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教育資訊化 >

疫情下的教學轉變:將被動應戰變為主動挑戰 ——專訪資訊化教育專家劉雍潛、潘克明教授

來源: 北國網 | 作者: | 時間: 2020-04-15 | 責編: 徐虹

第三屆“華漁杯”教師資訊化教學設計大賽已于3月26日正式啟動。作為連續三年受到廣泛關注的全國性賽事,大賽為教師們提供了資訊化應用成果展示舞臺,旨在挖掘優秀資訊化教學成果和資訊化教學人才,進一步提升資訊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工作。

相比往年,今年尤為特殊。我們看到了“教育資訊化2.0”在疫情影響下發揮的巨大作用,也更加篤定“網際網路+”教育將成為未來教育發展趨勢,故賦予本屆“華漁杯”更加深遠的意義。

賽事啟動之際,特邀請中央電化教育館研究員劉雍潛教授、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副會長潘克明教授探討關於“防疫期間”教學形式轉變的現象,以及分享資訊化教學設計的經驗、見解。

疫情下的教學轉變:跨過河流就不可能再退回

在今年“防疫在家”期間,老師們響應“停課不停學”號召,紛紛轉變了教學形式,通過“線上教學”的方式為學生們進行遠端授課,確保了在特殊情況下學生們的學業不受太大影響,教育教學工作能夠繼續進行。

潘克明教授對老師們在防疫期間吐槽“線上教學”的行為表示理解。“線上教學”給老師們帶來的不僅是技術上的壓力,還有時間上的壓力。但他同時也認為,“線上教學”的嘗試是非常有必要的:“儘管我們是在特殊時期不得已而用之,但是從長遠的方向發展,網際網路的學習應該是一種很常態的學習方式之一。”

劉雍潛教授表示,此次疫情帶來教學形式的變化,並不是偶然的、暫時的。“線上教學”是在學校教育這條主航道之外,又開闢了一個新的渠道。且通過這兩個月的實踐,已經證明“線上教學”在中國推行是可行的。“我認為我們已經跨過了這條河流,走到了一個新的地方,是不可能再退回來的。”

雖然當前“線上教學”還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和問題,但將來會在實踐中逐步解決、完善。劉教授建議老師們調整好心態,把被動的應戰變為主動的挑戰,把現在所做的工作視作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來看待。

要想取得便利,現在就要不怕麻煩

談到教育資訊化2.0背景下學科與資訊技術融合創新,是給教師增加了麻煩,還是帶來了便利,劉雍潛教授很肯定地認為:是帶來了便利。

教育資訊化背景下的學科教學與學資訊技術的融合,是教師今後的長期工作。在新思想、新價值觀體系下,應用新技術,最終能夠為教師們帶來教學品質的提升。“華漁杯”就是把教師們在融合創新活動中所得的成果,給予凝固、加以篩選。集中最好的作品,來豐富國家的資源庫,為廣大學校,特別是農村學校使用。

“如果你知道這是一件好事,是今後必然要做的事,那現在的你不妨就勞累一點、努力一點。當你越過這座山,你會看見一片新天地,你會發現前面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潘克明教授指出,教育應用平臺將會以低結構化的形式存在。所謂低結構化就是簡單、好操作、人性化,老師只要用一、兩次就能掌握。所以老師們不必懼怕使用資訊技術,它不會帶來更多的負擔。

“華漁杯“參賽建議:不要為了“炫技”而用技術

兩位專家都表示,優秀的資訊化教學設計作品要秉持著新式教學的思想。新式教學推崇的是互動式學習,凸顯出學生的主動性。PPT做得好,但僅僅是老師“一講到底”,也就不符合新式教學的要求。其次,劉教授還強調,在技術的使用上,老師們可以有所創新,但未必要追求複雜的技術。一切要從教學需求出發,即使使用最簡單的技術手段,能夠達到教學效果的,就是實用的。為了“炫技”而用技術,則就本末倒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