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各大中小學陸續進入忙碌的開學季。不少學校精心準備,為新同學上好“開學第一課”——有的舉行古味十足的開筆禮,有的請院士來講課,有的教授垃圾分類知識,有的開設規範地圖使用講座。一檔由中宣部、教育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主辦,面向全國中小學生的“電視公開課”——《開學第一課》也如期與全國的電視觀眾見面。
新的開始、新的希望,當學子們踏入一所新學校,學校、教師拿什麼來歡迎他們?“開學第一課”無疑是一份最富儀式感且對學生影響至深的禮物。上好“開學第一課”,不但可以緩解學生的開學焦慮,讓他們儘快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還能幫助他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邁好人生的第一個臺階。一堂好的“開學第一課”就是一次精神洗禮,讓受教育者打牢思想基礎、夯實精神根基。
上一堂“愛國課”,讓愛國主義教育更形象、更生動地走入青少年心靈深處。用他們喜歡的方式,講他們感興趣的故事,讓他們了解中華民族的光輝歷史,感知中國崛起的力量。通過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激起他們勤奮學習、積極上進的學習熱情,通過發揚不怕犧牲、前仆後繼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他們的國家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意識。
上一堂“傳統課”,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穿越時空、啟示未來。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升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掌握傳統文化所承載的道德理念和倫理規範,學會運用這些理念和規範來評判價值的是非曲直,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人生觀。
上一堂“社會課”,讓火熱的社會生活走進課堂。以生活為師,讓他們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增強他們對社會的認知,從而為養成良好的習慣、健全的人格創造有利條件。以垃圾分類為例,讓青少年了解其環保意義及操作方法,對他們養成垃圾分類習慣、推進城市垃圾分類工作都有著深遠而重大的意義。再以防詐騙為例,開學季往往也是電信詐騙的高發季,教他們慧眼識騙很有必要。
一堂課見匠心。一堂“開學第一課”,折射出學校的歷史傳統與文化積澱、教育理念與人文關懷。課上得好不好,受不受學生歡迎,有沒有實現設計初衷,考驗著學校、教師的智慧。正如文無定法,如何上好“開學第一課”也沒有固定程式,但卻有一些“負面清單”。譬如,自説自話,不以學生為主體不行。學生既是教育的對象也是主體,一切教育活動都要圍繞這一主體進行,“開學第一課”也不例外,要以學生為主體,用心用情組織好、實施好。再如,因循守舊,按傳統套路出牌不行。教育工作者必須明白一個事實,新一代學生是“網際網路原住民”,他們眼界開闊、思維活躍,那些年年如是、了無新意的“開學第一課”不可能真正打動他們。又如,簡單粗暴,不懂教育規律不行。教育是一門説服人的藝術,講究和風細雨,最怕簡單粗暴,如填鴨式教學——不管你理解不理解、接受不接受,反正我説的你就得聽,就非常不合時宜。
上好“開學第一課”,教育工作者要用心用情用功。內容要接地氣,要與現實緊密結合,話題要新鮮熱辣,故事要讓學生想聽、愛聽、聽得懂;感情要充沛、真摯,以真情打動人、以真理説服人,讓學生心服口服;形式要生動活潑,要讓學生樂於接受、主動參與,而不是被動接受;等等。
上好“開學第一課”,教育工作者要盡力,也要善於借力,用好各種社會資源,讓社會與學校形成教育合力。(廣州日報評論員 練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