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滾動新聞 >

為什麼要讓孩子上補習班?專家:整個社會集體性焦慮

來源: 光明日報 | 作者: 晉浩天 | 時間: 2019-08-01 | 責編: 徐虹

把孩子推進補習班的我們,需要補什麼

這個夏天,熱映的《銀河補習班》,再度將“教育”這個最能引發全社會共鳴的話題,送上了熱搜。

在這部純教育題材電影中,兒子馬飛是從小就被老師當眾訓斥為“缺根弦”的孩子,因父親蒙冤入獄,他還總被同學欺負。上了中學後,馬飛依然是學校“重點關照”對象,沉迷武俠、成績差、不聽話。母親馨予花重金把他送進了當地最好的中學,但當馬飛再度“闖禍”後,母親與學校教導主任都認為,“這孩子就這樣了,沒救了”。轉折出現在父親馬皓文從獄中歸來,他稱讚兒子是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鼓勵他要一直思考,永遠不服輸。最終,馬飛不僅成功考入了年級前十,還如願當上了宇航員。

雖然名為“補習班”,但影片並非真正探討現實生活中的補習班,而是將視角聚焦于孩子成長與家庭教育、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以及彼此碰撞出的火花。147分鐘濃縮的現實,讓我們不得不思考,成長的煩惱、教育的焦慮究竟因何而來?當我們急著把孩子推進補習班的時候,我們又該補習什麼?

為什麼同一個孩子,父母、老師的評價不一樣?

【實例】前幾天,劉昭剛剛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雖然不是被頂尖大學錄取,但她對自己的成績很滿意。從初一到高三,她算是經歷了一個從高峰到低谷再反彈的過程。初中三年,她一直是年級前幾名,但到了省重點高中,她的成績下滑很快,有一次排到了班級倒數後幾名。在低谷期,她很慶倖自己有一位理解她並一直支援她的母親。“閨女,你能行”“倒數也有好處,進步空間大”,現在回憶起來,母親的鼓勵,真的成為她觸底反彈的強大動力,最終把她推上了這所知名大學。

記者:像《銀河補習班》的馬飛一樣,同一個孩子,在不同人眼中,有可能完全不一樣。怎樣做到科學、理性、客觀地評價孩子?家庭、學校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應扮演怎樣的角色?

●專家視角

鹿永建(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我想,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銀河補習班》這部電影給我們的啟示,那就是好爸爸勝過好學校。

現實教育中,一個學生如果不是乖學生+優秀生,往往會遇到迥然不同,有時甚至是天壤之別的社會評價,而這些不同評價反過來有可能成為巨大的建設性或破壞性力量,可能導致孩子們走上截然不同的學習和人生道路。

在基礎教育階段,學校教育以不斷淘汰“劣等生”的邏輯來激勵學生奮勇爭先是極其危險的,不僅會使未成年人失去在寧靜的中小學校園從容涵養生命力、思想力、執行力的時機,而且會將那些非“標準件”、有創造力潛質的學生貼上差生的標簽,上演另類“傷仲永”的悲劇。

從另一個角度講,當孩子遇到重大挫折,比如學習成績不理想甚至急轉直下時,幫助學生觸底反彈需要投入較多的關注、情感的支撐和資源的注入,面對眾多學生的學校有時的確力不從心。這時候,家長的支援可以説是關鍵性的。家長的全然接納和全身心的愛可以讓挫折中的孩子獲得巨大的價值感和克服困難的動力,父母的幫助與鼓勵可以點燃孩子成長中的青春力量,激發孩子不可限量的成長潛能。

●教師觀點

于曉冰(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語文教師):學校在學生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應當是燈塔、是嚮導,要引領孩子未來人生發展的方向,而不能僅僅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不能用急功近利的方式評價學生。談到評價學生,學校除了有一個客觀的考量之外,更應當看重學生的發展潛力。有時候我們習慣於用負面的評價去刺激一個人,以為這樣可以達到激勵學生進步的目的,但事實或許恰恰相反。所以,我們對學生的評價應當以激勵為主,適當批評為輔。

【家長心聲】

麥浪(初一學生家長):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鼓勵和支援,而不是打擊和批評。不要説孩子,即使是成年人,也更願意接受表揚和鼓勵。所以,看到孩子美好的一面,以正向言行加以引導,將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變化。對於一個人的發展而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説是決定性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一個人的習慣、品格的形成都源於此,一個有愛的家庭才會讓孩子的成長更健康。

為什麼我們如此心急,急於把孩子“塑造”成“流水線上”我們想要的樣子

【實例】“迷茫”,即便已經讀到大三,陳鋒還是這樣定義自己。三年來,陳鋒與家人的關係並不好。當年填志願,陳鋒一開始報了最感興趣的考古,但父母出於未來發展的考慮,在最後一刻,將陳鋒的志願改成了管理學。“我很生氣。相比你喜歡什麼,父母、老師更在意你的成績,一直如此。”

記者:不管是學校還是家庭,好像都急於把孩子塑造成我們心目中想要的樣子。花錢給孩子上興趣班、補習班,爭取進更好的學校,接受更優質的教育,直到考上北大、清華……但事實上,我們往往會忽略孩子自己的感受,他們的志趣,他們自己想成為什麼?為什麼我們如此心急,急於把孩子“塑造”成“流水線上”那個我們想要的樣子?

●專家視角

鹿永建:工業革命之後,標準化生産方式帶來了生産力的巨大飛躍和經濟總量的驚人增長,與此同時,標準件産品的思維模式也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教育觀和成才觀。具體到教育問題上,我們應清醒意識到,教育不能等待,但是教育也不能著急。教育需要每天都動起來,但教育也需每天都慢下來。教育需尊重人不同於工業和資訊産品的複雜性,教育需尊重人不同於植物與動物的自主性,教育需遵循人不同於智慧産品的生命主權和情感成長規律。只有這樣,學校、家庭和個人,才可能在教育問題和人的成長上養成一種“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的從容心態。

教育其實需要進行這樣的哲學性反思:我們的教育,回歸人本身了嗎?如果沒有,立即糾正。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概莫能外。

●教師觀點

于曉冰:學校之所以在升學率方面産生極強的焦慮心理,是因為整個社會的大環境大背景作用的結果。除了有各地教育政績作祟之外,還有家長以及學生對於受到好教育的一種追求,但是教育資源有限又分佈不均衡,才會出現瘋狂追求升學率的現象。

●家長心聲

麥浪: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我認為整個社會表現出了集體性焦慮。強大的“劇場效應”讓大家都想往前衝,結果就是包括我們家長在內的各個群體都非常辛苦。我的孩子假期都在補課,她的很多同學也在補課,假期就好像是第三學期,只是換了一個教室。身處這樣的環境,家長、學生、學校都無奈,但又有什麼辦法呢?這不是某一個群體的問題,是全社會的問題,涉及監管的缺位、評價尺度的單一、優質資源的匱乏和人們對於生活狀態的憂慮等方面。

圍繞在孩子身邊的我們,應該補習什麼?

【實例】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初二學生高然對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包括學習。在他的眼中,父母並不關心自己。“他倆只會給我報各種一對一補習班,但從不問,也聽不進去我的感受和想法。馬上升初三了,他們給我報的班又多了一些,但我真的不喜歡上,很累。”現在,高然越來越不喜歡學習了,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學習究竟是為了什麼。

記者:立足當下,社會、學校、家庭是不是也需要補習點什麼?

●專家視角

鹿永建:先説家庭教育的兩個概念:不可推卸的家長責任和可以選擇的家庭供給。不可推卸的家長責任是指,家長理所應當承擔的責任,包括滿足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基本經濟責任、情感陪伴、安全保護和教育機會提供等。可以選擇的家庭供給是指,可以有很多選項,學習樂器、上各種補習班、進入名校、參加出國夏令營、到國外留學,等等。但是是否應當選擇,則基於三項限制:一是不能妨礙家長基本職責的履行。二是不能超過家長的經濟能力和精力限度。三是不能影響孩子的休息和娛樂時間。

至於社會教育中最需要補的,應是強化價值定位。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其中社會教育的內在結構最鬆散,最容易失去有效的價值定位和引領。這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問題,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整合力量、推動解決。

●教師觀點

馬駿(呼家樓中心小學校長):在保證紀律意識、規則意識這些底線的前提下,學校要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同時,隨著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學校所給予孩子的,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學校要給予孩子基於未來的一種生活能力。所以,我更期待孩子們能夠擁有健康的身體、陽光的心態、健全的人格,以及基於未來幸福生活的能力。

●家長心聲

麥浪:“劇場效應”讓人們無法不加入各種補習班的洪流,在國內,素質教育説了很多年,不能否認一些優質校的素質教育做得很好,但有一點,無論是否搞素質教育,都得把升學率搞好,成績是王道,所以補習班才這麼受歡迎。其實對於孩子來説,最該補習的是體育和道德,而知識方面,只要真正按教學大綱學習就可以,遺憾的是,大家都在超綱學習,都想進名校,都想成為勝者,於是只能慘烈競爭。

(本報記者 晉浩天)