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滾動新聞 >

2019中國好教育"燭光獎"李金初:老校長、老教師就是我的身份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劉佳 | 時間: 2019-12-16 | 責編: 徐虹

中國網12月17日訊(記者 劉佳)12月12日,由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主辦,中國網教育頻道承辦,北京京師匯普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聚贏恒遠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協辦的“禮讚70年,築夢新時代”2019年度中國好教育頒獎盛典在北京召開。活動當日揭曉了2019中國好教育“燭光獎”,北京市建華實驗學校董事長、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全國先進教育工作者李金初,中國科學院研究員、著名教育心理學家、中科院原兒童數學思維發展課題組組長張梅玲獲此殊榮。當天,他們接受了中國網記者的採訪。

中國網:先請您介紹一下自己,學校、職務和姓名。

李金初:我是李金初,一位過了80歲的老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戰線上已經工作將近56年,多數時間都是單位的領導,副校長、副書記、校長、書記、董事長合起來將近46年。我其實就是一個老校長、老教師,這就是我的身份。

中國網:教育是國家的聯防,您一直奮鬥在一線,您的教育關鍵詞是什麼呢?

李金初:我對教育的認識應該有一個發展的過程,教育就是為了學習者實現美好人生,使他們成為優秀的人,成功的人,幸福的人,同時也是為我們的國家、民族、社會培養更好的擔當者、建設者、創造者,這就是教育最重要的任務。

中國網:回望這麼多年的從教歷程,為首都教育做出很多貢獻和示範,這麼多年當中,您的教育大事,或者做得最有成就感的教育大事是什麼?

李金初:這有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有幾件事,從1988年開始,北京市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我所領導的北京十一學校是首批試點學校;更重要還是從1992年,在全國首先提出公辦學校辦學體制改革的新思路——自主籌集日常辦學辦經費,自主招生,自主用人,自主工資分配,自主教育教學改革,這就是“五自主”的辦學體制改革思路,在當年經費非常困難的時候,引發了公辦學校如何走出辦學經費的困境,以及開展更好的獨立自主的辦學這樣一個新思考。

第二年,1993年1月,進一步歸納為“學校國有,校長承辦,經費自籌,辦學自主”的模式,簡稱為“國有民辦”。國有民辦的模式從此被提出來,一下影響到全國。先後十多年的時間,全國公辦中學、小學、幼兒園中,兩三千所學校進行體制改革的實驗,每年為國家增加了辦學經費近千億,並由此一批好學校成長起來。這應該説在教育改革中起到了先鋒、引領作用。

第二階段,在課程和教學的改革方面也做了很多嘗試。從1993年開始進行綜合活動課的實驗,後面演化為國家必修課——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設置。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門,到自然界、到社會中去進行研究性、主題性、活動性的項目學習,也就影響到現在研學旅行課程的出現,這是課程的改革。還有課程方式的改革,選課走班實際是從1994年開始實行的實驗,早在20多年之前就開始奠定基礎。為了實現更加理想的“選課走班”教學方式,我在兩個方面做了重要的準備。一是準備充分的教師隊伍,保證各種各樣學校所需要的課程研發和開設,使之能夠實現自助餐式的教學。當時,在全國來講,十一學校教師隊伍的專業學歷結構都是非常高的。2007年9月,我離開十一學校的時候,特級教師、博士教師、碩士或者碩士研究生課程班的教師,在專職教師隊伍中間所佔的比例大概已經達到88%,跟國際最優質學校的教師水準相比也不遜色,這為實現理想的選課走班教學方式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

二是準備充分多的選課走班所需的教室空間。現在很多優秀的學校,著名的老牌學校,選課走班的方式為什麼達不到比較滿意的程度,一個難以解決的關鍵問題就是缺乏足夠多數量的教室——有老師,但是沒有教室。十一學校之所以不存在這個困難問題,是因為學校進行了辦學體制改革,經費充足而且相當自主,加上老祖宗留下的地很大,可以利用自有資金充分蓋房子,成為北京市中小學中無論公辦、民辦,學校建築規模最大的學校,為高中的選課走班準備了非常充分多的教室空間。在十一學校高中學段,一個年級12個班,每個班40個學生,所以整個高中三個年級應該是1440個學生,當年為選課走班準備時,擬定了一個標準:每10個學生可以選擇一個課程,也可保證全高中段同時上課開班,同時需要數可能是144個,相當於行政班級數的四倍,我們準備了150個,所以足夠,使選課走班有了充分的空間基礎。接替我的李希貴校長,把初高中都進行選課走班,也同時開闢了更多的走班空間。2011年,十一學校的選課走班得到充分地實現。

在教師隊伍建設上,十一學校也應該説是引領的。從1994年開始,我們在全國率先開設了碩士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學制三年,要求32個學分才能畢業,一共辦了兩期。按照顧明遠教授在2002年的評價,十一學校一下子成為全國教師專業學歷結構最好的學校。在這個基礎上,又為後來吸引和留住優秀的老師準備條件,為此學校使用自有經費蓋了19800平方米的教師公寓,共195套,為學校的骨幹教師,包括高級和中級教師、研究生畢業滿三年的教師、博士教師都準備了可以入住的住房。在北京,住房對吸引老師的力量非常強,這更有效地保證了十一學校教師隊伍高水準、高學歷。

2006年——2007年,十一學校通過與國家人事部的聯絡和申請,被批准辦全國中小學第一個博士後的項目,參與到國家高級人才的培養,先後有8位博士後從這裡出站。這是很厲害的事,到現在為止,還是舉辦了博士後項目的唯一中小學。

通過碩士研究生課程班,招收博士或碩士進學校,以及完成博士後的項目,為在職教師的進修成長,為學校打造優質能夠適應未來高水準的教育教學需要,特別是課程的改革和課程創造的需要,十一學校創造了非常好的建設優質教師隊伍經驗。當然,十一學校還有很多別的經驗。

在建華學校我碰到的最神奇的一件事發生在2010年3月中旬的一天,在與小學生的深度接觸中産生了突然的頓悟,得到了“人生中心教育”科學概念。這個概念的得來仿佛是一瞬間,但是,按照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教授的解釋卻是“長期有意注意的結果”。教育是為了兒童優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概括為實現美好人生的活動。這就是我們教育的責任,教育的任務。這些孩子也是國家最需要的人,也有優秀的品質,最使得社會獲得安定的公民,更有創造力的國家建設者和保衛者,會成為幸福文化的創造者,這樣的人是國家未來最需要的人。這也是為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特別是具有創新能力和創造精神的建設者、發明者,他會更好地起作用。從2010年3月到現在,快10年時間了,我們也進行了10時間的思考和實踐,使這套被稱為人生中心教育的理論和實踐得以形成、改進和完善。先後完成理論創造形成三本重要的理論著作《人生中心教育論》《自創性人生中心教育論》《人生中心教育課程論》和一本實踐案例著作《人生中心教育課程實例》,超過100萬字,並由著名的商務印書館出版,很有理論價值和使用價值。特別是顧明遠教授、林崇德教授、陶西平會長、郭振有會長等教育大家為從書寫序,其中,顧明遠教授、林崇德教授的序作為書評已經分別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上發表,北京師範大學王本陸教授的書評在中國教育報也發表了。顧明遠教授稱這是一部活的教育學教科書,林崇德教授認為人生中心教育實現很多的創造和創新,王本陸教授認為這是我國教育理論開拓創新的標桿,是改革開放40年來教育理論和實踐研究的典型成果。評價都非常高。評價這麼高,説明理論還是很有體系,很有前景,這是我在人生70-80這段年歲間幹的非常重要的事,我為中國的教育留下了重要的文字。

我還在幹另外一件事,在賀龍元帥故鄉、也是元帥當年鬧革命的地方——湖南省桑植縣和鄰近的永定區,過去曾經有很多先烈為中國的革命做出那麼多的貢獻,進行艱苦卓絕鬥爭,甚至犧牲很多親人,用鮮血換來今天紅色的中國。那裏,也是我的故鄉,我和我的同志們應該到老區,一方面是學習和繼承紅色基因,一方面也為老區人民做出貢獻,回饋老區的父老鄉親。

那些地方恰好是比較貧困的地區,甚至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所以,我們也是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去農村扶貧支教。作為首都的學校,作為中心城市的學校,應該承擔非常重要的責任,投入美麗鄉村學校的建設。

還有,人生中心教育的理論在北京這樣的中心城市,資源很優秀的城市,從幼兒園一直到高中都已經取得很大的成功,在鄉下能不能成功這也需要檢驗。如果能夠檢驗成功的話,這就得出一個很好的結果。人生中心教育的理論是在中國土地上原創的教育理論,那麼,它不僅對城市,甚至在更大的範圍內可以為中國教育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這是我後半輩子要不停奮鬥做的事。這會使得我在未來人生的某一時刻回過頭一看,覺得這輩子沒有白活,會為自己的人生驕傲。

中國網:您説的這些從辦學的維度,最後上升到家國情懷的維度,其實是梯度也是教育梳理的總結。

李金初:這也是人生進步和成長、昇華,哪怕現在已經80歲,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人的身體不可能再長,但是精神可以繼續成長,可以向上生長。

中國網: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通過教育強國,您覺得教育強國夢當中,我們需要通過什麼核心競爭力實現,您概括幾個關鍵詞給我們。

李金初:第一,投入問題,這是國家和各級政府必須拿出足夠的力量投入到長久發展,為中華民族時代繁榮奠定精神基礎,這是一個奠基,必須投入相當充分的經費來做,才能很好地奠定更加雄厚的發展基礎。

第二,教師,教師一定是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性條件,沒有教師就沒有教育,沒有優秀的教師就沒有優秀的教育,教師隊伍不強,我們的教育也永遠強大不起來,全國最需要一批最優秀的人走進教育,已經走進的教師能夠長期留下,使他們全力以赴的投入到教育勞動和教育創造中,這樣教育就可以強起來。

第三,技術,必須要使教育走入現代,走到數字化時代,站在這個時代的高位上,更好地設計和謀劃教育的未來,謀劃和建設未來的學校空間和平臺。

第四,課程和教學,因為課程是教育的心臟,課程是教育的實現平臺,沒有優質的課程和課程體系,課程創造,沒有中國自己的課程,都只是用西方引入的課程,我們將不會有自己獨立的教育,這一點非常重要。而在課程的實施方式上,包含多種課程實施方式,其中最核心的一個,當前依然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如果不優秀,教學和教育也就不可能優秀,所以當前、未來還有相當一段時間中,對教育能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決戰依然在課堂。

中國網:您説得太好了,今年也是中國好教育盛典的第八屆,最後想讓您發表一下獲獎感想。

李金初:燭光獎已經頒了第八屆,很多獲獎者都是我尊敬的前輩,都是幾十年的交往,他們使我崇敬了幾十年,不斷聽取他們教導。對他們來講,他們是非常優秀的專家。而我是沾了中國好教育的光,再一個是沾老先生的光,因為他們太了不起,我只是他們的追隨者和學生而已。

另外,我為教育確實工作了一輩子,生來就是為了教育,幾歲就讀書,讀書後當老師,我就是為教育而生,為教育而長,為教育而工作,我現在也不能改行了,也不能改了,最後走到底幹到底,也是搖曳的燭光,即便是搖曳,中國需要所有的教育人為教育發展,有一份光就發一份熱,在燭光獎的激勵下陪伴我最後的人生,為中國的教育做貢獻,再貢獻一份餘熱。

中國網:您説得我非常感動,真的繼續要為中國教育發光發熱,謝謝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