊化作為技術支援、國家學分銀行作為制度保障的具有中國特色教育現代化的主體結構;推進“國家學分銀行(資歷框架)+教育資訊化”建設,是支撐上述主體結構乃至影響我國教育現代化全局的國家重大戰略工程。

毋庸置疑,突如其來的疫情將有力地倒逼我國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産業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速度,從而對我國人力資源整體發展水準的刻不容緩的提升提出了新要求。為此,建議動用國家之力,加快落實“國家學分銀行(資歷框架)+教育資訊化”重大戰略工程,為儘快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體系”奠定紮實的基礎。這也是國家教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一項重大的戰略任務。建議把握“後疫情時期”重大歷史機遇,在黨中央堅強有力領導、教育部全面統籌協調、相關部委積極支援下,全面和高品質地實施“1+X”證書包括國家學分銀行(資歷框架)制度,有力和加快推進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的深度融合,鼎力撬動和無縫對接密布于全國城鄉各具特色的高校、開大、電大、職業院校、行業學院、管理學院、培訓中心等整體合力,迸發出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鼎力構建世界規模最大、領域最寬、服務最好、針對性、實效性最強的四通八達的終身學習“立交橋”。切實做到:上頂天(想國家所想——服務於“六穩六保”對提升人力資源水準的急需),下立地(急百姓所急——服務於解決就業、順利轉崗、生産自救以及培養強大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大軍),有效傳播和普及具有針對性、實效性的新知識、新技能、新方法、新工藝,加快形成數以億計高素質新型産業工人、産業農民、服務業大軍,為大力培育新産業、新動能、新增長極,支撐國家經濟持續增長髮揮強有力的人力資源保障作用。同時,支援數以億計老齡對象便利化地學到先進文化、健康養身和防範疫病相關知識,陶冶情操、保持良知、增強愛心,成為促進社會和諧的正能量。同時,通過高品質發展教育資訊化,“更好地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在‘一帶一路’‘網際網路+’、大數據、資訊惠民、智慧城市、精準扶貧等國家重大戰略中發揮作用”“加強教育資訊化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擴大國際視野,拓展國際空間,搶佔教育資訊化的國際制高點,增加國際話語權,服務國家外交話語權的提升”(“十三五規劃”)。

總之,只要我國教育界能夠自覺順應時代發展潮流,進一步全面理解吃透國家教育資訊化戰略的精髓,始終把握正確的發展方向、發展路徑,風過天青雲破處,雲開霧散卻晴霽,中國特色教育資訊化必將砥礪前行、成績卓著,為加快提高我國教育品質、培養未來高素質公民和拔尖人才作出重大歷史性貢獻,實現國家教育現代化目標也將指日可待!(供稿 《線上學習》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