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滾動新聞 >

教與學 更智慧

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 作者: 鄺西曦 | 時間: 2019-10-09 | 責編: 張希臣

古詩文背誦系統識別語音,完成判分用時50毫秒;系統自動批改手寫英語作文,一篇作文只需3.3毫秒……這些曾經難以想像的場景,都是人工智慧與教育深度融合後,教學效率提升的直觀呈現。

“新一代人工智慧呈現出深度學習、跨界融合、人機協同、自主操控等特徵。”猿輔導聯合創始人李鑫説:“人工智慧的發展給教育內容、模式、方法、體系、評估等帶來了影響和變革機遇。”

技術變革,學習更高效

智慧批改工具能夠準確識別印刷體題目和手寫內容;英語單詞跟讀工具可以糾正發音練習;語音自動識別系統有效督查古詩文背誦……如今,孩子們學習有了更多“智慧小助手”。

今年2月,教育部印發《2019年教育資訊化和網路安全工作要點》,其中提出“推動大數據、虛擬現實、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深入應用”。

“人工智慧創造了便捷高效的學習方式,也擴大了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李鑫説。成立於2012年的猿輔導公司研發了多款中小學智慧學習APP,組建人工智慧研究院,把電腦視覺、語音識別等人工智慧技術應用到教學環節中。

“即將推出的虛擬老師可以實現情境對話,通過表情、語言、動作進行交流,並根據學生的回答設定下一步學習方案。”猿輔導視覺演算法組負責人李雲錦介紹。

因材施教,教學更精準

去年8月起,教育部開展人工智慧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試點工作,探索人工智慧助推教師管理優化、助推教師教育改革、助推教育教學創新、助推教育精準扶貧的新路徑。

“人工智慧不僅在技術層面解放了教師的生産力,還能根據學習者的思維方式、學習特點匹配學習內容,讓教學更為精準化、定制化。”猿輔導首席技術官郭常圳介紹,從“統一地教”轉變為“個性地學”,技術進步為差異化教學提供了可能。

評測系統通過發現學生的易錯點和薄弱點,幫助教師“因人而異”佈置作業;智慧工具實時捕捉教學反饋,教師備課擁有更多參考依據;虛擬助教可以協助完成作業批改,讓教師節省精力用於課堂創新。

“科技促進了教與學的方式轉變。”郭常圳説,智慧演算法精準實現個體水準和需求差異的數據化評估,人工智慧為“因材施教”奠定了技術基礎。

破解難題,教育更公平

家住貴州的張強今年初二,就讀于一所教育資源相對薄弱的中學,最近一年,他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改變。以往,遇到不懂的題目,他都在課後等待老師解答;現在,借助科技,他用手機掃一掃,就能第一時間得到智慧答疑系統的解題指導,還能看到相關知識點的教學視頻。

在智慧學習工具的幫助下,張強和同學能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進度,有效調整學習節奏,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均有提升。

不少專家指出,當前,城鄉義務教育資源配置依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難題,通過科技手段彌合差距成為促進教育公平的新機遇。其中,人工智慧在多種教育場景下的具體應用,為破解難題提供了可行方案。

“我們有很多學生用戶來自偏遠或教育欠發達地區。”李鑫介紹,猿輔導在成都、西安、鄭州等地設立分部,助力中西部地區智慧教育發展。“未來,創新型人才競爭是決定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這就對教育和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李鑫説:“推進教育公平還需久久為功。一方面,借助科技的力量讓教育公平而有品質,另一方面,還要注重技術開發中的科技倫理,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 人民日報 》( 2019年10月08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