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獨家 >

巡禮七十年•舊物話新語② | 機床的轟鳴是我們青春時代最美的樂章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劉佳 劉昌 | 時間: 2019-09-19 | 責編: 劉昌

   

編者按:憶物以寄情,舊物話新語。新中國建國70週年華誕之際,中國網教育頻道推出【巡禮七十年·舊物話新語】專題,品味老物件,聚焦新時代,以物抒情,為共和國慶生。上期,我們走進北京市一零一中學,追憶老校鐘,感受多年來上課鈴聲的新變化。

本期,我們來到北京交通大學,聚焦交大機械系金工實習時的各種機電設備、金屬部件,聆聽機器的轟鳴聲,感受交大學子實幹愛國的情懷。

機床的轟鳴是我們青春時代最美的樂章

對於每一位入學北京交通大學的“70後”而言,他們的記憶角落裏,始終閃現金屬零件的淡淡光澤。而這些金屬零件,牽連起的,是他們的大學記憶,那記憶的畫面中,有馬達、鍛錘轟鳴的車間、紅通通的鐵水、焊接金屬的四濺火花、還有那看起來規規矩矩、卻切削鋼鐵件如泥的各種機床……

“機器的轟鳴聲,是大學時代美妙的背景音”

北京交通大學作為一所以交通為鮮明特色的工科大學,始終強調課堂講授理論的“知”與實踐生産的“行”緊密結合,而去機電工廠實習,則是交大機械系學生大學時代必不可少的經歷。

隆隆的電機聲是經歷過學校金工實習的交大學子們最熟悉的背景音,伴隨著機械製造設備不知疲倦的鳴響,傳統的機械製造流程也持續運作著——冷、熱加工分道而行,但又相互交聯。當熱加工運用鑄、鍛、焊三大成型工藝製造出各種金屬零件的“毛坯”後,冷加工則採用各種被稱為“工作母機”的各種機床以切削的方式將“毛坯”切削成符合設計圖的各項技術要求的零件。而作為交大的學生,最主要的實踐是在冷、熱加工技工師傅和金工實習指導教師密切配合下,以機械裝備中普遍採用的“齒輪變速箱”為對象,選擇其中的軸類、齒輪、箱體零件等進行冷、熱加工。這為機電類專業學生奠定了較紮實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礎。

可以説,在機電工廠實習,對於許多上世紀末入學的交大機電係的同學來説,是一段令人難忘的經歷,那段充斥著汗水、機床轟鳴的青蔥歲月,給了他們將所知化為所行的機會。

“嚴絲合縫的標準,是對未來工程師的要求”

學生們對自己的高標準與高要求,離不開師長們的教誨與鞭策。1988年,機電工廠由原先的校生産基建處領導轉向學校直接領導,也就是在這一年,北京交通大學機電工廠走上現代化管理的軌道。機電工廠的轉型與金工實習長期以來的高標準、高要求始終和交大“知行”校訓相契,共同著力合作培養著“準工程師”。

時逢大學學制寬鬆,四年的時間足夠讓學生與機電工廠“耳鬢廝磨”。大一期間,全校學生投身機電工廠開展為期五周的金工實習,其中機電學院的學生所居比例最高。大三學年,學校開設“認識實習”教育,機電學院全體學生都到鐵路工廠,熟悉生産流水線,了解冷加工或是熱加工的工藝流程。“材質的選擇、焊接手法的操作,都可能在未來車輛的實際運作中産生難以估量的影響。”老師們的反覆提醒,成就了每一位交大學生在一線工作的“一絲不茍”。

北京交大對學生金工實習的嚴格要求遠不止於此,1991年機電工廠組織力量自行設計既能接受校內無線播放的外語廣播,由原機電工廠趙敘斌工程師牽頭設計,又可做調頻、調幅收音機的袖珍式外語接收機。實習期結束後,工廠要求每個學生必須完成一台接收機的製作,以達到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目的。學生們與機電工廠“廝磨”的時光,存在著被金屬灼燒的可能。因此,每位進入熱加工車間的學生必須穿上勞保服,戴上防金屬光刺激的墨鏡。因而,即便在寒冬臘月,在熱加工車間實習的學生們也汗流浹背。

如今看來,上世紀末的機電工廠無論從硬體的設施設備還是軟體的管理保障而言,均不如現在的水準。但是,在那個信奉“機械是國家工業心臟”的年代,在傳承至今的交大精神的鼓勵下,交大走出了一批又一批具備工匠精神和高專業素養的人才,他們義無反顧地投身祖國的機車車輛製造業,用實幹回應“知行”校訓,用嚴謹書寫精彩人生。

特別鳴謝:北京交通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機械與電子控制工程學院

策劃/文字:劉佳

拍攝/視頻編輯:劉昌

編輯:張希臣

中國網教育頻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