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要聞 >

開學就“生病”?病因或在心

來源: 廣州日報 | 作者: | 時間: 2019-09-04 | 責編: 徐虹

開學就“生病”?病因或在心

肚子疼、頭暈、嘔吐……都可能是心理問題的軀體化症狀

醫學指導/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心理科汪玲華主任醫師、查彩慧主任醫師、歐婉杏副主任醫師

剛剛結束的電視劇《小歡喜》中,展現了幾個典型家庭教育模式。教師宋倩的家庭環境優渥,女兒英子懂事漂亮、成績優異。但在媽媽的高壓管制下,英子卻越來越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出現了整夜睡不著覺的典型抑鬱症症狀,在情緒崩潰的邊緣還一度想做出跳河的舉動。

其實,像《小歡喜》裏英子一樣有情緒問題的孩子,在醫院的心理科有不少。本週,中小學生正式進入新學年的學習階段。兒童心理科專家介紹,分離焦慮在讀幼兒園的孩子中很常見,而在稍大一些孩子中則會表現為學校恐懼症、厭學。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情緒、心理出問題的表現各異:有的孩子會特別黏人,有的孩子會特別暴躁;還有的家長,發現孩子一上學就總“生病”,出現腹痛、噁心、頭暈、胸悶等,輾轉醫院各科室查不出問題,結果發現,這原來都是情緒問題的軀體化症狀。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伍仞 通訊員李雯

開學第二周和小長假後 是分離焦慮發作高峰

3歲女孩小A今年春季開始入讀幼兒園。之前在家裏,她主要由奶奶帶,很少和同齡孩子交往。上幼兒園後,和同齡的孩子相比,對幼兒園生活遲遲無法適應:不配合晨檢,害怕老師,常常自己在後排的角落位置呆坐;總是大聲哭鬧,走在路上時不讓人靠近,一有不順意的事情發生,就亂丟玩具;有時候甚至咬自己、咬衣服,打家人、打自己。同時,小A又對媽媽非常依戀,見到生人會要媽媽抱,要上固定的衛生間。

“學齡前期的孩子裏,分離焦慮很常見。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分離焦慮的孩子。”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心理科查彩慧主任醫師介紹,和入園入托相關的分離焦慮高峰往往出現在開學的第二周,以及小長假(如國慶)後的第一週。小A由大哭大鬧到最近在幼兒園常常呆坐的表現,已經進入分離焦慮的第三階段了。

大部分有分離焦慮問題的孩子,一開始的表現會比較好分辨為“情緒問題”:早上不願意起床、不願意換衣服,哭鬧、不願意上幼兒園,無緣無故發脾氣,晚上要爸爸媽媽陪睡、睡夢中驚醒等。

需要留意的是,有的孩子情緒、心理問題會逐漸演變成軀體化症狀,是分離焦慮的第二階段,比如肚子疼、頭暈、嘔吐、心跳過快等,“往往一開始家長不會想到孩子的症狀是心理問題引起,也可能不願意接受,帶孩子反覆就診于各個科室,都沒有查出什麼問題。我們常常接到消化科、神經科、免疫科、心內科轉診過來的病例。”查彩慧説。

大一些的孩子,和學業相關的情緒、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學校恐懼症,大多數出現在小學剛入學、小學高年級面臨升學壓力、青春期的孩子裏,同樣地有可能表現為各種各樣的軀體化症狀。查彩慧提醒,小學要求比幼兒園嚴格,家長對於孩子的成績也會更看重,即使是幼兒園適應很好的孩子,或者是學校裏品學兼優的孩子,讀書時也有可能出現問題。

孩子敏感自信心低 更容易産生分離焦慮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心理科歐婉杏副主任醫師介紹,産生分離焦慮的原因有多個方面。

首先是孩子本身的氣質。有的孩子會比較敏感,對別人的言語,特別是負面的批評很容易記在心上。

還有一部分,對學校、幼兒園存在敬畏心理,在學校容易壓抑自己的行為和情緒,上課時可以表現得很好,但是回到家裏就會情緒爆發,出現“在學校特別乖,在家裏特別鬧”。

有些孩子是因為本身自信心低,覺得完成學校的任務、和其他孩子相處交往有困難。

二胎家庭要注意大寶寶對家長關注的需求。有的大寶感受到媽媽關注弟弟/妹妹的時間多了,會擔心開學後媽媽陪自己的時間就更少了,也容易出現分離焦慮。

另外,孩子的社會認知發育不良,也容易導致分離性焦慮的出現。

專家支招: 多發現孩子的優點 肯定鼓勵孩子

對於這些情緒,專家建議通過以下方法進行預防。

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説,查彩慧建議,上幼兒園前可以讓孩子有短暫離開媽媽或主要帶養人生活的經歷。從半天開始到全天,再到由其他家長帶著到外出小住一天。

另外,要提前培養孩子吃飯、穿衣、上廁所等自理能力,讓他們不懼怕獨自面對幼兒園生活中的各項任務,讓他們更自信。對於社交能力較差的孩子,要提前進行社交技能訓練,和家庭內部的兄弟姐妹、家族內的同齡孩子、小區裏的玩伴等建立起不同層次的同伴關係。

“要幫助孩子順利從休閒的長假過渡到緊張的學習階段,首先就是要讓孩子家中的作息、要求和上學的作息、要求逐步同步起來,包括起床、休息、玩耍的時間。”歐婉杏表示。

家長要避免用“上學”來恐嚇孩子,比如現在很多家長都很容易説的一句話是:“你不聽話就送你去上學,上學你就知道老師的厲害!”這會讓孩子覺得學校是很恐怖的地方。

家長還要多了解孩子在學校裏面的情況,細心聆聽或者主動詢問,可以從中知道學校裏讓孩子擔憂、關注的是什麼。對於孩子開學後的情緒,要認可而不是否定,多給他出主意、想辦法,而且是要直接具體的方法,而不是空洞抽象的説教。

比如孩子回來説:“媽媽,老師給我安排了個新同桌,我不喜歡他。”

有的家長可能會説:“和誰同桌不都是一樣嗎?你學你的,他學他的,有什麼問題。而且你同桌還是學習委員,你學習那麼差就應該向別人好好學習學習。”

這個回答可能會慢慢關上和孩子溝通的“門”,有可能孩子慢慢地就不願意把學校裏的事告訴你了。

歐婉杏表示,孩子跟你這麼講,首先是告訴你“他不高興,不滿意老師的安排”,“這個時候我們要認可他的情緒:‘是的,老師沒有徵求你的意見。你以前的同桌確實跟你相處得挺不錯的。’然後我們可以提供他一些具體的方法,比如‘要不要給你同桌兩個星期的試用期,考察考察他?’‘要不以後一下課就跑去原同桌的地方,反正都是在同一個班,沒有多大的地方。’‘要不你試著偷偷找老師,把你的想法告訴老師,不過你一定要有理由啊,為什麼要換掉你的同桌?’”這樣先認可了孩子確實不高興,在給他建議的同時其實是在安撫孩子的情緒,讓他學會從另外一個角度思考問題、分析問題。

除此之外,家長要多發現孩子的優點,主動肯定孩子、鼓勵孩子。另外,最好多帶孩子在不同場合接觸不同類型的孩子。孩子的活動範圍擴大後,認識的朋友多了,會結交一些好朋友,對身心健康、情緒調節能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深度陪伴 能幫孩子遠離網癮

對於一些性格內向、不喜歡交朋友,自信心低下或學業受挫、人際關係不良的青少年,還要當心網路成癮的問題。

中學生小D,自小學五年級開始玩電子遊戲,開始時每天完成作業後玩,漸漸玩到淩晨不想睡覺,控制不住玩遊戲的衝動,家長沒收手機會大發雷霆,摔東西,有時威脅父母説不給玩就跳樓。漸漸出現焦慮,社交恐懼,嚴重時出現幻覺等精神症狀,一上學面對學習壓力就症狀加重,家長以為是青春期反叛,不知道是心理疾病,買了許多書在家希望通過家庭教育讓他跟上學校進度、日後重返學校。

就這樣,小D在家休學1年多才就醫,此時小D已經出現強烈的抵抗情緒,不配合醫生的治療。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心理科汪玲華主任醫師介紹,網路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在虛擬世界中,網路的匿名性可以減少陌生焦慮,在遊戲中容易得到獎勵,也使孩子容易獲得成功感和滿足感。

社會與家庭環境對網癮的産生也起到明顯的作用,如果家庭氣氛不和諧,家庭教育中打罵訓斥過多,父母離異或孩子留守等情況,青少年網癮發生率明顯增高。

預防青少年網路成癮,家長和學校要加強對青少年的網路教育,既要讓青少年熟悉和利用網路的優點,同時也要讓他們知道網路具有的潛在威脅,使他們形成正確的網路認知,清楚地知道在網上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營造良好的家庭、學校生活氛圍,融洽家長、老師、同學、朋友等現實人際關係。

家長應該讓孩子及早認識電腦除遊戲外的大量功能,引導孩子了解各類應用軟體,如文字編輯、表格編輯、圖形處理、動畫等。

“在孩子玩遊戲時,如果有可能,儘量陪孩子玩,一起大呼小叫,這是非常快樂的親子時光。而且孩子會樂意你介入遊戲,你不再需要偷偷去‘偵察’孩子玩什麼遊戲,也不需要去訊問孩子在玩什麼,你就自然成為孩子遊戲中的角色,可以自然地發表意見,引導孩子遊戲的方向。”汪玲華説,在孩子玩遊戲長時間不肯停下來的時候,提前5~10分鐘跟孩子商量任務結束就不要再玩了,遊戲任務沒結束的強行中止會引發許多問題。

父母還要儘量對孩子多做深度陪伴,帶著孩子做別的事情,比如戶外活動。“孩子並不總是會對遊戲唸唸不忘。有時如果我們能夠帶著孩子出去釋放能量,玩到很晚的時候,當我們問孩子回家嗎,今天還沒玩遊戲呢,我們也許會驚喜地發現孩子會説‘媽媽,我玩會兒再回家,今天我不玩遊戲了’。做父母的深度陪伴孩子,激發出孩子的其他興趣後,遊戲的魅力也並沒那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