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滾動新聞 >

2019中國教育報校長大會在四川樂山舉行

來源: 中國教育報 | 作者: 王家源 | 時間: 2019-08-01 | 責編: 曾瑞鑫

原標題:在2019中國教育報校長大會上,專家校長展開深入研討—— 如何實現學校教育現代化

“在資訊化時代,學校不僅仍將存在,而且將扮演更為基礎性的角色。學校不是把一切人類文明成果都傳遞給學生,而是培養學生持續學習、探究的能力。”教育部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題研究部主任王建説。

7月29日,由中國教育報主辦,四川嘉祥教育集團、四川省優質教育促進會承辦,曉黑板協辦的2019中國教育報校長大會在四川樂山舉行,圍繞“如何實現學校教育現代化”這一主題,專家和校長進行了深入研討。

更關注人,而不是知識

在南京師範大學教科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教育領導與管理研究所所長張新平看來,中國義務教育改革很長時間是在“數量補缺”和“規模擴張”當中開展的。從沒學上到有學上,從“不均衡”到“基本均衡”再到“優質均衡”,義務教育高品質發展呈現“波浪式推進”,如今已進入到追求更高品質、更高水準的新階段。

“未來教育的本質是更加關注人,而不是知識,教育方法途徑更加注重開放。”首都師範大學副校長楊志成説。

“更加聚焦學生本身及其學習成果,這意味著教育改革的重心需要從政府層面向學校層面轉移。”在王建看來,學校正成為教育改革發生和創新的策源地,增強學校自主發展的能力,是實現基礎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和基本途徑。

那麼,該如何推動學校教育高品質發展?張新平認為,突破口在於推進評價方式改革、優化教學方式、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要構建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為核心的義務教育高品質發展評估指標體系,重構知識觀、師生觀和教學觀,推動符合優質教育發展的教師、校長轉變角色。

教學方式新變革指向核心素養

“世界銀行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今天的小學生長大後,一半以上都將在現在不存在的崗位工作。傳統的崗位面臨消失,教育必須關注核心素養。”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教育品質綜合評價辦公室主任秦建平説。

他觀察到,這樣的變化,使得教育品質監測評價正呈現出一種新趨勢:學科、尤其是核心學科的素養仍是核心指標,同時更加關注跨學科和非學業部分的綜合評價。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課程與教學研究室主任夏雪梅注意到,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品質的意見》在談到“優化教學方式”中提出,“探索基於學科的課程綜合化教學,開展研究型、項目化、合作式學習”。“這讓我們開始思考學科和綜合的關係,學科和跨學科的關係,以及怎樣的跨學科才是真正有品質的。”夏雪梅表示,對學校而言,需要厘清多學科和跨學科的區別,真正的跨學科是通過學科間的聯繫來解決問題,在做跨學科項目化學習單元設計時,要基於學科,同時要超越學科,從單學科切入,通過跨學科的概念和跨學科的問題來建立起學科之間不可分割的聯繫。

教師隊伍成長要面向未來

教師隊伍現代化是教育現代化的基本保障。如何讓教師更有自驅力,培養一支面向未來的教師隊伍成為與會者關注的焦點。

在華東師範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所長李政濤看來,人工智慧帶給學校最關鍵的挑戰就是對教師的挑戰。網際網路突破了學習時空的限制,給教師角色和專業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最大的挑戰並非是技術和方法層面的,而是教師持之以恒改變的勇氣和能力。

“教師的專業成長貫穿于教師職業生涯的全過程,一個教師變為優秀教師,是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成長起來的,這是鐵的規律。”中國教科院教師發展研究所所長張布和認為,教師的專業化成長並無捷徑,必須在實踐中堅持自主學習,積極參訓研修,不斷反思。

“新時代的教育最核心的特徵是注重品質,品質是根基,而校長是關鍵。”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陳學軍認為,教育部門要對校長更替做更細緻的規劃,形成體系。確保大多數校長任期足夠長,在任期內不要明顯預見“調離”的期限,並給予校長的“出口”更多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