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滾動新聞 >

南通大學:海外華裔青少年的尋根之旅

來源: 中國教育報 | 作者: 王子文 | 時間: 2019-08-06 | 責編: 劉昌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身著漢服的朗誦者,悠悠的古琴聲,仿佛一下子帶人穿越回了古代。剛來到中國的華裔青少年們浸潤在《詩經》的風雅中,濡沐在古琴的歷史氣息中,真正嗅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風韻。

盛夏時節,60余名來自美國、加拿大、葡萄牙、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的華裔青少年來到南通大學,開啟了一段難忘而特別的尋根之旅。

祖籍廣東的帶隊老師張秀清的姐姐住在廣州,她每隔兩三年都要回國探親,這次帶隊參加夏令營,她的心情特別激動:“這些孩子大多都是第一次來到中國,對中國的了解也不多,這次中國之行就是要讓他們更多地走近中國,了解祖籍國的文化和發展。”

沿著高速公路一路前行,高聳的大樓、現代化的建築、繁華的街景讓小營員們驚嘆不已。進入南通大學校門,氣派的圖書館立刻映入大家眼簾,“圖書館前一池波光粼粼的湖水,滿是荷葉與荷花,很有中國的感覺,像花園一般,原來這就是中國的大學啊!”梁振豐興奮地説,志願者也給他們留下了很親切的印象,“哥哥姐姐們很熱情,有什麼問題都會很熱心幫助你。”

來自印尼崇德中學的陳用田到了中國發現自己的普通話有些不夠用了,“雖然能聽懂一些漢語,但是有些詞彙無法理解是什麼意思,有時候有些話聽不懂。”他們都不停地感慨,以後還是要好好學習普通話。

餃子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外國朋友來到中國如果沒有吃一頓餃子,恐怕就會覺得沒有品到真正的中國“滋味”。對於梁振豐來説,在中國記憶最深的事情便是吃上了“生日味”的餃子。

手搟出來的餃子皮,才是正宗的中國餃子。在印尼,家裏吃餃子沒那麼講究,常常是冷凍速食餃子直接下鍋煮。在通大,小營員們第一次自己體驗了一把自己包餃子的感覺。在搟好的面皮裏放上餡,捏出一個半圓形月亮似的餃子,一個餃子就做成了。玩笑打鬧中,一盤盤熱氣騰騰的餃子便出鍋了。看著已經變得半透明的餃子,小營員們的臉上洋溢著滿滿的成就感。對中國人來説,一家人聚在一起剁餡、和面、包餃子,意味著團圓、喜慶、祝福、平安。那一天的餃子同樣也承載著對四位少年的祝福。

許惠惠在中國的這幾天還過了一把“京劇癮”,扮了一回楊貴妃。南通伶工學社梅派傳人韋紅玉為小營員們演示了京劇粧容是如何化好的。旦角的化粧分為拍底色、拍腮紅、定粧、涂胭脂、畫眼圈、畫眉毛、畫嘴唇、勒頭、貼片子、梳扎、插戴頭面等程式。就這樣,足足化了一個小時,上完粧後的許惠惠,白白的臉上綴上了一雙鳳眸,鮮艷的玫瑰紅從眼窩、鼻梁兩側開始,壓住眉毛,再由上而下、由中間向兩側、由深漸淺地均勻地底色融為一色。戴上鳳冠,穿上戲服,著上玉帶,許惠惠儼然是《新貴妃醉酒》的主人公了。

祖籍福建的許惠惠是第一次來到中國,幾天下來她感到中國和印尼有很大的差別,“中國和印尼相比,無論是風土還是人情都很不一樣。”多年前,許惠惠的祖父母就定居在了印尼,許惠惠這一代已經是在印尼的“華三代”了。

體驗書法和京劇、學習剪紙和編繩、自己動手繪製扇面、學習茶文化、穿漢服、做回擊劍手、參觀珠算博物館和藍印花布博物館……短短幾天,小營員們把中國的傳統文化學了個遍。

“回去之後我要把在中國的見聞説給我的父母朋友聽。”許惠惠説,“中華文化傳遍四海,開枝散葉,生生不息,而最終將回歸於根。中華文化是我的根,是你的根,是我們的根。”身為華裔,小營員們對於中華文化有著不解的情緣,也願意為中華文化的傳播和走向世界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陳妍 賈雨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