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抑鬱,是因為他們變脆弱了嗎
近年有種流行説法,是年輕人越來越脆弱了,甚至有不少人懷疑自己得了抑鬱症。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從我接觸到的案例看,的確有很多年輕人出現抑鬱情緒及抑鬱症問題,但如果要説90後整體上更容易患抑鬱症或者發生抑鬱傾向,恐怕並不準確。
從整個環境層面來説,每一種心理疾病的流行,其實離不開它所處的大環境。較之以往,當前整個社會抑鬱症的發病率,其實都呈現出上升趨勢。
抑鬱症有一種很普遍的表現就是“空心病”心理,就是指這個人在成長中遭遇了很多功利性的養育,他的內心自我沒有得到健康的發展,而總是圍繞著一些外在的目標,比如考試分數、名校經歷、高薪工作、比其他人優秀……讓一個人的健康人性被損耗,人被“異化”。一旦外在用於構建自我的那些分數、優秀等指標撤離或坍塌,這個人就容易抑鬱,厲害的就成為抑鬱症患者。空心的人會很難找到活著的意義,或者人生的真正意義,感受不到從內到外活著的內在動力。
而功利性的教育、功利性的生活,是我們文化根深蒂固的一部分。人們似乎活得越來越現實,越來越統一,其精神壓抑也越來越大。
在物質上大踏步前進,在精神上無力和焦慮。這大概是近些年抑鬱症多發的最深根源,生活似乎一眼望到頭,“何以解憂,唯有暴富”,“掙夠房子、車子幾件套”,高昂的房價,快節奏的工作,等等,都讓年輕人疲憊不堪。
另外,在統計層面,年輕人抑鬱症的多發,還跟近些年心理學的興起有關。抑鬱症是伴隨著心理學、心理健康的興起而確立的。其實以前大家也有抑鬱症,但是那時候心理學不像現在這麼流行和普及,抑鬱症一般被劃入神經衰弱等傳統神經醫學、精神醫學的門類裏,嚴重點的用吃藥的方式去解決,不那麼重視的可能就被忽略了,因此以往的統計指標就顯得偏低。
現在,隨著大家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也更有條件講究精神生活品質了。抑鬱症的社會認知度提升,客觀反映了大家更加關注自己的精神情感狀態,是進步的表現。
另外,我們的文化總有一種擔憂年輕人的傾向,似乎特別害怕他們走彎路。就我接觸的案例來説,我看到的90後大多有活力、有創造性。90後誕生在網路普及的大環境中,相比于80後、70後更有自主性。
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生活的時代命題,我們不必太過焦慮。對於關注90後的長輩來説,與其擔心90後,不如看看能為他們做些什麼,比如創造不那麼功利的環境,少一些功利要求。對於90後來説,病症的出現意味著我們內心和人格還有什麼需要成長的地方,這本身也是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
李國翠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