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滾動新聞 >

高中畢業考試就是大學敲門磚 德國高考看平時

來源: 北京青年報 | 作者: | 時間: 2019-08-29 | 責編: 劉昌

  德國學生參加“高考”(Abitur)

經歷了酷熱的6月高考,近900萬的中國考生終於等到了錄取通知書,再過幾天,新生們將帶著美好的憧憬去夢想中的大學報到。與此同時,遠在地球另一邊的德國, 50多萬名高中畢業生也將在10月份迎來自己嶄新的大學生活。

德國也有“高考”嗎?都考些什麼內容?聽説不用一考定終身而且怎麼都能上大學,那德國的考生還會有壓力嗎?這些年德國填報大學志願又經歷了怎樣的變遷?

佔比三分之二

平時成績決定能否上大學

小學畢業後按照學生資質分流

中學分為五類,只有文理中學的學生才有資格直接參加“高考”

高中最後兩年的八門科目成績最關鍵

由於德國是一個聯邦制的國家,教育體制的立法權屬於各州,所以德國沒有統一的全國性高考。德國高中畢業考試由德國的16個州各自獨立命題,各個高校也是自主招生,高中畢業考試就相當於德國學生申請大學的“敲門磚”,德國人稱之為Abitur(Abitur是拉丁文,原意是“離開”的意思),即等同於德國的“高考”。

想如願進入德國的大學,首先要擁有高中畢業考試資格,這意味著不但要上指定類型的中學,還要達到一定的分數標準。這裡有必要先介紹一下德國的中學體制。

德國的中學分為五類:普通中學、實業中學、文理中學以及涵蓋前三種類型的綜合中學。除此之外,還有一種針對有智力缺陷的孩子,即特別學校。

小學畢業在11歲左右,根據學生的平時成績和學習潛力,老師會建議學生進入不同的中學繼續學習。資質差的學生會被老師建議去普通中學,分數平平又貌似不愛學習的學生會被分到實業中學,只有又愛學習又被認為有潛力的學生會去文理中學。這樣的好處是可以集中師資力量,因材施教;壞處是過早地把學生按分數分成不同的階層,讓本來有潛質但叛逆的學生越來越自卑,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

德國的文理中學其實和國內的重點高中差不多,不同之處是:只有文理中學的學生才有資格直接參加準入大學的高中畢業考試(Abitur)。普通中學和實業中學的畢業生一般會接受為期三年的職業定向培訓,然後直接進入就業市場。如果有一天這些普通和實業中學的學生突然改變想法,想上大學,他們仍然有“接受教育的第三條途徑”——可以在職業學校報名參加應用技術大學入學資格考試或者普通高校入學資格考試,或者可以通過職業實踐獲得上大學的資格,例如憑藉職業技能考試的畢業證書便可以代替高中畢業文憑獲得上大學的資格。

雖然這條路要比正常的高考艱辛得多,要付出雙倍的努力,但是至少對那些曾經年少迷惘的學生是一次改變命運、重新選擇的機會。

和國內備戰高考的學生一樣,上文理中學的孩子一路走來也不容易。因為從五年級開始,他們的平時成績已經決定了他們今後能不能上大學。雖然德國高中生不用“十年寒窗苦,一考定終身”,但不同學科的平時成績會被計入高中畢業的最終成績中,所以學生在平時測驗中也是不敢大意的。

這個平時成績佔畢業總分數的三分之二,平時考試內容至少包括學生在高中階段的八門科目。在科目的選擇上既強調全面發展也會顧及學生自己的興趣所在,足見德國人考慮問題的面面俱到。

學校把可選擇的課程分為三個大類,學生們的選課必須涵蓋所有的三個分類課程,其中德語和數學為考試必選項,其他科目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優勢和興趣進行選擇。比如語言藝術類:包括德語、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拉丁語以及音樂和美術等課程;自然科學類: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營養學、資訊技術等課程;社會科學類:包括政治經濟、歷史、地理、宗教、道德和哲學等課程以及體育課。

德國高中平時每次考試和成績的評定都是按照0-15分的分數來計算的,15分為最高,0分最低。每學期的成績由口語和筆試兩方面組成,一般各佔50%,其中口語成績取決於課堂發言和一些課題演講的表現。最後兩年內(四個學期)所選八門科目的平時成績至少累計要達到200分以上才有資格參加Abitur。

為期一個多月的畢業考試馬拉松

笑到最後憑實力

每個州都有自己的“高考”

總成績不足300分就無緣大學,一輩子只有一次補考機會

“高考”題量不大,注重考查學生對知識的融會貫通

每年3月開始是德國的高中畢業考試季,會一直持續到7月份。由於德國各州實行的教育管理法規不盡相同,各州Abitur的考試要求也不完全一樣。每個州有自己的Abitur時間,比如黑森州已經考完了筆試,而拜仁州還沒開考。

要想申請到理想的大學,Abitur成績是關鍵,一般由兩個部分構成:高中最後兩年的平時學習成績和畢業考試成績,這兩項加權計算後得出來最終總成績,滿分是900分,其中600分是平時成績,300分是畢業考試成績。如果總成績不足300分那就無緣大學了,而且一個考生一輩子只有一次補考的機會。

另外,Abitur考試形式除了筆試,還有口試,通常是3+1或4+1,也就是三或四門筆試外加一門口試。一般是三或四個主修加一個輔修科目,其中主修筆試一般在兩星期內完成,輔修在三星期後進行口試。這樣一來,Abitur考試從開始到全部結束,一般需要一個多月時間。

德國Abitur每次考試的答題時間一般為3-6個小時。可以帶食物和飲料進入考場,也可以隨時上廁所。所有外語類考試允許攜帶詞典,數學考試還允許帶電腦和數學公式錶。考試的宗旨是測試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對知識的融匯貫通,不需要死記硬背。

Abitur考試題量不是很大,考生可以從考題中三選一,選擇自己擅長的題目作答。考試內容多注重學生的解題思路、對問題的觀察角度和邏輯分析的深入程度,往往要通過自己的思考把一個複雜的題目分解為幾個層層遞進的小問題,然後再逐一解釋分析,表明自己的觀點。

例如,以下是拜仁州的德語模擬考題——歌德的詩歌《重逢》:

a)賞析點評一下沃爾夫岡·馮·歌德的詩歌《重逢》。在評論時,請特別注意詩中所指的世界和人類本質形象,並請參考本文附錄中摘要的歌德《顏色論》。

b)根據您對歌德《重逢》的賞析結論,請自由選擇另一位作者的文學作品做比較,指出自然科學的觀點是如何影響文學作品的。

大家不要小看這道題,這裡涉及了關於科學理性和文學感性的探討,比如歌德駁斥牛頓對“光産生不同顏色的解釋”是錯的。解題不僅從文學角度,還可以從哲學思辨入手。第二題還要自選另一位作者的類似作品,這其實是在考察平時的閱讀品質。

考生聯名抗議各州考試難度不一

統一“高考”仍爭議不斷

考生請願希望“高考”統一齣題

反對者認為統一“高考”只會降低整體教學水準

建立“中央題庫”,各州可從中抽取考題

前不久,近10萬名剛剛參加了2019年高中畢業考試的考生聯名抗議,要求放寬數學考試的評分標準。抗議的起因是今年一些州(巴伐利亞、下薩克森、圖林根等)的數學題太難了,甚至出現了老師從來沒講過的內容。有些老師也站了出來為學生説話,希望教育局認真對待學生的請願,尋求一個公平的解決辦法。

然而,各個州的解決辦法卻大相徑庭。薩爾州經過調查,發現今年數學題的難度的確超出了以往的考試水準,學生的分數會被相應地適當提高。巴伐利亞州和下薩克森州認為,題目雖然難了一些,但沒有超出範圍,所以維持原判,不會放寬標準。這兩個州的學生雖怨氣滿滿,但也無能為力。

考生請願事件不僅引起了媒體的持續關注,一些教育界權威也加入進來,比如巴登-符騰堡州的文化部長蘇珊娜·艾森曼呼籲,對複雜而不統一的德國“高考”制度進行改革,完全由聯邦政府統一管理,至少統一齣題,統一考試時間,從而平衡聯邦各州不同程度的教育水準,讓學生有公平競爭的機會。

從2017年開始,針對“高考”出題成立了一個所謂的中央題庫,各州可以選擇從題庫中抽取德語、數學、英語和法語的考試題。建立這個中央題庫的目的是讓各個州“高考”題的難易程度有可比性,然而各個州仍然有自主出題的權利,即便從題庫裏抽取了題目,也可以自由修改或放寬評分標準。

德國教師協會主席蘇珊娜·琳克理卿非常反對統一“高考”題目。她在採訪時對巴登-符騰堡州的文化部長隔空喊話:“如果學校必須用統一的教程、統一的寒暑假時間表,不但學生根本沒有選擇教育資源的權利,也會降低整體的教學水準。”

一方面,家長和學生抱怨德國各個州的教材、師資水準還有提供的課程都不一樣。如果因為工作關係,要舉家從一個州搬到另外一個州,這對學生無疑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另一方面,聯邦很多州都堅持自主出題和招生,擔心如果統一“高考”會普遍降低錄取分數線,放寬對學生的要求。

對於未來的德國“高考”是否需要改革的話題還會一直持續下去。筆者認為,至少可以先統一規定考試的時間長度和選擇的科目,大學在招生的時候可以增加一個面試環節,不再單單依賴高中畢業考試的成績。

畢業成績終生有效

報考志願有後悔藥可吃

德國大學沒有綜合排名,只有院係專業排名

各大學自主招生,候選名單上的往屆考生被優先考慮

不同年代考生報考志願的趨勢不同,00後首先考慮個人興趣

德國的教育是社會福利,從小學到大學都是免學費的,對外國留學生也一視同仁。但德國的教育體系同樣充滿著激烈競爭,畢竟好的教師資源有限,而且德國的大學排名也不像美國一樣進行綜合排名,而是院係排名,比如慕尼黑工業大學的建築學、柏林洪堡大學的會計金融學、卡魯理工大學的土木工程、柏林自由大學的教育學等等,都是德國排名第一的專業,想要申請必須有漂亮的成績單。

學生拿到自己的高中畢業考試分數後,首先要弄清楚理想的學校專業是夏季還是冬季招生。如果想增加在德國的大學錄取機會,還必須找到每個學校相關學位課程的額外資訊:註冊截止日期是什麼時候?需要提交什麼材料?對於想學的專業有什麼限制?往年的NC分值是什麼?NC是Numerus Clausus的縮寫,它是根據當年專業的供求關係計算的平均分值,也就是最低錄取分數線。

德國各大學自主決定招生人數和錄取標準,首先會把前20%的名額給成績排名靠前的應屆考生,接下來20%的名額會優先分配給一直在候選名單上的往屆考生。往屆考生的錄取評判是根據等待的時間,等候時間越長錄取的幾率就越高。如果等候時間相等,再看誰的畢業考試成績高一些。這些往屆考生一般是因為成績不理想,所以當年才沒有被錄取,但如果執意想學某個專業,可以申請當候補。在候補的這段時間,可以去工作或者實習,也可以去國外讀一個學位。總而言之,只要你有耐心等下去,在德國就一定可以上大學。

剩下的60%名額由大學自己決定,一般按照應屆考生的成績排序,擇優錄取。有些專業還會再組織一次測試來決定最終的錄取名單。名額招滿之後,餘下的申請者將自動進入候補名單,只能等著調劑或再申請其他學校和專業了。所以,為了增加錄取幾率,一定要多報幾個大學。

當然,在德國也有一些大眾的專業沒有任何入學限制,例如,機械製造或電氣工程等。然而,這些專業前三個學期的考試淘汰率很高,以便達到“理想”的學生數量,確保畢業生的品質。

筆者在德國有一個中國好友叫海倫,她的女兒今年高中畢業,收到了科隆大學經濟數學系的錄取通知書。和中國的考生家長一樣,海倫也在考試前就開始關注收集大學的招生資訊,並向身邊的親朋好友諮詢大學專業的報考經驗,週末她還親自開車帶女兒去各個大學校園感受一下氛圍。作為母親,她非常開明,只適當地提一些建議,尊重女兒自己的決定。

作為曾經的德國大學畢業生一枚,筆者也和海倫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很多人理所當然地認為,一定要拿高分數去精英大學,學炙手可熱的專業,這樣才能擁有一份高薪並且受人尊重的職業。但是如果只因為別人眼中羨慕的美好而去選專業,即使堅持下來,也過度消耗了自己的學習熱情。筆者的一個同事就有這樣的親身經歷:她從小就是別人眼中的學霸,家裏人一直希望她去學醫。她聽從了父母的建議,以滿分的成績進入海得堡大學的醫學系(德國最好的醫學院之一)。結果越學越痛苦,每天都想輟學。但家人不停勸説,都已經投入四年的時間,怎麼都要畢業。她每一門成績都不錯,但考試一結束,她就把所有的書本燒掉解恨。離畢業還有一個學期,她沒有和家人商量,突然決定轉學法律專業,這意味著一切重新開始。然而,在作出決定的那一刻,她説從未如此輕鬆。還好德國的Abitur成績終生有效,大學允許學生半路反悔,重新選擇學校和專業。

上面的故事只是個例,為了深入了解德國人對報考大學志願的想法,筆者在身邊認識的德國朋友和同事中做了一個小調查——“你們當時報考志願的時候都考慮了哪些因素?”雖然取樣有限,但調查結果多少代表了每個時代學生們想法上的變化。

身邊上世紀70年代出生的人當時選專業時被告知,工業和汽車製造業還有化工制藥是實體經濟的支柱,所以最熱門的是和機械製造或者生物制藥相關的專業;80/90年代的人回答我,當時德國的銀行業和諮詢業收入非常高,身邊很多人都選擇學法律、金融或者會計稅務一類的;00後們似乎對這些所謂的高薪熱門專業並不怎麼認同,他們認為沒有人能預測未來就業市場的需求,説不定很多的創新領域會産生現在聽都沒聽説過的職業。所以,報志願時優先考慮的不是就業和收入前景,而是選擇的專業是否符合個人的興趣和價值觀。

幾代人報考大學志願的趨勢變化也從側面反映出德國社會的變遷,只有在沒有生存壓力的前提下,個人的選擇才能越來越多元自主。正如美國開國元勳約翰·亞當斯曾所説:“我必須學習政治和戰爭,我的兒子才有機會學習數學和哲學,這樣他的孩子也才有機會學習藝術。”(本文作者定居德國13年,目前在一家跨國零售企業的財務部擔任高級項目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