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滾動新聞 >

70年:高等教育“飛入尋常百姓家”

來源: 新京報 | 作者: 張翼 | 時間: 2019-09-23 | 責編: 劉昌

預計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中國高中階段毛入學率會達到90%,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會達到50%。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的最大表徵,是國民平均受教育程度的提升。

中國掃盲成績世界矚目

1949年左右,中國的文盲率高達80%左右。自1949年至2000年,中國用50多年的時間致力於提升全民識字率,努力掃除文盲,終於在第一人口大國完成了脫盲任務。

早在合作化、集體化和國有化時期,政府就開始了全民掃盲運動和成人識字率提升運動。各級政府和群團組織在工廠、農村、街道、部隊等廣泛舉辦夜校和掃盲班,編寫識字教材,將識字率的提升與日常生活相結合、與民眾的互教相結合、與青年人的發展相結合、與婦女解放運動相結合,形成了全民在田間地頭、車間廠房、駐地軍營等集中學習的熱潮。

經過多年努力,成人識字率連年提高。在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時,文盲和半文盲人口(13周歲及以上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人口)下降到33.58%;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時,下降到22.81%;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下降到15.88%。歷經50多年努力,終於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將文盲率下降到6.72%。

小學招生規模增速超初高中

在掃除文盲的同時,我國還大力興辦教育,擴展各級教育的招生規模。

上世紀50年代初,適應于入學適齡人口的增加,政府在幾個合作社或一個鄉辦一所小學。在人民公社和生産大隊成立之後,基層的組織化程度進一步加強。在人民公社領導下,幾乎有條件的生産大隊都辦起了小學。所以,50年代和60年代是中國小學招生人數上升最快的時期。

相比而言,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以及普通高校的招生人數並沒那麼多。因為新中國成立之初存在的收入差距及高校招生基本格局,高校接受教育的生源基本是城市或縣城比較富裕家庭的子女。

進入60年代,伴隨50年代中期及前期“人口爆炸”出生人口進入入學年齡,中國普通小學的招生人數迅速增長,到1965年,普通小學招生人數達到了3296萬人,1975年達到3352萬人,此後緩慢下降。

隨後,由於節制生育與計劃生育的影響,學齡兒童的數字開始走低,小學招生人數也開始下降。但普通初中的招生人數卻有了長足增長,在1975年達到1810萬人。普通高中的招生人數也達到了歷史性的633.1萬人。而受“文革”影響,高等教育停止了招生,在1970年只招收了4.2萬工農兵生源。

1977年,中斷了10年的高考制度恢復,高等教育招生人數開始平緩上升。因為高中招生人數較少,反而出現了初中考高中難於高中考大學的局面。

中國走上依法治教之路

改革開放後城鄉差距的拉大,逐漸使農村基礎教育趨於薄弱。中小學教師文化素質的低下、校捨得破舊失修以及學生的輟學等使教育問題日漸突出。

1982年憲法明確規定國家要普及義務教育。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強調要實施九年義務制教育。1986年經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于當年7月1日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採取強制措施保障學齡兒童的受教育權。中國自此走上了依法治教之路。

1992年,國家教育委員會發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實施細則》,強化了小學階段和初中階段的教育工作。在這以後,初中招生規模和高中招生規模逐漸回升。初中招生人數在1995年達到1752.3萬人,到2000年達到2295.6萬人。高中招生人數在1995年達到273.6萬人,到2000年達到472.7萬人。

初高中、高等教育發展迎爆發期

這一時期初中和高中階段教育招生人數的提升,還與三個重要因素有關:政府層面教育投入的增長,農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子女數整體減少之後家長一輩集中投資對子女入學的傾斜度加大。

其時,大學畢業就分配工作轉變為“幹部”,這是“教育有用論”的最好證明。雖然後來大學將畢業分配製改革為自主擇業制,但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為中國人的社會流動提供了向上流動機會,這也鼓勵了家庭積極投資子女接受現代教育。

所以,90年代中期以後小學招生人數和初中招生人數的變化,基本與生育政策的變化高度彌合。在80年代中後期出生率回升過程出生的人口,在拉高90年代前期小學招生人數之後,又相繼拉高了90年代中後期初中的招生人數。

但大學的擴招卻拉動了普通高中招生人數的增長。自1990年到1997年,中國高等教育招生人數從60.9萬人增加到100萬人,僅僅增加了不到40萬人。但1999年就在1998年招生108.4萬人的基礎上增加到了159.7萬人——一年就凈增加51.3萬人。而2000年則比1999年又增加了60.9萬人,達到220.6萬人的規模。為緩解勞動力市場的就業壓力,提升全民素質,2002年招生超過320萬人,2008年達到607萬人,2014年超過721萬人,2018年達到791萬人。

由於高中招生人數的增速趕不上高等教育招生人數的增速,這使2018年的高中招生人數與大學招生人數極其相近,僅僅為793萬人。在生育政策使小學招生人數下降的過程中,初中招生人數也下降了。隨後必然出現高中招生人數的下降結果。

近半90後接受過大學教育

各級教育的發展,迅速提升了中國的人力資本。在1964年,在每10萬人口中,“大專及以上”人口只有416人,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上升到3611人,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上升到8930人。

但擴張最迅速的是“高中中專”階段文化程度的人口。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時,該文化程度的人口每10萬中只有1319人,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上升到8039人,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上升到14032人。

就勞動力人口而言,其素質也有很大提高。從2006年到2016年,全國勞動力人口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從6.1年上升到了10.0年。城鎮勞動力人口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從7.8年上升到了11.2年。鄉村從5.6年上升到了8.5年。

2017年,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GSS全國抽樣調查得到的數據,在1990年至2000年出生的人口中,獲得“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教育的人數所佔百分比已經達到47.1%。這就是説,在1990年之後出生的人口中,獲得大學文憑的人口所佔百分比已接近50%。

2018年,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達到48.1%,高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準。預計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中國高中階段毛入學率會達到90%,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會達到50%。

經過70年的發展,中國已經進入大眾教育階段,即將進入普及化階段。未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及政府、家庭對教育的重視,中國人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也將會進一步提升。而這也將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最強底氣。

□張翼(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