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作家愛默生曾經説過:“如果你遇到一個有才華的人,應當問他讀的是什麼書。”從某種意義上説,讀過什麼樣的書,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那麼,讀屏時代的大學生在讀什麼書?經過時間之尺丈量的傳統文化經典作品,是否還能在當下得到天之驕子們的垂青?
近日,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在上海書展期間發佈了“2019新時代上海大學生經典閱讀指數”,從3450份有效樣本中對閱讀素養、閱讀動機和閱讀行為三個方面對上海大學生的中華傳統文化經典閱讀現狀進行測量。
由此,既能窺得一些大學生閱讀現狀,也能産生些許思索。
何為經典
時間是位批評家。它在古今中外浩如煙海的書籍中淘洗出精品,經受不同時代、不同人群從各自不同的視角去審視、詮釋和理解。
我國的史書典籍不可勝數,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重要見證。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定義是什麼?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認識,相似卻略有差異。
早在民國時期,梁啟超、魯迅和錢穆等都曾為中華傳統文化經典閱讀開列過書單。1923年梁啟超擬就《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約160種,後來他又為“校課既繁、所治專門”的青年學生精簡此書目,開列出《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其中包括《論語》《孟子》《宋元明史紀事本末》《李太白全集》等28部;1930年,魯迅為許世瑛開列學習中國文學的書目,包括《唐詩紀事》《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四庫全書簡明目錄》等12種;1978年,錢穆列出7部“中國人所人人必讀的書”,包括《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六祖壇經》《近思錄》《傳習錄》。
近些年來,隨著全民閱讀活動的興起和不斷推進,教育部、新聞出版署等相關部門以及一些省市的相關機構也紛紛推出閱讀推薦書目,如教育部推出的《中華經典誦讀工程實施方案》、新聞出版署每年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的《百種優秀出版物目錄》、地方性的如《成都市中小學生閱讀經典推薦書目》等。與民國時期相比,當下的閱讀推薦書目增添了很多近現代的經典作品。
在這次調查中,課題組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閱讀定義為“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內容的閱讀,如古文、傳統節日、各種民俗、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酒令、歇後語、傳統曆法、中醫讀物、中華傳統科技讀物、各地區各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讀物以及近現代有影響的經典作品,等等”。
而調研也正是在這一基礎上展開。
閱讀經典現狀堪憂
是否讀經典,在很大程度上有共識。
現今,全民閱讀活動已在各地廣泛開展,作為國家和民族未來前進的重要力量,大學生群體經典閱讀的現狀深刻影響著整個民族的閱讀水準。
北京大學教授、教育部高等學校圖書館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王余光曾長期在北大開設《經典導讀》的公開課。他認為所謂素質教育涵括了通識教育和人文教育兩部分,人文教育目標在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獨立人格。這不是通過基礎課就可以解決的,那通過什麼來實施呢?“我認為就是要讀經典。”王余光説,“讀經典的好處,首先能夠形成對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認同,如果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都沒有讀過,何以談到認同?”
讀經典對於寫作能力的培養也是有益的。“很多老師,愈加感覺到今天的學生在表達上越來越不讓人滿意。年輕人的表達能力受到消費主義和平庸主義的污染,有庸俗化的傾向。網路語言的消沉已經很難承載中國當下厚重的文化。”
讀經典的另一個益處,是價值觀的形成。王余光説:“並非讀經典就會照搬其中體現的價值觀。但在文化的傳承中,我們實際上是在做不斷的選擇,來選擇與新的時代相適合的價值觀。”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大學生經典閱讀的現狀並不樂觀。在這份調研中提到,首先是經典閱讀的廣度不夠。大學生經典閱讀的範圍比較狹窄,即便是經常閱讀文學類經典的學生也不足三成,而有三至四成的學生從不讀哲學、教育學和法學類經典。
其次是經典閱讀愈加淺層化。具體表現為快餐式和功利式的閱讀,人們越來越不願認真、耐心閱讀,而轉向瀏覽網頁式的跳讀、掃描和捕捉。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相關機構的調查,當代大學生瀏覽短視頻的比例高達83%,其中56%為重度依賴,34%為中度依賴,只有2%為存在於移動短視頻之外的獨立個體。
最後是缺乏經典閱讀的氛圍。學校教學過程中重知識傳授和技能掌握,輕人文陶冶,使得校園缺乏人文內涵。同時,家庭普遍缺乏讀書氛圍,不讀書、讀書少的家長不在少數。
記者採訪了華中師範大學運動人體科學研二學生丹丹,她表示,近期看過的傳統文化經典只有《紅樓夢》《中國哲學簡史》,還有一個和課程相關的《傷寒雜病論》。
當問到丹丹身邊的同學都在讀什麼時,她發來豆瓣閱讀Top250。記者翻看這個榜單,發現現當代中國和西方的文學作品居多,《追風箏的人》《解憂雜貨店》《小王子》《白夜行》《活著》《圍城》等作品名列其間。“我覺得我們不怎麼看傳統文化經典,一則是有閱讀門檻,二來也缺少宣傳和指導,沒有在學生中形成潮流。”
丹丹的回答在這份調查中得到某種程度印證。本次調研結果顯示,在經典閱讀素養方面,上海大學生的傳統文化基本閱讀能力中等,綜合閱讀能力偏弱,大學生在傳統文化經典閱讀上需要更多專業化的支援;在經典閱讀動機方面,“社會交往”是影響大學生經典閱讀動機的第一要素,“個人發展”是大學生經典閱讀動機的第二大影響因子,這表明大學生為“他人認同”和“興趣偏好”而閱讀傳統文化經典讀物的動機強烈;在經典閱讀行為方面,上海大學生偏愛歷史文化、古典小説詩文類傳統讀物,偏愛夜晚讀書,每週閱讀時間在2小時以下,選擇紙質閱讀略高於數字閱讀,大部分學生有付費閱讀意願,三分之一的上海大學生每月經典閱讀支出集中在100元以下,近半數大學生會通過網路平臺閱讀傳統文化經典讀物。
經典使心靈有所歸依
讀經典好處眾多,但在學術界也有不同聲音。
武漢大學資訊管理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方卿曾參與了中小學圖書館藏書標準的制定。他認為,讀經典當然重要,但經典的閱讀好比跳水比賽的規定動作,拉開選手差距的在自選動作上,“自選動作是什麼呢?就是所謂閒書,就是在經典之外好玩的”。
“雪夜孤燈讀閒書是多麼美的意境。”方卿引用外山滋比古《亂讀術》中的句子:“若我們只閱讀某些類型的書籍或是閱讀範圍太過局限,會讓我們的頭腦逐漸失去創意思考的活力,而且會逐漸傾向模倣性的思考。”
但無論是跳水、體操還是閱讀,規定動作都必須完成。經典不是死的標本,它是活在當代,而且有著強大活力、能參與到當代文化建構、並深刻影響到人類靈魂的文化遺産。人們從經典中不僅獲取知識,更是獲得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可以為個體提供心靈上的撫慰或者進取的力量,使個體産生歸屬感或成就感,使心靈有所歸依。
那麼如何才能進一步激發大學生的傳統文化經典閱讀動機,在大學生中甚至全社會推廣經典閱讀,充分發揮經典閱讀在文化傳承和育人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呢?調研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首先,高校應該在推廣傳統文化經典閱讀上發揮更大作用,大力普及傳統文化經典閱讀課程。其次,各界要協同營造支援性的經典閱讀環境,充分利用數字媒體尤其是社交媒體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社會交往和個人發展中的作用。
“經典是這樣一種東西,它很容易將時下的興趣所在降格為背景噪音,但同時我們又無法離開這種背景噪音。”有學者如此表述經典的力量。
願這種力量強一些,再強一些。(記者 張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