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滾動新聞 >

陜西:“網際網路+”有力量

來源: 中國教育報 | 作者: 本報記者 黃蔚 | 時間: 2019-10-22 | 責編: 張希臣

2019年教師節,西北工業大學友誼校區智慧教室中,同學們圍坐在一塊大螢幕前,螢幕那頭,義烏陳望道故居的講解員方淑婷正在故居現場深情地向同學們講述陳望道先生翻譯《共産黨宣言》的故事,同學們聽得聚精會神,為陳望道和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對真理的執著追求深深感動,這是學校推出“5G思政課”的一個場景。

西北工業大學還在全國首創“5G+扶貧支教”,大學生藝術團民樂隊、交響樂隊及合唱隊的同學們為遠在陜西省渭南市線王小學的小朋友們展示講解各類樂器,合唱歌曲《我和我的祖國》,喜迎新中國70週年華誕。

這只是陜西省教育資訊化的一個縮影。陜西省地處中國西北部,貧困縣區數量較多,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大班額、擇校熱、師資不足等問題一直制約著教育的發展。近年來,陜西省圍繞“完善環境、拓展應用、深度融合”三段式發展戰略,全面部署推進教育資訊化和大數據建設,探索構建“網際網路+教育”新生態,推動資訊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創新發展,為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品質創出了一條特色的發展路子。

“全員參與,納入考核,一票否決,滯後追責”考核與通報評優機制

精心打造“網際網路+”一把手工程

陜西省石泉縣屬於山區貧困縣,2017年底,獲教育部“第一批教育資訊化試點”優秀單位,是陜西省入選的6個優秀試點單位中唯一的區域綜合試點單位。在接受教育部試點驗收時,石泉縣縣長周耀宜表示,“在陜西省教育廳的統一部署下,我們成立教育資訊化工作領導小組,在縣教育局設立資訊化股,明確建立3個10%經費投入機制,教育資訊化對促進石泉縣教育均衡發展成效顯著。”

早在2013年,陜西就開展了教育資訊化管理體制機制標準化建設,出臺了評估標準,到2017年底,全省高校和市縣教育行政部門均建立了體系完整的教育資訊化行政推動機構,形成了完善的管理體制機制。

為提高政治站位,一直以來,陜西省教育廳都是由“一把手”廳長任教育資訊化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特別是今年省委教育工委和省教育廳合署辦公以後,及時調整了領導小組成員,由書記和廳長同時任組長,還調整設立了教育資訊化處,建立“全員參與,納入考核,一票否決,滯後追責”的推進考核與通報評優機制。

陜西省教育廳廳長王建利對記者表示,“要把資訊化作為教育變革的內生要素,圍繞解決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問題,以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品質為重點,大力推進新時代教育資訊化發展,為陜西教育現代化和教育強省建設提供堅強的支撐。”

一節微課、一張試卷、一碗皮蛋瘦肉粥

城市農村共用“網際網路+教育”公平

“電視上的老師來我們學校上課了,好親切!”一名堰口鎮九年制學校學生如是説。不久前,西鄉縣城北小學赴堰口鎮九年制學校開展遠端互動課堂教學活動,以堰口鎮九年制學校為主課堂,城北小學、茶鎮九年制學校為接收課堂,開展互換主講、受援課堂體驗活動,語文、美術線上線下雙同步教學,豐富了遠端互動教學的內容和途徑。

“以前在堰口鎮九年制學校會看顯微鏡的老師都找不到,如今遠端互動教學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帶動老師學,帶動老師教,通過實驗我們的目的達到了。”西鄉縣教體局副局長李慶豐告訴記者,目前西鄉縣已建設遠端互動課堂45個,西鄉三中、蓮花小學和遠在百公里外的大河鎮九年制學校,西鄉五中、東關小學和遠在75公里外的高川鎮中小學、90公里外的兩河口鎮中小學,跨越時空距離,同上一節課,共同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學習環境,一校帶多校、一校帶多點,這些課堂在西鄉縣城鄉學校已經成為常態。

不只在西鄉,在寧強,在廣大西北地區農村小學,一節微課、一張試卷、一碗皮蛋瘦肉粥、一個足球、一首歌曲、一張熟悉的臉……這些故事無不折射出教育資訊化對廣大農村學校的深度改變。自大力實施“三通兩平臺”建設以來,陜西省教育系統補短板、促升級,加快學校資訊化基礎環境建設,目前已經實現了全省各級各類學校寬頻網路全覆蓋,普通教室多媒體教學設備配備比例超過90%,城鄉環境差距不斷縮小。

如何進一步實現城鄉教育公平,讓每一個孩子都能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陜西省通過推動中職和中小學校人人通平臺規模化應用,實現優質數字教育資源精準推送。平臺已在8個市、75個縣(區)進行了部署,實現了“一點接入,全省共用”,中小學校及中職學校註冊教師近40萬人。平臺不斷整合微課大賽等活動資源,目前,優質教育資源總量達800余萬條,涵蓋所有學科及學段,優質資源不斷向農村、邊遠、貧困地區覆蓋,廣大教師融合應用的能力大幅提升,實現了“同在一片藍天下,共用優質教育資源”。

由過去的“人找政策”,變成現在的“政策找人”

“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提升教育治理能力

一次次校園襲擊事件令人震驚,安全事件發人深省,在當前資訊開放的數字化時代,如何運用大數據為孩子打造“銅墻鐵壁”,通過資訊化手段維護校園安全,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在陜西省教育廳大數據應用服務中心,可以看到一系列大數據建設成果及教育治理手段,校園安全管理人員可以隨時隨地調取省內高校和中小學校監控視頻,甚至精準到每一個樓道、每一個食堂操作間、每一個操場,安全事件可以及時、精準指揮,在發生險情時可以立刻啟動應急措施。

陜西省教育廳總會計師劉寶平表示,“全省教育系統按照省委、省政府‘一網通辦’和‘網際網路+政務服務’相關要求,強力推動教育大數據建設與應用,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大班額、擇校熱等社會熱點、難點問題。”2018年3月,劉寶平在教育部學生資助新聞發佈會上介紹,陜西基於大數據的“精準資助”和“控輟保學”覆蓋到全體建檔立卡家庭學生,已經實現了動態監測、實時預警、當日處理,提高了教育資助的“精準度”,切實做到了讓資訊多跑路、學生少跑腿,實現了“變管理為服務”,由過去的“人找政策”,變成現在的“政策找人”,使國家資助成為人民群眾滿意度和社會好評度最高的教育政策之一。此外,陜西省還創造性地建成了“教育地圖大數據分析平臺”,以地圖的方式直觀展示全省教育發展狀況、教育規劃和教育熱點問題追蹤等資訊,中小學校規劃布點和人口動態變化趨勢的結合更加緊密,佈局更加合理。

記者還了解到,陜西教育大數據建設經歷了管理資訊系統建設、省級數據匯聚平臺建設、教育基礎數據匯聚、數據治理與挖掘應用等階段,實現了核心管理數據的融合匯聚與共用應用,進入了教育大數據2.0時代,初步形成了省、市/高校、區/縣三級教育大數據建設共用體系,梳理出業務事項429項,繪製業務流程圖458個,匯聚全省教育機構數據2萬餘條、教師和學生數據近900萬條,通過大數據分析解決了很多熱點難點問題,形成了特有的“陜西模式”,受到了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領導的肯定,其經驗吸引了全國各地教育資訊化的同仁前去學習。

搭建創客、創新和創造的舞臺

“網際網路+”讓教育迸發新活力

陜西楊淩素有“現代農科城”的美譽。依託科教優勢,楊淩各中小學積極推進智慧教育,將學校教育與農業科技和生態文化緊密結合,開發富有地域特色的動植物校本教材和數字資源,激發學生探索自然的創新熱情。“我們積極嘗試利用智慧教育核心繫統、反饋器、平板電腦、實物提示機等組成的資訊系統豐富教育形式,組織各中小學開展植物辨認比賽,通過新穎的形式解決了以往動植物教學中直觀性不足的缺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楊淩示範區教育局局長張少文説。

催生創新,是教育資訊化的天然優勢,也是教育資訊化的深層使命。陜西省積極推進人工智慧、創客教育、STEAM教育、智慧校園等教育資訊化新模式,從區域、學校、教師、學生不同層面帶動引領教育教學全方位創新。陜西連續四年舉辦全省中小學和中職學校資訊化教學創新大賽,參與教師達15萬名,匯集優秀微課和創新資源近萬件。西安高新第一小學“網路環境下作文早起步”,開啟了小學生全新習作新模式。西安大明宮小學開發特色校本課程“系列化微課”,開展基於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陜西還搭建“青少年創客愛挑戰平臺”,舉辦青少年“愛挑戰”嘉年華活動和青少年創客創意大賽,參與學生30萬名,一批批學校創客空間迅速興起,成為學校資訊化新的增長點和突破點。

創客、創新、創造,在陜西全省各級教育部門的重視和推動下,已然成為陜西教育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

《中國教育報》2019年10月19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