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歲的浙江大學化學碩士張韞喆為學醫今年重新高考,並於近日拿到了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養生專業本科的錄取通知書,引發廣泛關注。他本人稱,他一直想學醫,卻陰差陽錯學了化學。
“好之”才能更好“學之”
名牌碩士畢業,又重讀大學,有些人表示很不理解,感嘆“過於任性”“不值得”:即便不喜歡現在的專業,也沒有必要再次參加高考,畢竟,高考不是隨隨便便的一場考試,理想專業也不一定就能成功考入。坦率地説,這些“感嘆”其實都立足於某種現實算計:學校和學歷都已經是握在手裏的金字招牌,為了專業喜好鋌而走險得不償失。但是,面對種種成見和否定,這位畢業生依然能夠堅持最初的學醫夢想,為之不懈奮鬥並最終獲得成功,這種自卸招牌、勇於逐夢的精神和勇氣彌足珍貴。
“好之”才能更好“學之”。人一旦有特別熱愛的方向或職業,就能更好地為之奮鬥。比爾·蓋茨考取哈佛大學法律系後,發現必修課程非興趣所在,執意退學專注于自己熱愛的電腦行業。將人生的尺度拉長,就會發現,忠於自己所熱愛的事業,是人生的最大價值所在。大學專業,往往決定了人的一生將從事的職業,選擇喜歡的專業,往往更能激發自己的學習動力,進而有所成就。
當然,為了理想專業重返高考考場固然勇氣可嘉,但這樣的風險和代價顯然太過殘酷,于更多人而言,這種“高級玩家”的操作未必行得通。要讓更多的學生學即所好、錄即所需,更多地需要從暢通轉專業渠道、優化專業設置上找“捷徑”。近十年來,我國部分高校推出一些轉專業政策,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轉專業難與轉專業需求高的矛盾。但是,轉學、轉專業過程中還是有很多限制,甚至還不如重新高考容易。文科理科專業不能互轉,轉專業需要達到一定成績要求,一些非綜合類學校沒有設置醫學專業,無法實現校內轉專業,或是考取了碩士學歷無法根據已獲得學分申請本科專業學習,等等。轉專業不自由,學校有學校的理由和苦衷:會造成熱門專業扎堆,冷門專業爆冷,還可能因為專業錄取分數不同造成不公平。但是,這些考慮都不能成為限制學生按興趣發展的理由。
綜合來看,既避免專業冷熱不均,又公平有效地滿足學生需求,除了要進一步細化轉專業政策,還要在專業設置上下更多功夫。縱觀國外一些大學,“專業”是一個彈性的概念,課程以滿足學生需要為核心,圍繞社會職業需求開展,而我國各大高校基本根據專業目錄來開發專業,導致大學的專業與學生需要背離、與市場需求脫節。暢通轉專業渠道、專業設置更好地滿足學生需求,如此,重回高考考場的“任性”就會少一些吧。
為何不能“學一行愛一行”
評説張同學的選擇是否恰當,很重要的一點是站在什麼立場上看待。從個人、朋友的角度,或可欽佩他的勇氣和信念,被他的夢想感動,從而為他加油打氣。但從公共觀察者的角度來看,他的任性反映出人生規劃能力的欠缺,也對寶貴的高等教育資源造成了浪費,並不值得鼓勵。
良好的人生規劃,意味著在合適的年齡做恰當的事情。社會對20多歲碩士畢業生的期待,應當是學有所成後積極投身工作,在奮鬥中找到人生價值。這同時也符合個人的發展規律:在學習能力最強的時候努力求學,而後以初生牛犢的勇氣和拼勁在職場上接受摔打。張同學26歲再讀本科,30多歲才參加工作,論經驗不如同齡人,論試錯資本不如應屆生,競爭力堪憂。人生沒有多少8年可以浪費,走一條不一樣的路,就失去了順勢而行的機會,在未來的就業階段猶如逆風行船,需要付出加倍努力。倘若在規劃人生時只考慮局部因素而不去整體規劃,這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視野局限,很可能讓今天的選擇,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時常遭遇挫折的拷問。
如果説上述問題可以通過努力來彌補,那麼重復進行本科學習造成的經濟和教育資源的浪費,則是不可挽回的。不知張同學是否有能力獨立承擔學習所需的費用,如果26歲還要依賴父母資助完成學業,只能讓我們感嘆一句:為人父母不易。更重要的是,高等教育,特別是到了碩士教育階段,教學資源是極其寶貴的。學而不用,猶如在拍賣會上競得珍寶後卻棄如敝帚,這對真正需要這個機會的人來説是不公平的。我國的高等教育經費中有相當一部分由財政分擔,因此大學學費負擔算不上太重。須知,在英美等一些高等教育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國家,學生因負擔不起所喜愛專業的學費,無奈之下選擇其他專業的情形非常普遍。任性地重讀本科,浪費了父母投入的教育成本,也浪費了國家補貼的教育資金,是讓人難以認同的浪費行為。
喜愛某個專業,何必非要重讀本科?《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導演楊宇本科學醫,喜愛動畫的他並沒有重讀動畫專業,而是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一步步成就他的夢想。換個角度説,學了8年的專業,難道就沒法培養出一些興趣來?在所學專業上“敢愛敢恨”是勇氣,“學一行愛一行”又何嘗不是一種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