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滾動新聞 >

劉可欽談疫後複學:教育工作者的挑戰與擔當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翟晉玉 | 時間: 2020-05-24 | 責編: 劉佳

2020年初以來,新冠病毒席捲全球,成為今年中國乃至整個世界被談論最多的主題詞。中國的醫務工作者不畏艱險“逆行”抗疫的英勇表現令世人感佩。與此同時,響應“停課不停學”的號召,廣大教育工作者在另一場戰線上也進行著一場意義非凡的“抗疫”。

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中國網教育頻道特別專訪了北京中關村三小劉可欽校長,以下為記者梳理後的採訪實錄。

疫後複學:教育工作者的挑戰與擔當

——北京中關村第三小學校長劉可欽訪談錄

翟晉玉

什麼都可以等待,唯有學生的發展不能等待。疫情之下,學習的物理時空發生位移,由學校現場轉移到家庭。學生們開始了居家學習,家長成為連結師生最重要的人。老師們開始轉換身份,當主播、做微課,從學科知識到生活指導,從幫助學生到安慰家長,真是十八般武藝全能附體。通過學習內容的調整,借助各種技術手段,與學生實現“雲端”相見,盡力讓學生的成長不停步。

教育工作者的抗疫擔當

中國網:今年年初以來,中國的醫務工作者不畏艱險“逆行”抗疫的英勇表現贏得了世人的尊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戰線上也進行著一場意義非凡的“抗疫”。如今中國疫情得到了較好控制,複學在即。作為全國知名校長,您和貴校的老師們在這段特殊的時間裏做了哪些工作?

劉可欽:“抗疫”,是2020年的主題詞。

在這場緊張的戰“疫”鬥爭中,從鐘南山、李蘭娟等院士專家不顧高齡親臨武漢,到許多奮戰在抗“疫”一線的普通醫務工作者,每一個人的挺身而出,都讓勝利的曙光接近一分。

我們的老師也是如此,在疫情防控的第一時間,老師們立即結束假期、積極響應號召,在全民抗擊疫情的鬥爭中貢獻力量。

為了讓孩子們的成長教育不受疫情影響,有些老師每天和孩子們線上溝通聯繫、上報數據、核實孩子們的安全與健康情況,有些老師開始為“延期開學”抓緊備課、錄製及緊張地教研,有些老師為守護校園的健康環境而奔波操勞……

疫情期間,教育工作者主動擔當了很多,教師的角色變成“全程陪護”。他需要每天打卡孩子們的體溫,包括跟孩子共同居住的家長的體溫,有時還要處理家長和孩子之間的矛盾,老師對孩子做一個全方位的陪護。前段時間,是醫護人員一線奮戰。現階段,是各行各業的人們奮戰在各自崗位,努力防疫防控、恢復生産。在教育領域,教師也在一直奮鬥著。

這一段時間老師的奮鬥從戰疫後方轉移到前線。其實,教育工作者不分前方和後方,也不分應急狀態和常規狀態,他是全天候在陪伴著學生和家長。

我們學校139個班主任、139個班級,萬柳南北校區、紅山校區和科技園分校,班主任們每天和家長們線上聯繫,確認孩子們的出行情況、體溫健康情況等,每天需要確認學生們的體溫檢測情況。這樣的工作,看似簡單,但是需要細緻與耐心,確保每個孩子的準確數據得到上傳,往往要花費老師們半天左右的時間。

在“大家三小”,班主任們全力以赴地去對接學生、助力孩子的成長,有的老師在班級微信群裏,寫信鼓勵大家安排好生活、學會關愛他人,有的老師在班級微信群裏給出學習建議和學習資料,等等。不僅是班主任老師,社團老師也和家長、孩子們積極互動,合唱團的老師提醒大家少出門、做好防護,少玩電子遊戲,多干家務、和家人們做遊戲,勤練習聲樂訓練,並提醒家長幫助孩子們做好自覺學習記錄。

這就是“大家三小”的老師,在重要時刻,沒有退縮與遲疑,他們將工作擺到第一位,主動地配合上級部門做好各項統計工作,積極和家長溝通交流、了解每一個孩子的情況,鼓勵關愛每一個學生。他們用行動展現了教師應有的擔當,用愛與真誠的力量,和家長們一起共同守護著孩子。

中關村三小教師在上課

學習的物理時空位移引發新挑戰

中國網:不少地方的家長和老師反映,孩子居家學習時網課效果不盡如人意。居家學習和學校學習的方式有何不同?這次疫情對貴校的教學方式變革帶來了哪些影響?

劉可欽:疫情期間,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讓學習變得有意義?

疫情讓校園裏的圍墻打破了、打開了,一個優秀老師的資源可以供其他老師共用。這種共用帶來了一種教育均衡意義上的探索。另外,現在疫情下的教學老師“助學者”的角色更突出。過去是“我教你學”,現在是“我助力你的學習”,教師轉化為幫助學生學習的人。這是一個很好的轉變。

我們期望一場疫情之後,回到校園時,不再是簡單重復“昨日時光”,而是通過課程調整和教學創新,學校教育能夠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讓教與學的方式更加“迷人”,因為更加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規律;讓教學內容更加“健壯”,因為立德樹人的重任進入到每個學習過程之中。

我看到一個視頻,校長説,復工了。教師説,我不幹了,去當主播了……

然後我發給學校的一個老師,她也是用抖音每天指導學生寫作文,“粘”了很多學生。

在居家學習階段,師生的收穫很多,尤其是學生獲得了學校空間學不到、顧不上的東西。比如,學生的社會情感、愛國情懷、生活能力,使用技術的能力,大量的閱讀積累,資訊蒐集,綜合思考的能力,等等,他們的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綜合素養,都有了豐富的體驗和積澱。這些可能是曾經在學校空間學習不到、顧不上的東西。這些都將沉澱于孩子的內心深處。 

現在回頭想想,確實延期開學初期讓我們有非常多的“猝不及防”,一週的調整之後到現在也帶來了非常多的“意外驚喜”,同時也免不了一些“憂心忡忡”和“躍躍欲試”。

當然,居家學習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問題。對這些問題的分析,需要放到一個大背景之下,而不是僅僅截取“居家學習”這一段上。

比如,“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問題。我們需要反思,自主學習能力不強,是否與我們學校教育的重心偏頗,重知識輕能力有關,是否應該加強“育人”的重心。進一步來説,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是不是“舍得下功夫”?這關乎到長遠發展和當下利益的選擇取捨,這又涉及到整個教育價值系統。同樣,家庭教育又該承擔怎樣的責任,學校應該給予什麼樣的指導等問題都需要反思。

複學在即,人們除了普遍擔心學生健康安全的保障之外,還表現出了對於學業的特別關注。

比如“學生的分化”,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是在今天又被放大了。好像是只要老師們足夠努力,就能讓學生“變得一樣”。其實冷靜想想,這可能嗎?差異永遠存在。我們説,公平不等於消滅差異,教育公平是指學習機會上的平等,不是結果平等。教學過程中就是讓每個學生學有所得,都能自主發展,這是教育的可為空間。這裡面還涉及到學生觀的問題:珍視學生的獨特性,尊重學生的差異性。我們自身的問題恰恰是“不願意看見差異”。

多樣的可選擇的學習方式,是解決學生分化的一種方式。分化、差異永遠存在,不要試圖去消滅它,而是讓其各有所得,各有所長就是優質均衡的最好回答。

複學在即,學校的教學管理者需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準備好一份複學準備清單。包括得到復課通知後,師生家長如何準備,生活習慣、學習節奏的調整;老師進一步了解學生的狀況,尤其語數英的學習。復課前後各一週的觀察了解等,都是很重要的。

2、共商一個教學建議。好的教學建議,其實就是師生的“扶手”。包括教學中更加倡導什麼,拒絕什麼;在大班額、互動性高的前提下,老師的壓力往往是組織這40多個學生,共同建立一個積極良好的學習秩序。我們要體驗到老師的“難處”。

3、有一個教學進度安排表和檢核表。根據上級的整體部署,結合學校實際,把教學內容、任務目標、考評方法都要詳細列出來。同時減少以考促學的粗線條學習,鼓勵教師帶領下的,學生自主進行知識掌握檢核(團隊互檢都是很好地學習方法),這涉及到我們説的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4、抓好單元教學,有機整合學習的內容。

每個學科、尤其是語數英這樣的考核學科,如何通過單元的整體建構,線上學習與線下練習、老師指導與小組互學、家長陪伴與線上答疑等多種形式的結合,這樣,線上時間側重於啟發、互動、思考獲得基本的大概念,線下通過學生的自主思考,獨立練習形成技能,再借助小組的分享和互助形成增強理解。

5、對於有困難的學生,要精準施策。對於有困難的學生,可以通過教師的個別指導和家長的努力,一同為孩子提供幫助。精準幫助到我們必須點對點的學生,才能幫助這些孩子的提升。

6、繼續提供有效的資訊技術支援。多樣的工具,才能夠讓師生在不同的場景下,選擇合適的工具、App、平臺等,經過前期試用,可以集中推薦給師生。很多線上的資源,經過學校課程審核程式篩選後也可以推送給老師們使用。

因為學生在成長,社會在變化,有新的要求,有調整是正常的,不必推倒重來,而是要迭代進步。這是網際網路時代的特徵。

瞧,老師講得多認真啊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再迎新機遇

中國網:一百年前,杜威已經提出以學習者為中心,但由於社會和文化因素的影響,一百年來我們在這方面做得還很不夠。有人説疫情可能會促進這一趨勢的發展,對此您有何看法?

劉可欽:這個方面我們一直在做,一直在嘗試。

學習物理時空的變化,由於師生不能面對面了,迫使老師們放棄了一講到底的慣性做法,採取任務推送、學習單等形式,這些恰好都是很好地助力學生自主學習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方式和契機。

但凡挑戰就是機遇。未來,師生的教與學方式將加速向學習者為中心轉移。

學生學習資源的供給者——學習清單、書本內容、拓展內容。

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者——設計問題鏈,提供學習支架。

學生學習活動組織者——組織學生交流互動。

學生深度學習的促進者——鼓勵學生設計思維圖表,鼓勵可視化展示自己的作品,等等。

這些都是長久之策,不是應急之計。今天我看到學生的作業裏有一個把一年 24 節氣中的詩詞整理出來,用可視化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是多好的學習啊。

當學習空間回到校園時,當師生能夠面對面時,應該採取什麼樣的學習內容和教學方式,如何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讓居家學習與複學後的學校學習平滑對接。

居家學習期間,我們特別提出老師們設計學習任務的原則性要求:

1、選好一個具有開放性和探索性的主題;

2、設計研究的問題鏈,鼓勵學生獨立學習,形成觀點,在組織交流中,昇華認知;

3、以任務完成進度去規劃的“大時間”,儘量減少被 40 分鐘一個學時分割的小時段;

4、組織有效的資源,專業的資訊和專業人員。

5、為家長提供適時的幫助。在共同學習中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家庭關係,鼓勵同伴分享學習心得,從中體驗班級友好的氛圍等。

居家學習採取以學習任務推送的方式,依然可以成為學校學習的一種形式。逐步改變課堂上以講為主的方式,適當採用任務/情景驅動的學習方式。

心理學家加涅説過:教學是為了促進學習而嵌入的一系列事件。

所以,老師的備課就是在考量這一系列事件的組合上下功夫。 

是否可以開啟一種新的教師備課要求——

清晰一節課、一個單元、一個階段的學習目標;

設計一節課的學習任務/學習單或問題鏈;

列出一個學生的迷思點,困惑處。(做好記錄,有實證的那種)

把教與學的過程分解為幾個層次,便於了解學生的情況;

選擇與目標一致的評價方式,作業設計、作品展示、學生交流等。 

説到底,關鍵還是教師角色轉變,需要重新定位我們的教:

從一個知識的給予者轉到學習的激發者的角色,

做學習任務驅動的設計者,而不是知識的傳輸者;

更像一個指導者,而不是過去判斷對錯的判官。

鼓勵展現思維過程,暴露迷思及錯誤的答案想法,再給予思考方法的指導。

疫情之下,也促使教師改變“我講清楚、學生練習”為主的教學習慣。走出“學習即書本”“教育即講課”的固有認知。如何能夠抓住一個個小靈魂,而不是簡單地“注意聽我講”,用我們的學習過程吸引學生。更重要的是相信每個學生都是願意思考的,只不過有些學生是在怕錯、怕落後、跟不上的心理面前漸漸地萎縮了。所以召喚每個孩子努力、向上、不放棄,就是咱們做老師的功德。 

當學校的管理現場移到“雲端”時,資訊技術革命的發展也讓我們看到了很多可能,借助技術可以更好地幫助師生的教與學,使用的過程也是提升師生使用技術的能力和意識的最好學習過程。還有,資訊技術帶給我們最大的便捷就是多樣化和個性化。這是教育中最重要的兩個要素,要研究技術進入學校的方式,讓其更好地為每個學習者提供個性化的幫助。


學生成為小老師

立德樹人的課程建設任重路遠

中國網:這次疫情給孩子們上了生動的一課。我們一直提倡德育為首,道德是教育的重要目的。遺憾的是我們對德育強調很多,但在實踐中德育的效果並不理想,疫情這段時間你們在德育方面做了哪些思考和探索?

劉可欽:這次疫情帶給我們非常多的思考,社會責任、勇氣擔當,學生學習能力、自我約束、和諧家庭關係等,都是與教育分不開的。

疫情之下,綜合學習動手實踐類的課程,給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機會。很多學校,在疫情之下的學習都加大了綜合、跨學科學習的比重等,這些都需要調整課程結構,使其進入學校的常態教學之中。

學生的思考空間,時間延長了,大問題、長作業等得到了鍛鍊;

這是未來人才需要的一種能力,都是讓學生終身受益的。

我們如何培養學習中的學習,真實的學習?

觀點:學習發生在學生的足跡所致和人際關係所在。

每一個重大真實的事件,對於正在經歷中的學生而言,都是培養其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抓住這些關鍵,通過教師團隊的設計和引導,通過項目學習的方式,用研究的眼光看待正在發生的歷史,學會思考,學會形成自己的觀點,都是一堂堂很好的生活大課。五育並舉,也在“並”字上做好文章。

我們提出“真實的學習”價值理念,就是説我們的教學內容不再局限于教材課本的學習,而是將生活中事件嵌入到學習的過程之中;對於學習的空間也不再局限于在教室、在40分鐘的課堂學習時才叫學習。學生的學習應該發生在足跡所至和人際關係所在。

三小這次的居家學習開展得有條不紊,即使複學後也能夠平滑對接。主要居家與學校的學習在價值追求上的一致性,確保了平穩有序。我們結合居家學習的特點,做了一些調整,師生都沒有違和感,可以實現很自然的過渡。

比如,居家學習期間,我們推送的學習內容和材料基本上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是學科學習。主要以學習能力提升為主線展開的學習。設計圍繞大概念,核心知識等方面的學科內容,引導學生進行整理與復習;

第二類是健康、閱讀、親子、家務勞動等實踐性的學習。

第三類是以疫情為主線的綜合任務、學習項目學習。《“我”不是食物》《致敬逆行者》《制定一份家庭健康手冊》《疫情下的中國表現》等,基本上是一週一個;學生要通過大量的閱讀、資訊蒐集、整理資訊等,設計訪談提綱,線上實踐,形成觀點,再用可視化的方式呈現出來,這讓他們的綜合能力得到了鍛鍊和提升。  

我們的課程體系,應該嵌入圍繞時事展開的綜合性任務學習。 

我們再看看疫情之中,呼籲“補上這一課”都有怎樣的呼聲:生命教育、社會責任、家庭責任、愛國主義,等等,還包括理性思維、自主學習能力等,還有剛剛出臺的加強大中小學生勞動教育的意見。 

不久前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將勞動教育納入教育全過程,與德智體美相融合,知行合一。設立勞動教育課程,包括日常生活、生産、公益勞動等。

以上這些都需要研究,將其納入課程體系之中,不能作為軟任務提提要求而已,搶搶風頭就行。我們每個人心裏都知道,學科教學與實踐類的學習不同,考試的學科與不考試的學習不一樣。

這次疫情正是調整課程體系的契機,往哪調,涉及到我們的課程價值觀。立德樹人不是一句空話。抓住機會,迭代升級學校的課程內容,在立德樹人的落實上邁進一大步。全教會上的六個下功夫,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我們要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要在加強品德修養上下功夫,要在增長知識見識上下功夫,要在培養奮鬥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解放教育力需要提升學校的治理能力

中國網:學校治理是重要的教育力,在當今技術變革日新月異的新時代,特別是當前疫情尚未結束複學在即的情況下,您對學校治理有哪些展望?

劉可欽:學習關係決定學習力。

教學改革改到哪,學校的管理就要支援在哪。進一步建立開放創新的教學管理體系,解放教育力,這是學校管理的終極目標。  

一個學校最大的資源在於教師對於學生的關注度。我們的管理,如何為老師營造這種寬鬆積極的氛圍?我們的教學管理就需要建立一些管理的機制,讓這種良好的學習關係能夠持續,對於查漏出來的“盲區”儘快彌補上,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教師的視野中得到關照。

每一個學生都需要你看見

每一個學生都應該你接納

每一個學生都需要老師的鼓勵

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有高期待

疫情期間,老師們從網紅主播,到線上的溫馨陪伴,讓老師們換了一個樣子。面對學生,激發了一大批教師的“發展觸角”。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教育力的解放,我們需要更加寬鬆的管理環境,保護並繼續成就這些老師。在“統一”的要求中,加大“自主”的空間,進一步激發老師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資訊技術的發展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支援,疫情之下的線上學習與線下的關係,需要我們每個人深思,發揮利用各自的優勢,更好地服務教與學。資訊技術帶給我們最大的便捷就是多樣化和個性化,這是教育中最重要的兩個要素,如何運用技術,更好地為每個學習者提供多樣化和個性化的幫助,是我們需要深入思考的課題。

提升學校治理能力,需要充分認識和利用技術手段,改變一些傳統的管理行為。  

這次疫情使得家校之間的關係變得親密了,對彼此體諒了,彼此理解了。中國人重視孩子的教育,重視下一代的培養。這段時間家校之間彼此緊密團結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家校共育。老師更體諒學生,家長也更體諒孩子了,家校之間變得更親密了,雖然距離遠了,心更近了。家長與孩子共同經歷了一個特殊的時期,而這個特殊時期生長起來的是一種親近感,和彼此的理解與尊重。

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重要的教育力量。這次我們也看到了家長擔起老師的任務、客廳變成課堂,這些都是家長的貢獻。提高每個家長的貢獻,就需要學校進一步開放,在參與中提供幫助、增進共識,建立學校教育共同體,共同服務師生的教與學。 

這次疫情給了我們很多衝擊,我們的課程領導也需要重新審視並做出調整,從雲端到現場的課程管理;從居家到課堂的學習方式;教育的本質追求沒有變。我們的課程領導就是建構一套機制,增強學生從校園到社會體驗認知,從書本到生活的全鏈條學習,也就是在真實的學習中獲得真實的提升。 

良好的學校治理對提升教育力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