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網遊成癮、被迫裸聊……青少年假期用網安全值得關注
憑著還不錯的中考成績,家住河北省石家莊市的小張被目標高中順利錄取,但沒過多久,這種喜悅就被他和母親不斷的爭吵所取代。在母親看來,假期裏的小張每天不是電腦就是手機,沉溺在網路中的時間太長。小張則對此頗有異議:好不容易有假期可以放鬆,怎麼就不能多玩會兒手機、多打會兒遊戲呢?
事實上,對於“帶著滑鼠出生”“伴著手機成長”的這一代青少年來説,網路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進入假期,觸網時間大幅增加,更容易沉溺網路、不能自拔。此外,由於青少年普遍缺乏社會經驗,不懂保護個人隱私,在網上更容易遭受不良資訊、網路詐騙甚至不法行為的侵害。
專家告訴《法制日報》記者,進入假期“模式”,孩子們用網時間更多,可以適當放鬆娛樂,但一定要合理規劃,不做“網奴”。學校和家長要積極引導青少年健康上網,做到安全用網、文明健康。
防止網路遊戲成癮
抬頭電腦,低頭手機,不管不顧,通宵遊戲,這是不少青少年假期生活的真實寫照。而在2018年6月,網路遊戲成癮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宣佈為精神疾病。統計數據顯示,12歲到16歲的青少年是網路成癮的高危人群,全球青少年過度依賴網際網路比例為6%,中國比例接近10%。
當注意到這一數據時,全國人大代表張汝財著實感到震驚。“網路遊戲的不良內容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青少年。”張汝財對記者説,網路遊戲開發、經營者只求經濟利益最大化,致使不良網路遊戲已成為摧殘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公害。
2018年,全國人大代表張青彬收到一封諸多家長署名的《關於針對加強網路遊戲管理及儘快立法的請願書》,呼籲立法挽救眾多少年兒童,這讓他開始系統關注青少年沉迷網路遊戲問題。張青彬説,在農村老家他真切地感受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很多青少年因為沉迷網路遊戲而早早輟學,成為遊手好閒人員,也有很多少年因為沉迷網路遊戲産生了各種心理問題,甚至做出一些過激行為。”由此,張青彬展開調研,深入學校、社區傾聽群眾聲音,到文化、網信等部門諮詢了解情況。“很多網路遊戲根據人的心理需求設計各個環節,層層誘導遊戲者陷入沉迷,這對少年不成熟的心理來講,是很難抵擋誘惑的。”張青彬説。
在醫學上,網路成癮是個明確的概念,通常指沉湎于網路遊戲,當停止網路遊戲時,出現煩躁、焦慮、悲傷等戒斷症狀;對之前的其他愛好失去興趣,即使了解遊戲對自己造成的影響,仍然專注遊戲;使用網路遊戲來逃避或緩解負性心境等。
在小張母親看來,小張身上已經出現了一些網路成癮的症狀。“孩子沉迷于網路,不僅導致親子關係受損,親子衝突加劇,更嚴重的是他日常的生活規律完全被打破,很害怕一個假期讓他出現各種心理障礙。”小張母親説。
警惕不法網路侵害
“能不能給我發一張你半身的裸照,我保證自己珍藏,不讓他人看到。”上個寒假,14歲的初中生小美(化名)在某短視頻App上結識了自稱15歲的“陽光少年”小城(化名),雙方互關後交流轉移到QQ上。就在認識半個月後,小城第一次向小美提出了這樣的要求。
雖然心存顧慮,但小美還是答應了對方的請求,而這也成了噩夢的開始。此後,小城不斷提出無理要求,從裸露照片到全裸視頻,當初的懇求也變成了威脅。
小美的沉默寡言、恍恍惚惚還是讓母親發現了端倪,在母親的一再追問下,她才坦白了一切,小美的父母隨即報警。負責該案的河北省張家口市橋西公安分局刑警大隊民警通過嫌疑人的QQ號等線索展開調查,很快鎖定了嫌疑人楊某並將其抓獲。
警方查明,小美所謂的好友小城完全是楊某虛構的,學校、資訊及照片都是假的,楊某的真實身份是天津人,1978年出生,已婚,曾有過盜竊前科。楊某經常通過各種網路社交軟體聊天,選擇小美這樣的未成年人進行哄騙、威脅,而小美也並非他的唯一聊天對象。今年3月底,楊某因涉嫌猥褻未成年人被張家口市橋西區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
“未成年人最好還是不要進行網路交友。”在前期調查中,面對負責該案的張家口市橋西區檢察院檢察官的訊問,楊某對自己的違法行為供認不諱,也表示未成年人要引以為戒。6月12日,法院作出一審判決,被告人楊某犯猥褻兒童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二年六個月。
不僅如此,由於青少年身心發展還不完全成熟,警惕性低,容易相信他人,因此很容易成為網路不法分子的“囊中之物”。除了瀏覽不健康的網頁、接觸網路不良資訊,各種虛假招生類、兼職類、招聘類等詐騙也經常以學生群體為主要目標,例如以網路刷單為名騙取當事人資金就是暑假期間騙子慣用的網路詐騙手法。這些詐騙手段其實並不新奇,但長期出現在假期裏,每年都有學生上當受騙。
“不隨意點擊上網過程中出現的彈窗及不明連結,網路交友要提高警惕,不要曝光自己及他人的隱私資訊,不要在社交平臺上威脅、侮辱、誹謗他人,不製造、不傳播未經證實的資訊,遭遇網路霸淩時要保持冷靜與自信,及時與老師或家長溝通……這些都應該成為青少年觸網時的常識。”張青彬説。
引導孩子安全用網
張家口市橋西區檢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檢察科科長吳桂平表示,現在網際網路社交應用廣泛,作為家長應該多關注孩子的精神狀態、交友情況,並適時作出安全防範教育,通過平等交流的方式讓他們了解網路交友的不確定性,告訴孩子虛擬世界的交友原則,如不輕易告訴對方你的真實身份資訊,不能向對方發送涉及隱私的圖片視頻。
“家長也要考慮處在青春期未成年人的心理,他們已經不再滿足於父母的關心愛護,更多的産生了與人交往的需要,希望有志向情趣相投的朋友,面對這種交友的願望不能一味打壓,要正確引導、給予幫助,告知其交際的底線、原則。”吳桂平坦言。
事實上,未成年人的網路安全素養水準和個人性格因素、家庭因素、學校環境等均存在緊密聯繫。除了防止網路成癮、科學合理用網等,保護個人資訊、正向價值觀傳播、不信謠不傳謠等內容也應該成為未成年人用網安全教育的應有之義。在這方面,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應該積極補上一課。
在中國教育科學院研究員儲朝暉看來,未成年人早早體會到網路的便利,卻並沒有獨立自主的能力,這是網路成癮的主要原因。“對於家長來説,要給予孩子規範使用網路的節奏感,比如每天賦予他們固定的時間去瀏覽網路,對於他們瀏覽的內容給予引導等,讓他們早日形成自己規劃生活的能力。”儲朝暉説。
儲朝暉認為,目前在大部分中小學校,手機是禁止帶入校園的,怎樣度過課餘和假期時間,對學生和家長都是一個考驗。“一些家長會把手機遊戲當成給孩子的獎勵。我認為,這是一個誤區,增強孩子的自主性,讓他們的生活豐富起來非常重要。”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張汝財和張青彬都對加強網路遊戲管理及儘快立法提出建議,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儘快出臺保護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網路遊戲管理體系、未成年人網路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
“要加強政府監管力度,完善網路遊戲實名認證制度,凈化網路遊戲內容和網路環境。”張青彬説,可以借鑒對影視作品的審批制度,對上線遊戲進行嚴格審批,同時引入類似“刷臉攝像”等功能,杜絕與實際身份不符的註冊用戶登錄。
相關專家指出,在假期中,家長要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網路價值觀,教導他們學習安全用網的行為。家長和孩子可以討論制定雙方都能接受的上網時間,不影響生活作息,以建立良好的時間觀念;家長要多關心子女上網過程,多傾聽、少訓誡,避免用批判性言語破壞親子關係,花時間陪伴孩子,培養他們對真實世界的興趣,勿將重心都放在虛擬的網路世界中。(本報記者 周宵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